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中國政治經濟走向的風向標。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今年GDP增長目標確定為8%左右,總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人民幣,CPI漲幅目標為3%。按政府確定的經濟增速,考慮人民幣和美元匯率因素,中國今年將超越日本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距離中國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第三僅三年時間。
GDP險超日本,不值得興奮。我們看到,透過數據檢視我們GDP的含金量,居民收入僅占比40%,其余部分主要靠巨額的投資拉動。GDP反映經濟增長的“流量”,并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存量”。
GDP總量的提升并不必然會帶來質量的增長。這其中隱含的資源能源的消耗浪費決定了經濟增長的素質。同時,當GDP到達一定規模,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可能遞減,而后者直接關系著國民幸福指標。
今年,政府將提高居民收入提到了一個戰略性的新高度,改善民生成了兩會的熱點議題。民生與經濟已經形成了因果聯動的關系,解決民生問題就是解決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問題。促民生已經不僅關乎民生保障,更是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所在。
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民工荒”;一邊是“蝸居”和“蟻族”,一邊是“地王”涌現;我們不禁思考,促民生的原動力要靠何推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后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
在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基礎上長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這使傳統上描述失業與通脹反向相關關系的所謂“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美國《商業周刊》撰文指出,美國目前這種“新經濟”,其主要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聚焦今年兩會,科技界提案引起廣泛關注。如:取締社會網吧;建議對網絡用語按一定標準分級,有的不良用語還可以直接屏蔽;考慮對網絡游戲分時段開放從而遏制沉迷網游的不良之風……而與對互聯網或直接或間接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的擔憂不同,也有更多代表提出了包括,通過互聯網把全國頂尖的5所大學課件免費提供給社會;加速物聯網產業化規模化,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電子商務法,減少交易風險,降低網絡侵權立案門檻……
從傳統經濟——工業經濟向一種新型經濟——知識經濟轉變之中,這種新型經濟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而互聯網,成了橋梁。互聯網生態環境正在變化,從早期以娛樂為主轉向公共治理。互聯網為公民社會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的網上交流平臺的方向,同時也作為一個新型經濟推動未來中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這也包括了中國企業家、CEO的機會和責任。
《論語·憲問》有這樣一段話,“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我們可喜的看到,互聯網時代參政議政的熱烈氣氛,正是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積極人世精神的體現。只要不妄為,不亂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對于CEO,人世與不妄為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