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代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被迫啟動的,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接受了西方社會單線發展的歷史觀念。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以及后來的改革開放,都是在進步、進化等歷史觀的指導下開展現代化建設的,但也出現了一些像貧富差距之類的問題,追求個人之間的公平、民主和自由全面發展等問題提上了日程,此種情況下便需要在注重傳統和現實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建立一個具有個性的現代化國家。
關鍵詞: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D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2-0044-05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簡介:趙志浩(1963-),男,河南沈丘人,南開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哲學。
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歷史地講,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威懾下被迫進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給中國的沿海地區帶來了震撼,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也只是切膚之痛。接下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觸動了中華民族的神經——西方勢力進入內地,炮火開進長江流域和華北地區,威脅京都。如果再不變革自身,就很難對付已經現代化了的西方列強。在強大軍事力量的威逼下,近代中國的一些仁人志士開始走上了自覺改變幾千年傳統制度的變革之路,以求自強的文章、奏折連綿不斷的涌現。不僅出現了進口輪船由官辦變成商辦的主張,而且還出現了改良軍隊、政府,舉辦洋務等建議,這些都是自覺接受西方現代化的改革思路。
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一次實驗,由上層政治集團發起,地方實權勢力響應,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的一場運動。整個過程中建立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開辦了一些新式學堂,把眾多現代化性質的硬件移植到中華大地上。后來的實踐證明,把現代化的武器置于舊的體制框架之內,并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的。一些愛國知識分子認識到,原因在于沒有一個現代化的政治體制。接下來的維新運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都是為政治體制走向現代化所作的努力,這些運動對中國固有政治體制的沖擊是巨大的,在事實上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由于現代化的起步是在各種矛盾交織中進行的,各式各樣的改革都是驟然的,系列現代化的藍圖都淹沒于舊有勢力的汪洋大海。類似于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便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要人們擁有一個現代化意識的頭腦。只有改變國民舊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實現思想的啟蒙,才能真正使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領域的現代化運動,不管后人評價如何,它對中國人傳統思維框架的沖擊是很大的。其實,近代以來的一系列改革、運動都不斷的沖擊著國民的傳統意識,只不過新文化運動更加直接罷了,它直接指向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國人的頭腦經過近百年的洗刷,終于走出了傳統的封閉圓圈,被拉入了“現代”意識的軌道上。
當“進步”、“進化”等的思維模式進入中國人的大腦中,就再也不能容忍把自身定位于亞細亞的落后狀態,但比之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的“落后”處境一望而知,那么,把近代中國以前的社會安排在西方資本主義以前的封建社會,是再恰當不過了。把從前的中國置入封建社會框架的過程,暗含了近代國人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有把自己和別人放在同一個坐標系中,才能和別人進行比較和定位,這也暗示自己并未被排除在世界歷史進程職位,也說明中國人的思維已經掉進“進步”歷史觀的模式之中。
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用線性思維取代圓形思維模式的過程,線性思維預設了前進、進步的歷史運動過程(螺旋式的上升只不過把直線變為曲線),而在同一個圓周運動的任何一點,都無所謂進步,也沒有任何高低上下之分。接受線性思維模式意味著承認了自身的落后,為了擺脫落后狀態,就要變革,就要走向現代化的發揮道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對于中國人來說現代化就是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當資本主義被西方思想家判定為“沒落”的時候,中國人也跟著選擇比資本主義更加先進和進步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選擇共產主義而放棄資本主義,把社會主義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途徑,根本上說還是受到了“進步”、“進化”等線性思維觀念的影響。社會主義是為實現現代化而作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地位在中國確立之后,仍在為中國的前途命運作出不懈努力。有人認為20世紀50至70年代的中國仍處于“前現代”時期,例如李澤厚在1989年曾指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史的走向,是“救亡壓倒啟蒙,農民革命壓倒了現代化”。[1]啟蒙與救亡的對立暗含著現代與傳統的對立,“文革”以后中國才開始接續五四時代的現代化進程,復歸了五四時期的思想啟蒙。
但是也應該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中國共產黨一直未放棄中國要走向現代化這一主導思想,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運動都是在變革落后的舊中國,都是在為改變一個落后的面貌而作的努力,因為外部的敵對勢力仍矗立在西方世界,獨立了的中華民族仍時刻面臨著再次被侵略的危險,這是當時中國人的整體思路,也是實際情況,實現現代化的任務擺在獨立了的中國面前。五年計劃、工業化、合作化等等政策都是奔著現代化這個目標而提出的,以至后來提出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把現代化的目標更加具體化。
20世紀下半葉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對經濟的改革和開放,具體地說就是要現實經濟領域的現代化。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又回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上來。事實正是如此。馬克思時刻關注著人類史上的“經濟”這一基礎,人類歷史上的資本主義就是利用經濟的力量發展起來的,進而又運用經濟的力量敲開世界的大門,運用經濟的力量橫行世界。中國要想走向世界、立于現代化進程中的前列,也不能忽視和丟掉“經濟”這個基礎。改革開放之后的現代化之路,正是遵循了這一思路,堅決果斷的建立市場,發展經濟,搞活經濟。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走過了一個漫長曲折的路,終于走到了發展經濟的道路上,這個實踐的過程同當初的認識過程遵循了同一個思路。中國的落后在于經濟的落后,中國的強大在于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要首先走經濟現代化的道路。在這個時候,中國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經濟處境,包括歷史和歷史的經濟形態都在思考之列,因為只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在世界歷史這條前進的“線”上奮起直追。
當馬克思說,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了解東方天國一把真正的鑰匙的時候,并無褒揚土地私有制的意圖,但他確實看到了土地私有在特定時期對社會生產力發展所起的歷史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實行土地國家所有集體占有,勞動者只是在名義上是土地的主人,實際上的勞動收入與使用權是分離的,勞動者倒成了土地的附屬物。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土地承包制把土地分給各家各戶,各自經營,把勞動者與勞動成果結合在了一起,是農村分散農業生產的合理選擇。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仍不發達,分散的農業生產仍占主導地位。由于無力對抗自然災害,農村仍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農民的思想意識中仍有對權力的崇拜。解決的辦法是發展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的建國思路是——國家壟斷,消滅自由貿易,也就等于說——集中權力,不要商品交換;計劃命令,取消自由貿易。但是,它只能保證戰爭的勝利,卻不能保證建設的順利,蘇維埃的美好愿望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暢通無阻。后來列寧也承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他發現俄國的問題是仍沒有擺脫半亞細亞的不文明狀態,生產的分散閉塞、文化的落后敗壞使政治手段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在舊土上復發。沒有經濟力量作為堅強的后盾,建設社會主義只能作為一個夢想,而終無實現的可能。
的確,理想的神殿只能在原有的廢墟上建造,而不是建在空中,現代化的道路也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展。我們也需要注重和研究自己的歷史和現實。我們也正是站在歷史和現實的基點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經過不斷的改革,不斷的開放,中國的現代化過程縮短了世界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過程。然而經濟力量的增強就解決一切問題了嗎?不然。資源、環境、貧富差距諸多問題非但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得到解決,反而愈加嚴重,很多問題僅靠經濟發展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只能說明我們仍在通往現代化的路上。
二、中國現代化走向何處
由于貧困的壓力,發展中國家普遍都把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增長作為主要目標,甚至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社會發展,中國也不例外。中國人時刻沒有忘記探索自己貧窮、落后、挨打的緣由。由于馬克思在其學說中充滿了大量的經濟學分析,最初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便從經濟根源上分析中國貧窮落后、被動挨打的根源,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論爭,對中國落后的根源從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傳統文化等一系列的認識之后,終于從馬克思那里得出中國之所以落后在于經濟上的根源,但直到后來的改革開放才真正回到經濟建設的道路上,并取得了經濟增長的目標。
但是經濟的增長是否就實現了社會發展呢?很多經濟問題發生在經濟領域,根源卻在經濟領域之外,比如貧富差距問題僅靠經濟發展是斷然不能夠解決的,需有相應的分配制度上的變革才能解決。假如從經濟增長率衡量我們的事業,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假如從正義、平等、公平等因素衡量,我們沒有成功。現代化不僅僅是工業化、城市化,假如發展了經濟,卻犧牲了個人,經濟的發展并沒有使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普遍滿足,這只能是畸形的現代化。
馬克思對經濟領域的研究傾注了很大精力,并不代表他就片面強調經濟的增長,相反,馬克思的目標卻在于政治上的訴求。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著作到處都可找到這樣的表述,諸如對資本主義的反叛,對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追求,對東方專制主義的批判等等,都表明馬克思的關注點更在于政治上的自由解放。馬克思的終極目標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政治上的自由解放都是達到個人自由解放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馬克思說:“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卻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們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2]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自由王國存在于物質生活的彼岸,就是說在物質生產領域不存在真正的自由,物質生產活動只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不得不進行的活動,但是物質生產領域只是一個必然的王國,只是自由王國得以實現的條件。這說明馬克思還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人本身成了目的,而不再以人之外的經濟發展、政治解放等作為目的,但要借助于經濟、政治等的力量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可以說,經濟不是目的,政治也不是目的,唯有人才是目的。
人有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這便需要進行勞動、進行生產,不然便不能生存;人還有對意義的追求的需要,即對廣義上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另外,人還有對秩序的需求,即對一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等的需要。
單線發展的歷史觀認為,歷史按照某種普遍的——實際上也是預設的——規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無論是進步論的還是進化論的歷史觀都持這種說辭。按照這種思路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觀,歷史就變成了生產方式依次更替的歷史,歷史的演進就成了生產力、分工、交換、交往等等演進的歷史,那么,在此種“規律”支配下的人類的自由解放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其實那只是商業社會的歷史規律,正是馬克思要批判的。馬克思反對那種把人淹沒于規律之下的無動于衷,批判那種見物不見人的資本世界,說它們是非人道的,在人類歷史上只不過是暫時的,它的法則并不是普遍有效的規律,未來的社會必定更加人道和自由。
馬克思的預見和論證雖帶有理想性,但理想是對現實的超越,具有批判功能。而且,馬克思的理想是一種基于事實的理想,而不是空想。現實正朝著科學的預見邁進。
一段時期由于特殊的民族、階級斗爭等因素,政治生活的重心必然是國家,圍繞國家的整體利益而從事生產、建設、改革等。隨著時代要求的轉變,政治活動的重心從國家的整體利益轉向了社會和個人的日常生活,如正義、公平、民主為核心的政治訴求日益成為政治生活的主題。過去把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現在則把其作為個人日常生活的問題。諸如國家的合法性是否得到民眾的認可,公民是否擁有公共領域的話語權等等問題,都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現。
這樣,現代化的道路就轉向對人本身的關注,并通過人們對一系列公平、民主、平等之類的訴求給以充分的表達出來了,制度、政策的制訂便不得不順應這種呼聲。現代市場經濟使經濟和政治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最初,一切聽命于政治的需要,后來政治生活不得不服從于人的經濟生活,國家的性質由服務于政治轉變為服務于社會,社會的功能轉變為服務于個人。在生產領域,最初是生產決定消費的,今天的社會由生產型社會轉變為消費型社會,一切以消費為中心安排生產,甚至出現消費決定生產的局面。總之社會正在變為一個一切以人為根本目的社會,雖然這里的“人”并不是現實中的每一個人。
所有這一切并不意味著歷史將駛進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民主”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雖看重人的自由權力,但只是法律上、形式上的自由權力,比如法律規定每個人擁有私有財產權的自由,但實際上不等于就擁有了這項權力,如果實際上沒有私有財產,在形式上仍擁有這項權力,自由的可行性便受到了限制,這樣的社會就是一個變相奴役的社會。馬克思追求的是實質上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形式上的、抽象的自由和平等,也不是資本社會所追求的平等的交換關系,擁有了自由的交換關系并不等于就擁有了自由平等本身,沒有任何財產的人也擁有自由的交換關系,但只能自由地交換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勞動。
三、開拓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思路
理想的實現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的,為了實現理想我們還需要回到現實。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異化,“異化”并非一個令人不齒的貶義詞,對于“異化”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可概括為兩句話:異化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現象,又是由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所必然要超越的現象。可見,異化是與“自由”和“全面”等理想相對應的狀態,沒有人類歷史的“異化”發展,“自由和全面”發展只能作為理想而存在,自由王國以必然王國為基礎,物質生產領域永遠只能作為必然王國而存在,沒有人類歷史的片面發展,就無法形成一定時期的“進步”,過去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經濟,促進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這是必然的發展階段。
同時,經濟發展后果也有不容樂觀的地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和諧美好幸福生活,此種情況下,社會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暴露了,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觀在此基礎上被提出了。即是說,現實和歷史中的盲目、單一發展模式導致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我們因此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具體說來,科學發展觀即是民本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統籌發展等,綜合起來說,也就是“和諧發展”。
新的發展觀作為完美的理念,是綜合了傳統文化精神和西方文化資源而提出的,其完美性是勿容置疑的,然而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其“完美”、“全面”等,就有了如何下降到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如何把美好的理想下降到凡間的問題。過去我們奪取了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建設的偉大目標,由于目標單一集中就可以使人全力以赴,當然就容易實現,而作為一個“全面兼顧”的目標如何實現,一個完美的東西往往流于形式,一個太完美的東西能否實現,這一切是否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革,有待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改革和經濟發展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把目光轉向豐饒的傳統文化資源。
為了解決現實社會中不和諧的現象和問題,提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思想,和諧思想背后是不和諧的現實。面對一個不和諧的現實,可以用消滅現實的辦法來解決,可以用回避的辦法來“解決”,也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辦法。第一種方式的代價是很大的,第二種方式等于沒有解決,面對方方面的現實矛盾,在目前情況下只有靠改革,也即是改良。通過改良現實生活中的消極、不和諧因素來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而不是用不切實際的激進手段來解決,只有在現實的基礎上才能現實地解決問題。
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理應注重我們傳統文化中許多有益的道德資源,回到我們的傳統不僅是權宜,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已向我們揭示了很多不能走下去的路徑,如果還跟著奮起直追,只能是步人后塵。我們是要關注人本身,關鍵是如何關注。不提高人本身的素質,而一個勁的向外索取,最終只會傷害自身而無所得。這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道德思想并沒有為專制社會提供專制統治的任何依據,只不過統治者利用了思想家的道德理想,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資源本身是無辜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關鍵是如何利用,如何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既然過去可以用在治國上,我們照樣可以利用,只不過要賦予它時代的內涵,不是要抽象地繼承,而是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對傳統重新作出詮釋。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現代化的道路,已經出現了一些成功的例子,東南亞的發展道路即是印證。我們學習過歐美,學習過日本,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學習過蘇俄,我們還要繼續向他們學習,并且我們還要向我們的鄰居——東南亞各國——學習,他們已經創造了亞洲的奇跡,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大國,我們理應向世界上的一切民族敞開胸懷,虛懷若谷地求教。
面對傳統,一味地排斥、拒絕甚至敵對,并不是一個現實的態度。傳統是割不斷的,傳統的很多因素都已浸透在現實之中了,這并不是要求我們回到傳統之中去,尊重傳統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不能無視傳統的慣性力量。傳統社會是一個以權力為主導的專制社會,政治權力的作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在我國如今的經濟社會,政府權力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視,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權力和社會資本的的結合問題。比如由于所有權、產權的不明晰往往造成少數人盜用國家的名義,“國家所有”只不過是個抽象的概念。
我們在經濟改革和發展經濟過程中,雖然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已經成功地摸索出了一套中國模式,并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政治體制完善和核心價值的真正確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都有在注重傳統和現實的基礎上,繼續實踐,繼續探索,建立一個具有個性的現代化國家。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 李澤厚十年集:走我自己的路[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10.
[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927.
責任編輯何成學
O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ts Trend
ZHAO Zhi-hao
(Nankai University , Tianjin300071)
Abstract: In China's modern society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as forced to start, in which the historical ideas of the development with single way of Western society were gradually accepted. Since the choic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subsequ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odern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ogressive historical concept. but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uch issues as the pursuit of equity between individuals,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ave been put on the agenda, which needs a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focusing on tradition and reality, and establishes a modernized country with individuality.
Key words: China; modernization; historic proces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