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在跨入嶄新的生態文明時代。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寫入行動綱領,體現了黨在新形勢下的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的階段有新的任務,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西提出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為核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一個內陸地區的具體實踐。2009年12月12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全省人民翹首以盼的喜事,將給贛鄱大地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以下我從歷史、經濟、生態三個方面,粗略闡述這件事對江西人民的重大意義。
1.鄱陽湖地區將再度成為吸引世人眼球的熱土
蘇榮書記在剛剛結束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說,要把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引領江西科學發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戰略和“龍頭”工程;吳新雄省長在會上表示,要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主線推進全省經濟建設。我認為,這種部署符合江西經濟發展的歷史大趨勢,鄱陽湖地區將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再度成為吸引世人眼球的熱土。
眾所周知,由于千里贛江縱貫江西全境,鄱陽湖流域覆蓋江西的絕大部分國土面積,“贛”與“鄱”成了江西的代名。然而從開發角度來看,“鄱”比“贛”更早結束“化外”狀態。鄱陽湖平原位于江西北端,自然會更早接受北方中原政權的號令。春秋后期至戰國時期出現了縣邑建制,江西有“番”、“艾”兩邑見諸文獻,它們分別對應鄱陽湖地區的東北和西北。秦朝在江西境內未設郡治,惟有“番”、“艾”兩縣進入郡縣制序列。西漢初年設立了郡治為南昌的豫章郡,豫章郡下轄十八縣,大部分都在鄱陽湖平原。西漢初年布下的格局,為我們今天建設“環鄱陽湖城鎮群”打下了基礎。漢代以后,江西全境逐漸開化,但今天江西的名城名鎮仍以鄱陽湖地區為多,這與贛鄱文化由北而南的推進有直接關系。
鄱陽湖周邊古城名鎮星羅棋布,書院寺觀和樓臺亭閣不計其數,前人在這里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銅文化、紡織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和候鳥文化,形成了與“金木水火土”等資源相對應的若干產業集聚中心,如瓷都(景德鎮)、木都(吳城)、茶都(浮梁)、銅都(永平監曾由中央直轄)、紙都(鉛山)和銀都(樂平)等。在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前,前人將地方上的動物、植物和礦物資源利用到了極致,為江西贏得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一膾炙人口的地域文化美譽。人是文化的載體,古往今來的江西名人,大部分出自鄱陽湖地區或與鄱陽湖地區有密切淵源。
不僅如此,鄱陽湖地區還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有“20世紀徐霞客”之稱的曹聚仁在其《萬里行記》中談到,“在農業手工業社會,鄱陽湖盆地顯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曹聚仁還從移民、戲曲和學術思想傳播的角度,指出鄱陽湖盆地是“孕育近代中國戲曲的搖籃”和“近代中國文化的搖籃”,并且發出這樣的感嘆:“原來,一部近代中國思想史,正是一部鄱陽湖盆地文化發展史。”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說:“在這里(江南地區),已經形成為五大手工業的區域,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二州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景德鎮和鉛山分別屬于饒河和信江流域,江南五大手工業區域中,竟然有兩處屬于鄱陽湖地區,這說明在明代中國的手工業格局中,鄱陽湖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
然而物換星移,進入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20世紀,植根于農耕經濟的鄱陽湖地區風光不再,處于韜光養晦的祛魅狀態。今天,隨著生態文明的曙光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鄱陽湖地區將迎來自己的復魅時代,有可能恢復甚至超越自己曾經有過的歷史地位。我們從省發改委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解讀中知道,今后萬億投資將砸向贛鄱大地,核電站將在這里落戶,航空城、新能源基地、光電產業基地將在這里崛起,昌九城鐵即將貫通,兩條國家高鐵(杭南長、合福)將從這里經過,這里有中國最大的江和最大的湖,還有孕育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巍巍名山,對于這樣一片熱土,世人將再度投以驚嘆與羨慕的目光。
2.江西將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蘇榮書記在經濟工作會議上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利于構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新支點,我想把這句話進一步解讀為,這件事意味著江西將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實施國家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新支點,其地理優勢在于“居中”,通俗地說就是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當前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正在加快,呈現出東中西互動的發展態勢,鄱陽湖地區處于我國東西部的結合部,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經濟區的直接腹地,也是連接西部地區的重要水陸通道。鄱陽湖地區是偉大詩人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珍愛自然的環保習俗與“宜陶則陶、宜稻則稻”的產業選擇思維。江西從20多年前開始實施的“山江湖”工程,為工業化時代的生態保育作出了巨大貢獻。江西全境則是一個群山環抱、眾水歸“鄱”的巨大盆地,在這個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山脈、江河與湖泊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與行政區劃正相契合的生態系統。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說,在這一地區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模式與路徑,具有扎實雄厚的前期基礎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望為國內其他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提供借鑒。
從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來看,國家目前需要在沿海地區之外,在中西部地區打造牽引中國經濟列車繼續高速前行的新引擎。中部地區沿長江一帶先期進入國家戰略的有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等(皖江城市帶亦在這一范圍之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于京九線上的長江南岸,屬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需要加快發展的“沿干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大戰略必須高度依托這樣重要的樞紐地區。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利于加快兩大經濟帶的融合發展,最終導致以武漢、長沙、南昌為復合中心的中部經濟板塊的形成。目前我國經濟的三個增長極(“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均在沿海地區,呼之欲出的中部經濟板塊有望成為中國第四個增長極。可以這樣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入國家戰略,為江西“進位趕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3.江西將在低碳和生態經濟發展上引領時代潮流
新華社在播發消息的通稿中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利于樹立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
樹立新形象,需要選擇一些世人矚目的標志性地點作為展示窗口。鄱陽湖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在目前的中國大地上,很難找到比鄱陽湖地區更好的生態文明窗口。鄱陽湖周邊有入選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的廬山,有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與國家地質公園的三清山,還有世界地質公園龍虎山,湖區內有國際重要濕地和亞洲最大的候鳥棲息地,全球95%以上的白鶴每年從西伯利亞飛來此地越冬。作為一名曾經在鄱陽湖上開過三年船的老知青,我曾經多次目睹湖上遮天蔽日的候鳥。國際社會和學術界對鄱陽湖的生態環境高度關注,前來考察的環保人士一直絡繹不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之一是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鄱陽湖水只要永葆清澈,就是在用鐵的事實糾正國際上某些人士對我國的誤解,似乎我們只會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來實現經濟較快增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具有承擔環境保護責任的堅強決心、務實態度和具體舉措。今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可以為包括低碳和生態經濟論壇在內的國際合作交流活動提供重要平臺,天藍水綠、眾鳥翔集的鄱陽湖將成為中國的一張生態名片。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既然是展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江西人民就要在低碳和生態經濟上引領時代潮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時代意義,是在生態文明時代實現人與自然的又一輪和諧相處。鄱陽湖地區在農業與手工業時代實現了“可承受發展”,前人既開發利用了各種自然資源,又為后人留下了“一湖清水”,我們在這方面要向前人學習。為此,我們不僅要弘揚鄱陽湖地區優良的生態保育傳統,還要努力學習和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知識。在得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批的喜訊之后,有一句話在我腦海中久久縈回,揮之不去,這就是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胡風在開國大典時寫下的一首詩──《時間開始了》。胡風用這首詩表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我覺得這句話也可用來形容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獲批的里程碑意義──這是江西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一個嶄新起點。從此以后我們要按生態文明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走低碳與生態經濟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生活也要轉變方式,要與減少碳排放的時代要求相一致。中國社科院的生態經濟學家李周應省社科院之邀來南昌講學,他不要我們派小車到機場迎接,堅持自己坐大巴進城,目的是為了減少江西大氣中碳的排放。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典范,是對環境負責的表現,我們每個人都應這樣從細節和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