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曾經聽一位文化名家說過這么一句話,“要充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當時并未去做更深一步的思索,也沒有仔細琢磨其中的所蘊含的市場價值,只是覺得能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是最好不過的了,但能否取得雙贏,完全要看文化與市場結合的怎么樣。近來,有關利用或者釋放歷史文化資源能量的話題,在發展文化產業中受到各省區的高度重視,有的甚至為了文化名人的籍貫爭得難解難分,像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與麗水市青田縣因為名人劉伯溫而產生的籍貫之爭,還有曹雪芹籍貫之爭、董仲舒籍貫之爭等等。照我看來,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籍貫之爭,而是人們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意識正在覺醒,歷史文化資源的能量已經開始釋放。
欣喜之余我感到,釋放歷史文化資源的能量一定要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來認真審視,方可以將文化直接作用于經濟行為,產生可觀的經濟收入。因為歷史資源具有難以估價的“無形資產”價值。歷史文化資源的能量一旦釋放,其帶來的效益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文化是具有能量的,并且能量非常巨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密不可分,融為一體,而歷史文化資源的能量與現代文化能量相比毫不遜色。歷史文化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經濟要素和商品要素,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要把包括歷史文化資源在內的文化的商品屬性釋放出來,增加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同時又助力經濟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最古老的國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歷史文化底蘊最深,最豐富的國家。現代社會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以釋放歷史文化資源的能量為終極目標。首先要把歷史文化資源的市場化、商品化作為文化產業生產全過程的重要手段,對歷史文化資源要選擇和優化;其次是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生產出受大眾喜歡、有文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再次是開發生產多種衍生產品,打造文化產業鏈,利用文化市場和知識產權等將這些文化產品和衍生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里,使各種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獲得最大的效益。
廣西柳州是一座工業城市,以盛產兩面針、東風柳汽、五菱汽車、金嗓子等著名工業品牌而聞名,同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該市通過開發整合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精品,使文化品牌與工業品牌齊輝,走出了一條工業經濟與文化互動發展的路子。近年來,該市先后打造出以“劉三姐”為標志的山歌文化、以“柳宗元”為標志的歷史文化、以“柳江人”為標志的史前文化,以及民俗文化、民間節慶文化、村寨文化等有代表性的民族歷史文化品牌,取得新成效。《白蓮》、《八桂大歌》、《紅蜻蜓》、《柳宗元》等精品藝術分別榮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大獎。還有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由柳州市于2003年推出至今,在全國演出已逾160場,創造了一年內連奪“國家文華大獎”、“國家十大精品劇目”、“中國藝術節觀眾最喜愛劇目”三項國家頂級大獎的“神話”。而柳州市成功舉辦的國際小丑藝術節,更是體現了柳州將旅游與文化結合起來培育文化旅游經濟的思路。柳州的文化產業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為群眾提供了數萬個就業機會,創造的產值有一億多元。
在當今中國,像柳州市這樣善于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并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城市不在少數,他們的成功實踐表明,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作用,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去體現其價值,以利于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