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正式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域規劃》,是我國第一個冠名“生態”的經濟建設示范區,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江西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這是江西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江西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創新。規劃的實施對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規劃制定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從生產力布局學角度看,是要從空間角度對城鄉做出統一規劃,進行系統安排;從自然生態學角度看,是要保證自然生態暢通有序,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有機結合,城鄉健康協調發展;從社會學角度看,是要打破相對發達的城市與相對落后的農村間的分割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逐步消滅城鄉差別,使城鄉融為一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實質上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道路。
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內涵
要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宏偉目標,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就必須把“城鄉一體化”建設作為一條主線,作為消除二元經濟結構、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來推行。從鄱陽湖區現狀及生態經濟區建設目標來分析,其“城鄉一體化”的本質是促使城市和鄉村取長補短,并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空間布局上實現整體協調發展的過程。其宗旨是在社會生產力發達的條件下,使城市與鄉村達到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生態上協調相融,在經濟上持續發展、共同繁榮的目的。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城鄉一體化作為結果,是要創造具有城鄉優點而無兩者缺點、宜于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生存環境。作為城市與鄉村在經濟、文化、人口、生態、空間等要素交融、協同發展的過程,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在20世紀后期已經不同程度地啟動,在21世紀又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納入了這個過程。
城鄉一體化,作為鄱陽湖區建設的一個目標,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
(1)經濟內涵:城鄉一體化是一個伴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由從事較低效率的一產業轉入城市從事較高效率的二、三產業的過程,是一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對江西來說是實現“民富省強”的過程。
(2)社會內涵:城鄉一體化是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參與工業化、現代化并分享工業化成果的過程,包括享受不斷提高的工資收入以及公平享受城市全面公共服務的過程,是廣大農村居民向城市集中、轉變生活方式并實現“全民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過程。
(3)空間內涵:城鄉一體化是一個現代城市物質、技術、人才及文明向廣大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是農村不斷發展、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是現代新農村全面建成的過程。
可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的城鄉一體化不是傳統的以城市利益為主體、較少考慮農村甚至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的舊的城市化道路,而是統籌城鄉發展優勢互補共贏的新型城市化之路。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謀求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協同發展,謀求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鄉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當然,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城鄉一體化不是要做到城市和農村完全一樣毫無特色,環鄱陽湖城市應是人口高度聚集、制造業和服務業高度發達的鄉村,應是綠色、恬靜、生態和低人口密度的鄉村。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村的最大特征是不斷提高的產業效率和與城市居民趨于一致的生活質量;應實現土地的產業規模經營;注重學校、醫院、社會保障等軟件的建設,在城鄉開放的體系中謀求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特征
鄱陽湖區的城鄉一體化建設至少應具備以下五個特征:
(1)城鄉一體化是城鎮與鄉村在經濟和空間上的整體協調,合理布局;
(2)城鄉一體化是農業產業化、工業現代化和新型城市化同步發生并相互促進的;
(3)城鄉一體化是雙向發展的。不是全部鄉村都能變為城市,也不是城鎮的鄉村化,而是城鎮與鄉村互相吸取先進因素,擯棄落后因素的一種雙向和諧演進過程;
(4)城鄉一體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包括物質文明、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精神、文化、社會發展的內容不可忽視;
(5)城鄉一體化應消滅城鄉對立和縮小城鄉社會差別,但是城市與鄉村在規模、形態和景觀等主要方面的差別不能消滅。城鄉差別應體現在特色上、產業布局上,這是永恒的,只是不同歷史時期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2008年全國的城鎮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鎮化率是41.36%,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城鎮化率還略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針對鄱陽湖區的特色和建設目標,其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突出三個方向:工業向生態工業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集約化經營集中,農民向中小城市集中。
工業向生態工業園區集中是謀求聚集經濟效益的有效路徑。城鄉一體化以“工業向園區集中”為實施路徑的起點,引導產業走集約化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產業聚集過程同時也是人口聚集的過程,是市場購買力聚集的過程,是第三產業市場發育擴張的過程,生態經濟區建設將為改善城市產業結構、擴大城市就業機會提供空間依托。
土地向規模集約化經營集中是中國21世紀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不僅緣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適應農村人口轉型避免土地荒廢和農業蕭條的需要,而后者正構成中國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潛在危機。當前,江西的農村人口結構正在面臨著重大轉型: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人口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勞動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農業變得無利可圖。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江西農村大量土地處于低產率運作狀態。如何整合農村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是江西這個農業大省農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引進市場機制,促進農業企業及農業合作社發展,推動土地規模經營,是江西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農民向中小城市集中是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提前解決失地農民及其家屬的就業與生活問題,避免“城中村”產生的重要途徑。失地農民問題是中國城市進程中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城中村”是江西已經城市化的地區城鄉二元結構的最后堡壘,失地農民問題和“城中村”共同構成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難點問題。在湖區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將探索出一條加快三農問題和“城中村”問題的解決、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的最佳途徑。
3.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措施
(1)從生態循環的目標出發優化湖區功能布局,構建特色生態經濟區。
湖區內各市應從區位條件、資源優勢、產業特色和內在經濟聯系的生態循環目標出發,恰當尋找自身定位。湖區可以依托“沿路、環湖、濱江”三大優勢,構建“一線、兩心、四帶”的功能布局。
“集聚一線”,就是將昌九工業走廊沿線地區作為湖區發展主軸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集中力量進行高強度、高品位開發,推動南昌與九江進行相向互動、集聚優質資源、拓展產業空間、提升城市能級,使昌九工業走廊成為鄱陽湖經濟區“城鎮人口集聚最為密集、城市服務功能最為完善、基礎設施最為先進、主導產業升級最為快速”的黃金發展軸線,帶動其他市縣的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
“形成兩心”,即積極培育南昌、九江一正一副兩個中心城市,發揮南昌經濟、技術、科研等較為發達的優勢和九江通江達海的港口優勢,利用兩個極點的雙向經濟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構筑四帶”,就是重點開發沿江、九景、昌鷹饒、景鷹等四條經濟帶,集中培植幾個城鎮密集區,培育壯大石化、紡織、建材、造船業、陶瓷、航空、家電業、銅冶煉業等重大工業,形成經濟區域的強大支撐。
(2)從爭奪競爭制高點的目的出發突出中心城市的建設,構建湖區“經濟高地”。
把南昌、九江等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擺到全局性位置,在職能分工和發展方向上,各中心城市在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形成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城市的基礎上,著力塑造城市特色,增強輻射帶動功能。要強化南昌、九江等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使其在生態經濟區開發中真正承擔起增長極的作用。其次,還應積極發展潛在的中心城市如景德鎮、上饒、新余、鷹潭等,使其輻射功能覆蓋全區。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經濟控制力、能夠帶動生態經濟區走向世界的國際城市,搶占國際化地域分工和資源配置的制高點,提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全球化進程與國內區域分工中的地位和戰略競爭力。
(3)從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出發謀劃大中小城市發展,構建湖區生態城鎮體系。
在推動大城市發展的同時,促進區域內縣級城市向中等城市發展,中心鎮向小城市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配套的發展格局。要充分發揮各級中心城市的作用,要使中心城市真正能帶動湖區經濟發展。應盡量依托縣級政府所在地發展小城市,依托有條件的重點中心鎮集中發展小城鎮,以有效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分散投資和重復建設,促進集聚效益和規模效益的發揮。
(4)從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角度出發設計基礎設施框架,構建湖區便捷交通網絡。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可能而且最容易實現的當屬基礎設施一體化。通過提高湖區水、電、道路、港口和空港的支撐能力,形成有利于產業創新的外圍條件優勢。
首先,統一規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建設,按照便于從業、一小時車程集群的要求,完善湖區交通體系。不斷完善港口與鐵路、公路聯合運輸系統。同時,探索攬貨集運、快速通關等運行機制,使港口功能滿足現代物流的要求,發揮港口在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依托昌九城際鐵路建設契機,推動昌九工業走廊建設,促進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和區域性經濟發展。建成區域公共交通網,逐步實現湖區城市客運公交化,使用湖區城市通用 IC卡。縣級市與中心城市之間要有高速公路連接,湖區內部縣級市之間都應以高速公路為主要形式,形成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網絡。
其次,共享公共服務業。加強醫療合作,實現優質醫療設施共享,加快實現醫療保障卡的無障礙使用;建立衛生防疫協作機制,協同疫病防控,組織開展疫病防治聯合攻關;加強電信方面的合作,逐步實現異城同區號、減免長途話費等。
(5)從合作競爭共贏出發搭建湖區城市協調協調平臺,構建湖區城市合作機制。
一是建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區域合作;建立湖區各市政府秘書長定期會議制度;建立跨行政區的專項事務協調委員會,組建環鄱陽湖城市群交通、環保、信息、社保、醫療、教育等專項事務委員會,研究、制定區域政策,協商處理湖區城市之間專項領域中需要協調的問題。
二是設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作為推動區域合作的重要平臺,并與聯席會議有機結合。
三是按市場經濟原則培育區域性民間組織,建立各類區域性中介服務和行業協會組織。
四是建立部門銜接、落實制度和監督機制。各方責成有關主管部門加強區域間的協商與銜接落實;建立監督咨詢機構,為區域間的重大合作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并對各行政區政府執行協調合作事項的情況進行監督,以此作為公眾反映相關意見的重要渠道。
五是加大湖區政策一體化的協作力度。重點是在勞動力就業、社會保障、教育就學、醫療和公共服務等政策、制度的銜接上有較大突破,增強湖區的凝聚力,促進湖區城鄉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