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廣西吸引資金,提高金融業整體的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提高廣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實現區域經濟金融安全。目前廣西金融業存在總體規模偏小、資源配置不優、信貸投放單一、市場結構失衡、產權制度缺陷、信用體系未立、法律制度不全、經濟基礎薄弱等制約因素,需要制定適宜發展的金融政策,設計進退有效的市場路徑,打造流通順暢的融資平臺,構建靈活有效的監管體系,建立科學規范的產權制度,構筑全面立體的信用體系,完善規避風險的法律制度,創建穩定協調的長效機制,助推方興未艾的縣域經濟,調整產業失衡的經濟結構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產權;信用體系
中圖分類號: F83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2-0090-05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簡介:曾 林(1976-),女,湖南邵陽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生態政治與經濟。
金融生態環境是一個仿生學概念,是與金融業生存、改革和發展具有互動關系的社會、自然因素的總和,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與金融業相關聯的內容。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體系功能充分發揮和實現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對廣西來說,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業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關系到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的大小,關系到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廣西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于廣西吸引資金,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
金融生態環境決定著這個地區對金融資源的吸引力和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生態環境好,會吸引金融機構大量進駐,資金大量流入,地方經濟就可以較快發展,經濟金融就會步入良性互動快速發展的軌道;反之,金融生態環境不好,投資環境惡化,不良資產大量增加,金融業發展就面臨更多困難,這個地區不僅吸引不到資金,而且會引起資金外逃,地方經濟發展將會受到極大制約。廣西經濟相對落后導致金融生態環境差,金融生態環境差,導致經濟發展缺乏資金,資金的缺乏導致經濟發展落后,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此,要加快廣西經濟發展,其關鍵就是要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二)有利于廣西金融市場的完善,提高金融業整體的競爭力
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直接影響著資金的優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最終影響著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程度。廣西金融市場不完善,導致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加強廣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可以培育市場參與主體,促進主體行為的市場化和需求的多元化,增強市場主體的誠信意識和風險意識,提高市場透明度,從而增強金融對區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能吸引更多的外資、民營資本進入本地金融業,從而推動金融產權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金融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最終提高廣西金融業的競爭力。
(三)有利于廣西區域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提高
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而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的運行狀況受到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區域內金融生態環境好,就能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一個理想的外部環境,金融機構就能根據政策信號和市場變化調整自己的經營行為,經濟微觀主體才能及時根據金融機構的價格信號調整投資和消費,貨幣政策才能被有效傳導,對宏觀經濟起到調節作用。
(四)有利于廣西商業銀行提高資產質量,實現區域經濟金融安全
我國銀行系統巨額不良資產的形成,有來自金融部門自身內部的原因,也有來自金融部門外部的原因,而且來自金融部門外部的原因可能占據主導地位。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銀行內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只占20%,而由于金融生態環境不良導致的占80%。不良資產的大量積累最終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對經濟社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廣西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地方政府行政干預較多,金融法律不健全,社會信用缺失及新舊經濟體制轉換中各種復雜的利益沖突,企業通過各種手段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導致廣西金融生態環境惡化。加強廣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助于廣西商業銀行化解風險,確保經濟金融安全。
二、廣西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
(一)總體規模相對偏小
廣西金融業在廣西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一直偏低。2005年占廣西GDP比重為2.2%,占第三產業比重為5.5%,而2005年全國金融業占GDP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3.4%和8.4%,廣西比全國低1.2和2.9個百分點。從增速上看,“十五”時期,廣西金融業增加值增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其中2003年增長速度最高,高達82.3%,2005年只增長10.6%,高低相差71.7個百分點。可見發展穩定性不強。
另外,從金融機構的規模上看,廣西中小金融機構如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等發展緩慢;證券市場總體規模較小,市場品種比較單一;資本市場實力不夠,2005年境內上市公司的數量僅占全國的1.6%,上市公司股票市價總值僅占全國的0.8%;金融租賃公司、外資銀行均屬空白等,這些都與廣西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不相適應。
(二)資源配置欠缺優化
長期以來,廣西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大于貸款余額,導致了存貸差,存貸差呈現出擴大趨勢,表明金融機構的資金需求和資金供給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狀況,存款資金資源中有一部分沒有實現優化配置,造成了資金浪費。2005年存貸差額達到1145.98億元,是2000年的1.7倍。存貸比越高,雖然發生不良貸款的風險加大,但當期盈利能力越強;反之,存貸比越低,在風險降低的同時,當期金融機構盈利能力也會受到削弱。
另外,資金不足也是廣西經濟發展的一塊“絆腳石”。由于廣西外來投資有限,經濟發展對信貸資金依賴程度相對較高,而信貸資源卻難以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廣西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在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1.7%下降到2005年的1.4%,下降了0.3個百分點,“十五”時期平均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6.8%)2.4個百分點。
(三)信貸投放單一傾斜
廣西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中極大一部分比例投向了中長期的貸款,和全國相比,廣西的比例明顯偏高,而且這種貸款投向趨勢有著明顯加速的跡象,甚至從2004年開始有超過一半比例以上的貸款都是屬于中長期的(參見下表)。廣西銀行偏重于支持中長期的投資需求,壓縮了短期貸款的投放,而短期貸款主要用于當前生產,短期貸款投放的不足必然導致對企業正常流動資金投放的減少,使企業流動資金偏緊,同時貸款的長期化也給銀行經營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帶來負面影響。
(四)市場結構嚴重失衡
廣西金融市場的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十五”時期,廣西投資資金主要來源于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通過證券市場直接融資非常有限,直接融資比例過低,也使風險過度向銀行部門集中。二是從市場的服務層次結構看,各種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缺乏向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組織。例如,2005年廣西短期貸款中,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貸款余額為35.57億元,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67.9%,占全區短期貸款余額的比重僅為3.1%,而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如廣東、浙江等此比重高達22.2%、25.8%。
(五)產權制度存在缺陷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產權的明確界定,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廣西金融產權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這主要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變的進程較慢。盡管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銀政、銀企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廣西金融業仍是一種以公有制為絕對主體的金融產權結構,非公有制的金融主體發育不健全,非正規金融仍處于不明不暗的灰色狀態。產權制度上的缺陷嚴重阻礙了廣西金融生態主體的健康成長,扭曲了金融主體的行為。
(六)信用體系尚未建立
廣西金融生態外部環境的惡化主要表現在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企業缺乏信用意識和信用管理措施,社會信用中介機構不健全,信用數據不透明,失信成本低。由于銀行與借款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騙貸”現象屢禁不止,“賴賬經濟”不斷產生。部分地區出現銀行有錢不敢貸,企業借錢不想還的環境沖突。借款人逃債已成為國有商業銀行重大的風險源。
(七)法律制度亟待健全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有關金融機構的破產法律。實踐中對經營失敗的金融機構遲遲得不到有效的處置,造成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經營不善,乃至嚴重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無法及時退出金融市場,破壞了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引發了金融生態環境的惡化。如證券業的整體不景氣,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兩度剝離,農村信用社行業性的資不抵債都反映出了這些問題。
(八)經濟基礎十分薄弱
目前,廣西工業化水平還比較低,縣域經濟不發達,特別是長期以來,由于投入不足、基礎脆弱,廣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廣西投融資結構單一,間接融資占有絕對高的比例。大部分企業自有資本金嚴重不足,資金來源大量依靠銀行貸款,形成對信貸資金的大量需求,但銀行信貸卻出現總量萎縮、結構失衡的趨勢。國有商業銀行調整分支機構、商業銀行基本退出農村金融市場后,廣西縣域金融服務受到抑制,資金外流嚴重,致使農戶和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滿足率低。在農村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由于經營機制轉換沒有到位,很難實現良性循環,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多種金融需求。農業貸款的供需矛盾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致使金融生存空間狹窄。金融機構為“三農”和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成本高、風險大,形成大量不良資產。這樣,不僅是廣西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而且在較大程度上延緩了廣西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廣西加快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
(一)制定適宜發展的金融政策
應根據廣西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遠景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制定相宜的金融發展政策。當然,這些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與之相對應的金融政策也應根據金融發展環境因素的變化,以及實施的難易程度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并制定相應評估指標體系來量化,減少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只有制定了適宜的金融政策,才能使金融業發展更有針對性,降低金融發展中“摸石頭過河”的過渡性風險,降低金融創新成本,從而使得金融體系向市場主導型轉變就能夠少走彎路。
(二)設計進退有效的市場路徑
金融具備四大功能:基礎功能、核心功能、擴展功能、衍生功能,其中的核心功能是資源配置功能。目前廣西金融業的主體是銀行業,資源配置主要依賴于銀行的信貸機制來完成,但由于廣西金融市場發展滯后特別是資本市場缺失、保險市場還未成熟,無法形成將存量風險變為流量風險的風險流動機制,無法在流動中將金融系統內的風險逐漸釋放于金融系統之外。因為金融市場的這種風險釋放機制是銀行體系無法實現的,相反銀行體系累積、滯留的風險還需要通過金融市場才能得以釋放。因此,需要積極設計進退有效的市場路徑,提高貸款的資產證券化程度,為銀行資產風險提供相對可靠的轉移渠道。
(三)打造流通順暢的融資平臺
應依托目前廣西聯合產權交易所為基礎,打造資本流通的市場平臺,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廣西初級資本市場建設步伐,并不斷完善內部的管理機制,加快業務品種的創新,為廣西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融資平臺,進而形成良好的追逐資本效率機制。在市場平臺的建設上,考慮利用現有的廣西聯合產權交易所已具有的基礎條件,改造、轉換、擴展、創新其交易制度、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利用現代技術聯合券商打造吸引投資者、信息充分真實、交易成本低廉的交易網絡,逐步建立起證券化的標準型產權交易網絡,形成富有活力的區域性資本市場。
(四)構建靈活有效的監管體系
廣西目前實施的是分業監管,要迎合金融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的趨勢,分業監管的機制就必須從目前機構監管的方式轉變為功能監管的方式,即各監管機構的監管對象主要以業務監管為主而不是根據金融機構的名稱來監管。同時,統一以人民銀行作為主監管者,從整體上評估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性和辨識風險程度;加大對金融控股公司的財務狀況、運營機制、內控制度以及集團內部交易和資金往來等的監管研究,畢竟金融控股公司是目前可操作的惟一混業經營模式。
2006年,銀監、保監、證監、人民銀行初步建立了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的制度,就廣西金融業協調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各地銀監部門初步建立金融統計管理系統;實施了縣域金融機構報送統計數據方式改革并進行試點。個人征信系統試點完成接口程序的開發測試并進入試運行階段。但加強監管協調,實現信息共享,提高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還有待進一步通過創新來加深。
(五)建立科學規范的產權制度
廣西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關鍵就是要完善金融主體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金融產權制度。
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改革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實行股份化的改革,突出股東在金融生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化改革,要實行國家控股,戰略投資者和企業入股,個人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逐步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以健全科學規范的產權制度為基礎,切實建立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因此,廣西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要以國際最佳做法和證監會頒布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以及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為參照,以公司治理改革為核心,加快產權的多元化。理順出資人、股東、董事、經理和其他相關利益人的關系,理清產權關系。同時,清晰劃定各方權責范圍,嚴格考核,透明管理,廣泛監督,形成金融機構內部的制衡機制與協調機制,構建符合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的生態主體。
(六)構筑全面立體的信用體系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基礎。社會信用體系是否健全是一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好壞的體現。目前,在廣西金融生態系統中,信用缺失已經成為制約金融生態發展的瓶頸。建立健全全面、立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廣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當務之急。
1. 要建設信用政府。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基礎,政府要在信用建設中率先垂范、取信于民,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增強政務透明度,提高政務質量和效率,同時要構建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積極懲治危害社會信用的各種行為,充分發揮政府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要加快推進全區統一的征信數據庫的建設,提高開放和共享程度,使信用度成為各經濟主體進行經營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
2. 要提升企業信用。企業是金融資源的主要載體,是金融生態優化的微觀基礎。因此,要加強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強化企業信用管理,全面提升誠信觀念,推進企業誠信經營。要健全會計財務信息披露標準,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和會計準則,規范會計行為,確保會計財務資料的真實性,提高其可信度、公信力。
3. 要積極構建個人信用。社會信用歸根結底是個人信用,政府信用和企業信用均與個人信用有關。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誠信教育,弘揚和培植信用文化,強化信用道德,建立守信的激勵機制和失信的懲戒機制,提高公民個人誠信素質。
4. 加強對信用中介機構的管理,規范信用中介機構的行為。對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信用擔保機構、評估機構、評級機構等信用中介機構進行全面的整頓和管理,規范其行為,提升其服務水平和誠信水平。
(七)完善規避風險的法律制度
金融生態環境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健全的法律環境是金融生態得以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完善的法律環境能夠有效遏制惡意信用欺詐和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發生,有效地保護金融主體產權,法律制度環境成為影響金融生態環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1. 要完善相關立法制度,通過完善《破產法》,使貸款人能夠運用法律手段,使破產起訴成為制約借款人的最終底線,同時要解決清算程序中涉及抵押、質押的債權在清算中的次序問題。解決清算程序中涉及有抵押、質押的債權在清算中的次序問題和破產條件;嚴格規定勞動債權的范圍,避免企業任意擴大勞動債權范圍,逃避債務。對借款人惡意逃債的問題,不但應該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和經濟制裁,還應該作為一種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2. 要完善相關動產擔保的法律規定,使經濟活動有法可依。廣西90%以上的中小企業都建在縣域或鄉鎮,廠房用地多是集體土地和宅基地。房地產抵押是當前銀行發放貸款通用的一種擔保方式,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在法律上的界限,可以有效解決許多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
3. 加快《合作金融法》、《農業保險法》等農村金融法律法規的立法進度,為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抓緊制訂《社區再投資法》,明確規定縣域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義務,對用于支持“三農”發展的貸款比例和總量做出強制性規定,形成“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的資金來源使用對稱機制,確保“三農”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
4. 提高司法系統獨立運作的能力,強化司法執行力度。切實保證債權人利益,維護金融秩序。增強執法機構執法的獨立性,杜絕地方政府的干預,嚴厲打擊欺詐、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金融詐騙、制販假人民幣、洗錢等金融犯罪,合法保護金融債權,有效維護金融秩序。司法部門在審理金融債權債務糾紛過程中,應排除外界干擾,公平公正執法,為金融機構維護債權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
(八)創建穩定協調的長效機制
1. 在完善各金融機構對風險識別和監測評估體系。健全內控制度,有效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監管效率,建立由政府牽頭、人民銀行、各監管部門以及有關部門參加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建立和完善金融突出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共同維護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
2. 轉變政府職能,增強金融部門的獨立性。由于經濟發展階段和歷史方面的原因,金融部門通常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而缺少其應有的獨立性,不適當的干預會破壞金融機構經營的自主性,破壞金融良性發展環境的形成。有關研究表明,財政越困難的地方,政府越會采取干預和控制本地金融部門的做法,來為地方財政和當地企業融資,從而不良資產率就越高。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必須提高金融部門的獨立性,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干預。
(九)助推方興未艾的縣域經濟
1. 建立風險與收益相適應的農村資金投入增長和正向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村提供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加強資金流向引導,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發展,支持農村具有還款來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縣域內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農村經濟與金融的和諧發展。
2. 金融部門要正確處理信貸集中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適當逐級下放貸款審批權,為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金融政策環境。通過靈活、合理運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化解中小企業風險,通過風險溢價來彌補貸款損失,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
3. 加快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合理分工、多元化、多層次、市場化程度高的農村金融體系,為“三農”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
(十)調整產業失衡的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包括宏觀層面的產業結構和微觀層面的產業組織結構。在宏觀上,廣西農業占較高比重,且多為傳統農業,工業化進程緩慢;在微觀上,國有企業比重過高,民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企業缺乏競爭力。這種經濟結構嚴重制約著金融的健康發展。因此,調整經濟結構是廣西營造良好金融環境的一個迫切任務。首先,通過產品優質化、生產科技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特色農業,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變自給農業為商品農業,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由弱質產業向優勢產業的轉換,從而大大拓展金融發展的空間。其次,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功能是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升的,因此,廣西應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手段,改造、重塑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產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最后,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增強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帶動力,是廣西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營造良好的西部金融環境的關鍵。因而,必須加快國有企業改組、改制、改造步伐,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升國有企業對資本市場的利用能力,形成企業改革發展與金融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唐旭,龐麗萍. 廣西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及幾點思考[J]. 市場論壇,2006(11).
[2] 韋鋒. 論廣西金融體系創新發展的問題和對策[J]. 市場論壇,2006(11).
[3] 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 國有商業銀行助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策略研究[J]. 金融論壇,2006(3).
[4] 汪宗俊. 積極選好金融生態環境[N]. 證券時報,2006-01-06.
[5] 米軍. 轉軌國家金融體制轉換的效應論析[J]. 太平洋學報,2005(7).
[6] 李安勇,王小興,劉丹. 金融功能、金融發展與中國金融體制改革[J]. 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3).
[7] 中國金融學會. 中國金融年鑒:2006[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8]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6[M]. 北京:學林出版社,2007.
[9] 廣西統計年鑒編委會. 廣西統計年鑒:2006[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陸瑩
The Financial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Guangxi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ENG Lin
(The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Autonomous Committee of the CPCNanningGuangxi530021)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helpful for Guangxi to attract capital, rai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ts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macro-control capacity of its regional econom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ssets of Guangxi commercial banks, and achieve reg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ecur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disadvantages in the Guangxi financial sector, such as the overall size being too small,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eing no optimization, credit being single, market structure being imbalance, the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being deficient, credit system being no legislation, the legal system being incomplete, economic base being weak.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ppropriate financial polic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design a valid path of advance and retreat , build a flow platform of financing, construct a flexible and effective regulatory system,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three-dimensional credit system, improve risk-averse legal system, create a stable coordinate long-term mechanism, boost the ascendant county economy,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imbalance economic structure.
Key words: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nancial property rights; credi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