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為江西第一個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區,是江西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如何實施這一國家戰略,需要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加快產業發展
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構建“三區一平臺”,著力構建“四大支撐體系”,打造“十大產業基地”,因此加快產業發展是經濟區的重中之重。產業是支撐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基礎,是財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業的主渠道,是進行區域資源有效整合的有效路徑,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主導力量。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加快發展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支撐能力,依靠產業的大發展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大跨步前進。
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發展特色是構建生態產業體系
保護好江西的青山綠水,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始終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放在首位。江西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后勁是生態,最大的財富也是生態。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發展應定位于生態產業,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產業體系,其目標是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系統,使人、社會與自然重新成為有機的統一體。
3.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的重心是打造生態工業體系
工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推動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最重要的因素。構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體系,最重要的是建立生態工業體系。
生態工業體系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生態工業是把傳統的單一資源型產業通過“能量轉化”、“物質交換”等原理,使傳統工業的各種“廢物”成為另類工業部門的原料或能源,使原有工業的污染“末端治理”轉化為全程控制,達到無污染或污染排放最小化。生態工業涵納生態與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與意識多個層面,并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追求經濟高質量、高效益的外向型、開放式的經濟、生態、社會復合系統。
4.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必須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新型工業化的特點,就是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也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簡而言之,就是探索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創新驅動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與生態工業的本質特征是根本一致的。毫無疑問,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趨勢和戰略選擇。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立生態工業體系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5.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進程需要做好六篇文章
(1)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要完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體系規劃。
去年蘇榮書記在考察鄱陽湖時強調,“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當務之急是高質量、高水平推進規劃工作,使規劃更科學、更合理,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規劃必須要高起點,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要經得起歷史檢驗。規劃要通過行政層面和專業層面的結合,集中智慧,設計產業發展方向、原則,研究發展模式,明確發展目標,找準核心發展增長極和突破口。
首先要從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和產業分工的角度,找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發展定位,要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各城市的產業發展作具體分析;對經濟區內的產業進行篩選和優化,科學選擇主導產業,然后對產業的空間布局方案進行綜合規劃和構建經濟區內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最后還要通過專家反復論證。
同時要加強基礎產業,做大優勢產業,打造支柱產業,發展配套產業,培育工業園區經濟,形成生態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發展生物制藥業、新能源新材料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及現代服務業等符合生態環保的產業,努力發展一批產業上千億生態產業。
(2)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加快產業調整步伐,即要以大規模、高起點的技術改造為支撐,加強高新技術在產業發展的滲透和應用,推進傳統產業換代升級。
一是要利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提升鄱陽湖經濟區內現有基礎好的銅、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產業。加快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擴散和滲透,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好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二氧化硫、粉煤灰、廢水等治理技術,降低產品綜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設備、產品和企業。二是要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采用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相結合,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軟件業、電子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計算機軟件業。三是堅決淘汰一批能耗高、效益差、競爭力弱、與生態經濟相沖突的產業。
(3)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做大做強一批生態型龍頭企業。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和細胞。要通過兼并重組、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伙伴等多種途徑,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一批企業“航母”。以大企業支撐大產業。要在主導產業中重點培育一批大企業集團,打造更多百千億企業,如經濟區內的銅產業、鋼鐵產業、光伏產業、食品產業、醫藥產業具備打造百千億元生態企業的基礎。要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生態產業。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4)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做優產品,做響品牌。
要做強產業,必須要具體落實企業,再落實到產品。要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挑選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有一定競爭力的產品,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實施品牌戰略。鄱陽湖經濟區內產業間企業可以策劃產業整體營銷、產品整體營銷,突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區域品牌,并依托骨干企業,做強一批附加值高、關聯性強、市場潛力大的產品,突出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力爭培育十大國際馳名品牌產品、百個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和千個國內著名品牌產品,形成優秀品牌產品集群。
(5)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必須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為新型工業化破解資金瓶頸。
金融和資本市場是經濟發展的“血液”。首先要用好中央的支持政策。其次要創造性地設計金融服務政策,如:設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基金、創業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爭取更多的綠色信貸;鼓勵保險公司開設各種產業發展保險業務。再次,要通過資本證券市場融資實現產業擴張,最大力度地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最后,成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填補中小企業信用缺失的空白,為中小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此外,還可以借鑒南京的經驗,成立新型工業化投資集團,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擔負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重大項目引導性投資和市場化融資,承接政府對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扶持優惠政策,促進工業企業結構調整、搬遷改造和資本運作。
(6)大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新型工業化,要加速湖區城鎮化的進程。
城鎮化的本質是資源和經濟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積聚,城鎮化進程就是資源和經濟要素的重新配置。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空間依托的必然結果,并為工業化的發展創造條件。工業化能為城鎮化提供物質技術。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主體。工業化鞏固支撐城鎮化發展成果。沒有工業化的支撐,城鎮化就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已經城鎮化的人口就不能得到鞏固,最終會導致已經城鎮化的人口重新流向農村和城鎮化水平的倒退。
按《規劃》要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今后要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8%,城鎮化率到2020年達到60%。城鎮化任務十分緊迫,因此,在大力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在以大城市生態工業聚集發展為突破口的同時,以各地資源稟賦為條件,充分發揮縣城和縣域內中心城鎮中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工業化中的作用,推動產業向中小城鎮集聚,發展生態專業鎮、專業縣,推進產業專業化合理布局和分工,形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大城市、中小城鎮共生共榮的生態局面,構建城鄉協調發展、產業聯動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