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7月中旬的一天,年過六旬的康有為二上廬山,徘徊在黃龍寺前的兩棵柳杉、一棵銀杏下。他凝望著3棵古樹蒼郁挺拔的雄姿,心中不免充滿感慨。與第一次上廬山相隔29年,這3棵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古樹仍是這么強健,沒有一點兒改變,巨大的樹冠連成一體,遮住半邊天空,從密葉間滲漏下來的點點陽光,像是顆顆閃亮的珍珠散落在草叢中。而29年來,人世間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康有為的心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9年前,也就是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剛剛30歲出頭的康有為第一次上廬山時,也曾在這里為3棵古樹旺盛的生命力大聲叫好。雖然他當時因為向朝廷遞交《上清帝第一書》,大膽提出變法而惹怒了一些大臣,將本已考中舉人的他除名。但康有為卻一點兒也不沮喪,仍是那么意氣風發、躊躇滿志。
現在,滿頭白發的康有為再次佇立在這3棵古樹下,仰望著生命力仍舊旺盛的古樹,回首往事,恍如隔世,不能不感嘆人生短暫,世事無常。
此次再上廬山,江山依舊,但物是人非。他不禁掏出隨身攜帶的、寫于20年前的“遺書”,再次展讀:
“我專為救中國,哀四萬萬人之艱難而變法以救之,乃蒙此難。惟來人間世,發愿專為救人起見,期皆至于大同太平之治,將來生生世世,歷經無量劫,救此眾生,雖頻經患難,無有厭改。愿我弟子我后學,體吾此志,亦以救人為事,雖經患難無改也。地球諸天,隨處現身,本無死理,至于無量數劫,亦出救世人而已。聚散生死,理之常,出入其間,何足異哉?到此亦無可念,一切付之,惟吾母吾君之恩未報,為可念耳?!?/p>
此“遺書”寫于1898年9月24日。當時,“戊戌變法”失敗后的康有為化裝逃上英國“重慶”號軍艦,被英國官員濮蘭德捕獲,濮向他出示慈禧太后“著即行就地正法”的旨令??涤袨楫敿丛谲娕炆蠈懘恕斑z書”,準備慷慨跳海而死。
然而,20年過去了,康有為不但沒有變成海上孤魂,反而能再上廬山飽覽風景,并且還能在黃龍寺的古樹前展讀奇跡般回到他手中的“遺書”,這怎能不令人感慨!
他當即在“遺書”上加了一段跋:
“此光緒戊戌八月吾將投海時遺墨也。是時京師調兵三千,閉城斷鐵路而大索;又調兵三千,停各船而大索?!崴煲粤粘擞ⅰ貞c’號船行至滬,則滬又大搜索矣。英領事派人以后旨見示,偽旨曰:‘已革某官康有為,進丸毒弒大行帝,著即行就地正法?!藢懘藭陂T弟子,令其善視吾母,預為再投海計也。不意廿余年歸國無恙,重睹是書于廬山黃龍寺婆羅樹下,亦可感矣!吾雖不死,而中國日危,然亦可知死生有命,非人所能為此。此二十年中,自庚子拳匪之變,辛亥之革,南北之爭,巿朝變更,大官富豪,死者如麻,吾故舊在朝,亦鮮有生存者。若貧賤之民,死于溝壑兵燹不可數,而老夫尚能曳杖看山,既感慨亦自喜也?!?/p>
雖然康有為自我寬慰地說有“自喜”之感,但他此時的心情是極為沉重的。比起29年前第一次上廬山時,完全是判若兩人。
康有為在青年時期就極為重視“經世致用”,當時歐美各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競向東侵,妄圖瓜分中國。而號稱“天朝大國”的中國,思想守舊,政治腐敗,根本無力抵抗列強入侵,只能割地賠款,面臨亡國的危險??涤袨闈撔难芯课鞣礁鲊沃贫群拖冗M的科學技術,主張學習和推廣西方的治國法度,變法圖強。
1888年,30歲的康有為第二次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向朝廷遞交了《上清帝第一書》,大膽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張,驚動了整個京城,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震怒。康有為這次本來已經考中舉人,但一些大臣認為“如此狂生不可取”,竟臨時抽出他的考卷,不予錄取,《上清帝第一書》更不可能遞交至光緒皇帝手中。
康有為極為不滿,在詩中憤然寫道:“虎豹猙獰守九關,帝閽沉沉叫不得?!彼诰┏怯握f活動了很長時間,仍無結果,只好于第二年10月返回廣東。雖然遭受重創,但康有為并不灰心,以“治安一策知難上,只是江湖心未灰”的詩句表明心志,期望卷土重來。而“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峰”的詩句更顯示出他的意氣風發,并未因遭挫折而沮喪消沉。
康有為正是在這種心境中第一次上廬山的。
廬山雄奇秀美的風光令康有為心曠神怡,心中存有的幾分憤懣和不快也被一掃而光。黃龍寺前3棵巨大的古樹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這兩棵柳杉、一棵銀杏相傳是晉朝名僧曇詵種植的,高30至40多米,直徑均超過6米,歷經1500多年的雨雪風霜,至今仍充滿旺盛的生命力,銀杏樹每年掛果累累。3棵古樹的樹冠面積將近1500平方米,從遠方高處望黃龍寺峽谷,不見峽谷,只見一片茵茵的綠,連成一體的巨大樹冠把峽谷都填滿了。
黃龍寺住持告訴康有為,相傳曇詵當年在此山谷中栽種了很多樹,只有這3棵生長至今,其余的都在漫長的歲月中陸續衰亡。“這就是優勝劣汰的結果,要么成長壯大,要么衰敗滅亡。”康有為感慨地說道。
康有為凝視著3棵古樹,沉思了一會兒,又頗有感觸地說道:“大自然如此,人類社會也是這樣。”是啊,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瑪雅文明都已消亡、變易了,惟有華夏文明穿越幾千年風雨,通過不斷地變革創新,綿延傳承到今天。但是,相比西方列國的迅猛崛起,我們這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卻明顯在衰退落后,弊病百端,積貧積弱,已到了不變革就難以生存的地步了!五千年傳統文明的生命力還是十分頑強的,但只要朝廷能痛下決心,革除積弊,清除腐朽,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制度,中國一定能很快強盛起來,重振雄威,就像這3棵古樹一樣,老而彌壯,蔚為壯觀。
康有為雖然這次上清帝書未能成功,但他堅信,自己的變法主張順應時代潮流,一定會受到皇上重視和支持的,自己一定能在變法革新中發揮重要作用,下次再來廬山時,他或許就會以勝利者的身份而來。
康有為的堅信沒有錯,他的變法主張確實得到了光緒皇帝的重視和支持,他也確實在“戊戌變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再來廬山,竟是29年之后;他更沒有想到,伴隨他上廬山的,除了一顆沉重的心,還有一封因變法慘遭失敗、行將赴死的“遺書”。
康有為在第一次上廬山后的9年期間內,廢寢忘食地為變革圖強奔走呼號,連續向光緒皇帝上了7封奏書。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康有為率弟子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的“公車上書”,送呈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政治運動的開端??涤袨榈淖兎ㄖ鲝埥K于引起部分大臣和光緒皇帝的重視,光緒皇帝破例單獨召見康有為,親自傾聽他有關變法的主張,并委以他全盤策劃、設計維新變法的重任。
誰知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只進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便被慈禧太后扼殺,康有為的胞弟康廣仁和譚嗣同等6位志士為變法英勇獻身。康有為差點與“戊戌六君子”一同遇難,幸而軍艦上的英國官員沒有將他“就地正法”,也沒有將他交給清政府,反而幫助他逃往了海外。
康有為在海外多個國家流亡了15年,直到1913年才因母喪悄然回國。5年后的1918年,康有為第二次上廬山。在他上廬山之前,一件令他萬分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他寫于20年前的“遺書”竟然完璧歸趙,又回到了他的手中。時任北洋政府農商部次長的江天鐸數年前偶然在日本橫濱巿的書攤上,發現有人在出售康有為的“遺書”,不由仔細閱讀一番,發現其與民間流傳的“遺書”內容基本一致,又細看筆跡,亦像是康有為字體,于是便出大價錢買下“遺書”。江天鐸請他的老師、康有為的弟子龍伯純帶來給康有為鑒定。康有為一看到這份“遺書”,馬上認出這就是自己20年前在英艦“重慶”號上親筆寫的“遺書”。
康有為認為寫于20年前的“遺書”居然完璧歸來,這是佛祖的旨意,要他永遠帶在身邊,不可再分離。因此,康有為一直將“遺書”帶在身邊,上廬山時自然也帶上了。
和29年前第一次上廬山時完全不同,康有為此次的心情十分沉重,而廬山山上(俗稱牯嶺)的巨變更加重了他的心情。29年前他上廬山時,山上除了大林寺、黃龍寺等幾座廟宇外,只有綠草森森,溪流鳴濺;而現在,山上卻出現了一座精美絕倫、洋溢著歐美風情的云中山城。22歲的英國傳教士李德立自1895年成立“牯嶺開發公司”后,僅用20多年的時間,就使牯嶺面貌巨變。700多棟代表20多個國家建筑風格的精美別墅,像珍珠一般鑲嵌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增輝,共同組成了人間仙境、避暑天堂,不能不令游歷、考察過40多個國家的康有為感嘆不已。
早在40年前的1879年,當康有為第一次踏上香港這塊屬于中國人的“異土”時,就恍惚進入了一個不敢相信的夢幻世界,英人統治僅30多年,原本荒涼的漁村般的彈丸之地,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康有為當時就深深嘆道:“覽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p>
現在,面對新興的牯嶺山城,康有為的心再次受到震動。廬山出名已有幾千年,慕名登臨的文人雅士、帝王將相不計其數,但廬山的面貌卻一直保持著洪荒的自然狀態,而西人只用了20多年,就使它變成了蘊含巨大經濟價值的花園城市,真是令國人汗顏啊!
徘徊在3棵古樹下,康有為再沒有29年前的意氣風發,再沒有29年前的躊躇滿志,再沒有29年前的信心百倍了。他萬萬沒有想到,由皇上親自發動的聲勢浩大的“戊戌變法”運動,只進行了103天就被迫夭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果然是世事如棋,變化無常,如果當時不是急于求成;如果當時沒有漠視慈禧太后的權威,力求得到太后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當時沒有錯信袁世凱,希望他能發動兵變……太多太多的“如果”,可社會只承認現實,不承認“如果”!
康有為久久地佇立在古樹下,思緒穿越時空,在茫茫五千年文明古國、在他游歷過的40多個國家中旋轉,古今對比,中外對比,萬千感慨,都寫于“遺書”的跋中,令后人讀之亦感慨不已。
人生真的充滿太多的變數,就連極為豁達灑脫的蘇東坡在游覽“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時,都發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浩嘆。自古以來,“事竟成”的有志者實在是微乎其微,因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訓能久傳不衰。然而,縱然是“成事在天”,畢竟是“謀事”在前,不管成與不成,還是要先謀事,否則根本談不上什么成不成?!拔煨缱兎ā钡氖?,康有為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康有為晚年回國后的一些做法也頗遭臧否。但是,曾是康有為得意弟子和親密戰友、最后分道揚鑣的梁啟超公正地評論道:“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紀時新中國史者,吾知其開卷第一頁,必稱述先生之精神事業,以為社會原動力之所自始……中國不患無將來百千萬億之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哲學家、大教育家,而不可無前此一自信家、冒險家、理想家之康南海?!?/p>
青山依舊在,古樹仍蔥蘢。和大自然相比,人生確實短暫得令人嘆息,短暫的人生又充滿太多無法預測、無法回避的變數。即使是這樣,人還是要努力去做成一些事,努力活出精彩,盡量少留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