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走過整整一個甲子的歷史時刻,為了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七大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主辦的“2009 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學術年會”于12 月4 日至6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隆重召開#65377;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長#65380;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65380;書記處第一書記鄧楠作大會主旨報告#65377;來自全國各地高校#65380;科研院所#65380;國家可持續發展示范區#65380;企業#65380;社會團體等機構的3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65377;論壇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洪紱曾主持#65377;鄧楠在報告中指出,當前,國內外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65377;就如何把握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問題,鄧楠提了三點看法:第一,要充分把握好全球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變外部壓力為內在發展動力;第二,要充分利用好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當前的有利條件,切實解決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第三,要積極#65380;科學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準確把握世界低碳經濟發展的機遇#65377;來自中科院#65380;工程院#65380;社科院等單位的13 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著名院士#65380;專家圍繞“新中國成立60 年的回顧與展望——和諧社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進行了專題講演#65377;
●劉樹成:新中國經濟增長60年曲線的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65377;6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曲線的深刻變化,以及這條曲線背后經濟結構所發生的許多重要變化,有助于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中國經濟今后繼續增長的推動因素,預示著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來臨#65377;今后在一個中期內(8年左右),受體制#65380;資源供
給#65380;工業化和城市化#65380;消費升級#65380;地區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可保持8%~10%左右的適度增長區間#65377;為此,要汲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努力延長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即使經濟在適度增長區間內保持較長時間的平穩增長和輕微波動,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65377;
●陸學藝: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變遷60年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經過一化三改#65380;人民公社化#65380;文化大革命#65380;改革開放,第一個到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等多個社會大變動的階段,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幾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變動的目標主要是使貧窮落后的傳統的農業#65380;農村社會轉變為繁榮富強的工業化#65380;城市化#65380;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65377;同時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問題頻發,其重要根源是社會結構調整滯后于經濟結構,經濟社會不協調發展的突出表現#65377;在新形勢下,我們不能仍停留在僅僅依靠發展經濟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必須同時從社會建設的高度去認識,用社會建設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解決當前的社會矛盾,更好地繼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65377;
●馮之浚: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
在新世紀新階段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提出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科學發展理念落實到“十一五”規劃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建設資源節約#65380;環境友好#65380;經濟優質#65380;自主創新#65380;社會和諧的小康社會#65377;發展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突破口#65377;如果不發展低碳經濟#65380;實現科學發展,我國的資源能源將難以支撐,生態環境將難以承受,國家競爭力將難以提升,國家安全也將難以保障#65377;為了推行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注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必須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必須改善土地利用,擴大碳匯潛力#65377;我國推行低碳經濟,需要實現觀念#65380;結構#65380;科技#65380;消費方式#65380;管理等幾大創新#65377;
●歐陽自遠:中國月球探測的起步與可持續發展
深空探測表征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65377;月球是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65377;月球的資源#65380;能源與特殊環境的開發利用#65380;前景和軍事戰略地位,推動了眾多國家提出重返月球的規劃與計劃原則:誰先開發利用,誰先獲益#65377;面對嚴峻形勢,中國不能袖手旁觀,必須要有月球探測的能力#65377;目前,我國嫦娥工程已經啟動,標志著我國的深空探測已經起步#65377;后續的深空探測新領域的開拓與實施,不僅會進一步推動與提高嫦娥工程的能力與水平,也將加速深空探測新領域的開拓與實施,并構成一個統一領導#65380;相互促進#65380;持續與協調發展的深空探測新體系#65377;
●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60年
在中央政府實施了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及近年來實施的西部大開發#65380;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方針指引下,中國目前的區域發展態勢有以下特點:全國及各地區的國民經濟高速和超高速增長;地帶間經濟實力的差距繼續擴大;產業結構特色更加區域化;與產業集聚和發展水平相適應,出現了大城市經濟區#65380;城市與產業集聚帶;資源#65380;環境#65380;生態等方面的問題出現嚴峻的態勢#65377;區域間發展不平衡是高速經濟增長難以避免的副作用#65377;根據我國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分布的基本特點,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倡導以下理念并采取相應的政策#65380;措施:科學地確定各地區的發展定位;逐步縮小各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地域空間開發的導向和約束;逐步建設發達的支撐體系;實現全國各
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發展方面的體制和機制創新#65377;從不平衡到較為平衡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65377;
●洪紱曾:新中國農業60年成就#65380;經驗與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在農產品供給#65380;農業發展方式#65380;農村經濟結構#65380;農民收入#65380;農村體制機制#65380;城鄉關系六個方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此外,農業的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65380;多層次#65380;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格局#65377;6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最根本的是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65380;實事求是#65380;與時俱進,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65377;新時期要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循環農業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千方百計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5377;
●李文華:中國生態學發展60年
當代的生態學,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學科的同時,積極參與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界和社會不相協調所造成的一系列迫切問題#65377;勤勞智慧的中國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生產實踐中,已經摸索并總結了一套既符合生態學理論#65380;又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實踐經驗與技術體系#65377;但“生態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發展較晚,現在正處在一個轉折的關鍵時期#65377;中國的生態學發展,要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指針,以區域持續發展和綜合防治為重點,加強全球視野,研究全球變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學科技體系,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參與科技競爭,扎扎實實地進行基礎研究,實實在在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在生態學領域的“科技奧運”中,創造輝煌#65377;
●周大地:中國能源發展60年
我國能源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開始時,我國能源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到上世紀末,能源發展主要是解決夠不夠的問題;本世紀以來能源高速增長,發展難以持續#65377;我國未來的能源需求和平衡,必須從需求和供應兩方面尋求新的解決方案#65377;哥本哈根會議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一步采取行動#65377;中國的可持續(綠色#65380;低碳)能源發展戰略:長期堅持節能優先不動搖;發展低碳經濟,調整能源消費;根據我國國情,確定綠色低碳能源發展重點#65377;市場經濟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不能從概念出發搞改革,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式和能源管理體制,形成建設兩型社會的有效機制,引領世界節能降低潮流#65377;
●馬宗晉: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60年的進展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塑造者#65377;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自然災情調查和綜合研究;減災能力調查與評估;人口- 資源-環境-災害互饋系統問題綜合研究;自然災害綜合預報探索;研究并提出與推動減災系統工程;建立了自然災情評估統計標準體系;進行了自然災害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研究;開展了國際災害與減災科學交流#65377;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成果為我國減災工作提供了導向性的意見,為國家減災決策提供咨詢,為社會減災提供了科技支撐,今后必將為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65377;
●張坤民:中國環境保護事業60年
中國是宣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最早的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在人均GDP不足200美元的條件下開展污染紡織和生態保護的#65377;通過多年實踐,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艱巨性#65377;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出路只有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發展低碳經濟#65377;從中國環境與發展政策的形成與演變中,可以看到中國堅定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決心與行動#65377;面對氣候變化#65380;能源安全和“綠色經濟”國際競爭,及早籌劃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環保協同效應#65380;搶占世界新技術高地#65380;由大國變強國的
極好機遇#65377;中國的環境保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65377;
●葉耀先:中國住房發展60年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住房建設隨著國家政治#65380;經濟和社會變革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65380;巨大的成就:住宅的面積#65380;數量和質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從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房住人”發展到今天的“人住房”#65377;受全球化#65380;生態優先#65380;新型信息經濟等新事物影響,世界住宅科技發展越來越注重生態建筑技術的開發,注重探索可持續建筑設計#65377;我國住宅建設已經進入現代化#65380;多樣化和產業化時期,正在向資源利用效率最高#65380;對環境影響最小和對生物種群最好的方向前進#65377;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建設低碳住宅和居住區,應當受到更多的關注#65377;
●黃建始:21世紀國民要健康
全面接受大健康模式刻不容緩
今天人類對健康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真理#65377;經驗醫學和生物醫學模式都不能滿足21世紀人類健康的需要,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大健康模式才是新時期指導我們維護和促進健康的指南針#65377;新的醫學模式告訴我們,健康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事,還涉及和平的環境#65380;住房#65380;教育#65380;食品#65380;收入#65380;穩定的生態環境#65380;可持續的資源#65380;社會公正和平等方方面面#65377;目前中國正處于歷史轉型的關鍵時刻,健康問題在今天的中國既是關鍵的關鍵,又是當務之急#65377;我們只有全面掌握生物#65380;心理#65380;環境#65380;社會方面以及個人生活方式改變等全面的健康信息,才能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保證中國的崛起能夠可持續發展#65377;
●季昆森:循環經濟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在中華大地已成蓬勃發展之勢#65377;如何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亟需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是,要把推行循環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堅持自主創新#65380;注重實踐#65380;注重應用#65380;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上#65377;而如何將循環經濟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則要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入手,從污染治理入手,從生態修復入手,從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入手#65377;全國各地的實踐充分表明,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創業就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實現形式#65377;
專題報告之后,會議還設立了應對全球變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方法#65380;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65380;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65380;老齡社會的住房保障問題與對策四個分論壇#65377;來自生態環境#65380;農業可持續#65380;人居環境#65380;水資源等專業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出席了各分論壇會議#65377;170 余名代表圍繞上述主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與交流#65377;(胡穎峰/王 琦整理,本綜述涉及作者觀點未經作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