
韓寒說,之所以關注杭州飆車、上海釣魚、強拆等公共事件,是因為“別的個體都不和我玩了,所以我就只能和這些公共事件玩”。有媒體評價對此評價韓寒“有擔當的公民精神”。在博客上文字尖銳、觀點犀利,習慣消解權威,比新概念時期成熟許多的韓寒,成功地在互聯網上給自己重新打上了品牌符號。
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尤其是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對網絡民意的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制度化的手段,將網絡民意植入“兩會”,網絡開始成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3月5日晚,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代表與網民首場在線交流活動。四位代表與兩位衛生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網民在線交流。于此同時,很多代表委員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開設網站、博客、微博等,傾聽網民意見,網上“曬提案”。
互聯網已經成為最接近于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公共領域。17世紀末,公共領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哈貝馬斯認為這“使得理性批判精神有可能進入報刊,并使報刊變成一種工具,從而把政治決策提交給新的公眾論壇”。
根據CNNIC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9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從22.6%提升到28.9%,互聯網普及率在穩步上升。
那么,網絡上的民意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在相對自由的虛擬世界里,輿論監督與惡意誹謗的界限模糊、網絡監管等主客觀因素讓網絡民意如何實現?網絡民意是否對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的改善起到作用?
網絡聚集多少民意?
網民并不等于公民。
由于經濟原因、文化程度、地區差異造成信息鴻溝,我國接觸并使用互聯網的人數仍占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目前,互聯網絡的用戶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具有較高學歷的人群,即使互聯網代表著草根精神,尚無法反映各個階層的真實訴求。
蓋茨曾經這樣生動地描述:“貼在受人喜歡的公告板上或發給專題討論組的一條信息可能會到達并吸引數百萬人,或者它只是呆在原地,日漸憔悴而無任何影響。……如果你的信息只是呆在原地而無人理會,最壞的結果只是你可能感到有些窘迫。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信息很受歡迎,則很多人會看到它,并把它作為電子郵件發給朋友并附上自己的贊辭。”盡網絡具有匿名性,但在網絡空間中,由于紐曼所謂的沉默螺旋的心理機制仍然存在,只不過其表現形式有所變化而已。
還有一種情況,在網絡表達民意的過程中,公民詮釋和民意參與的民主有可能被無所不在的商業利益所侵蝕或異化。
盡管如此,仍不能忽略網絡民意公共議程設置體現的價值。
對于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或者網絡公民而言,在以國家利益和公共事務為民主設計為前提下,網絡仍然有理由成為人人可以接觸并展開公共辯論的空間。網絡民意富含最敏銳的民眾感受,同時也蘊含理性和責任意識頗強的民意。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經濟專家張兆安認為, “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往往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如經濟條件、文化程度、公民意識等的限制,而無法通過網絡途徑表達自己的意愿。大多數網民的要求未必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意,網絡民意僅是廣泛民意或綜合民意的組成部分。”張兆安表示,政府在傾聽網絡民意時,一定要考慮到這種現實狀況,注重傾昕“沉默”的大多數人的意見。
網絡問政條件成熟?
網絡是傳播速度最快、成本最低廉的一種傳播方式,再加上有關網絡侵權的立法相對滯后,為 “網絡暴力”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間。那么,政府作為網絡信息的引路人和監督人,如何把握好監管和自由之間的平衡?
“兩會”前,溫家寶如約與網民在線交流,收到網友提問數以萬計。據統計,溫家寶總理在人大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超過1,5億網友通過騰訊網直播室了解大會盛況,這一數字創下歷年兩會網友參與度的新高。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 “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
而法治框架下的網絡民意,充滿博弈,因而能夠在目前的限制條件下取得最大的言論自由度,最大限度地接近底線。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目前是一個轉型的年代,不能只是我們拿過去的道德標準要求互聯網,也要允許互聯網改變我們的道德標準,與時俱進。不懂這個道理,就會繼續犯當年對待鄧麗君的錯誤。“我個人傾向,從根本上就不太贊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來治理互聯網。互聯網將帶來新的道德標準,我稱之為后現代道德,核心是個人要對自己負責任,這種責任要與其自然權利相對應。”
“老百姓批評政府,不論是網上還是網下,政府都應該寬容,善待輿論監督。如果是針對官員個人的批評,則要以事實為依據,如果涉嫌侵犯個人名譽或隱私,可以采取法律途徑對簿公堂,不能借公權力之便報復發帖人。”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重庵表示。
虛擬集合如何影響實體社會?
張亞勤在新浪微博上剛寫完第一條提案:“提議教育部能選擇5個頂尖大學把它們的課件通過互聯網免費提供給大家。在我們國家,能上好大學的學生畢竟少數,這樣可以部分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象。其實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已經這樣做了。”馬上就有網民回應: “還不如把MIT公開的課件直接翻成中文讓大家共享好了!”驚得張亞勤直接回復: “你說得太好了!”后面緊跟著的是M1T公開課件的網址。
“純正網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抽象地選擇話語。他們每每以獨一無二的案例,切入想要切入的話題,把每一個高高在上的政治行為,放在日常生活語境中來解構,這就是話語正當性的妙用。”不過,很多“網絡問政”,還處在情況反映和意見收集的過程,真正通過對話互動,推動發展或解決問題的還較少。
“通過Web2.0提供的全面交流和溝通,將形成一個市民社會的公共話語空間,以此改變近代以來“個體”直接面對“公共”的虛弱。”姜奇平表示,跳出傳統的物質維度、同質化維度的視角,從語言的維度和異質性維度,審視另一個平行空間正在發生的現實。正確對待網民,可以調動網民積極因素,共建和諧社會;把網民當洪水猛獸,不僅擋不住洪水,還可能毀了良田。
尼葛洛龐帝說“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數字化生存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