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黨委成員直接差額選舉解決了權力與民主脫節和權力來源問題,體現了黨管干部和群眾公認原則,體現了黨內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同時,有利于擴大群眾基礎,擴大了選人用人視野;轉變了干部監督方式;實現了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統一。目前,鄉鎮黨委成員直接差額選舉還處在試點探索階段,應注意處理好報名資格條件、民主推薦、黨管干部原則、因鄉鎮制宜等問題。
關鍵詞:鄉鎮黨委;公推直選;差額選舉;基層民主
中圖分類號: D2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3-0043-04
改革黨內選舉制度,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是黨的十七大向全黨提出的一個重大要求。如何“改革黨內選舉制度”?2008年廣西百色市在田林、田東、平果等三個縣鎮黨委書記和專職委員空缺的情況下,在這三個縣的舊州、祥周、林逢、四塘、榜圩等五個鎮黨委采取“公推直選”的辦法,差額直接選舉鎮黨委書記和鎮黨委專職委員并獲得成功,為改革黨內選舉制度創出一條新路。這種黨內選舉制度的創新,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鄉鎮黨委領導成員直接差額選舉的理論意義
建國以來,我國鄉鎮以上的黨委、政府領導任用都實行委任制度,這一制度極大地限制了基層黨內民主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一個重要保證。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擴大黨內民主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在政治上尊重黨員、群眾的民主權力,維護和實現好他們的根本利益。百色市三縣五鎮通過廣泛宣傳、嚴格審查、二推三選、演講競爭、依章直選辦法選出廣大黨員、群眾信得過的鎮黨委書記和黨委委員,確有積極的意義。
(一)打破傳統任用干部方式,解決了權力與民主脫節和權力來源問題
長期以來,在干部選拔任用上,我們實行的是由上級主要領導定名單,組織部門考察,然后加以委任的辦法。普通黨員、群眾的意見得不到很好地體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委任制的選拔作用方式,其運行機制主要表現為單向、封閉的特點,這種方式只有自上而下的干部選拔途徑,無法真正反映廣大黨員、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民主渠道不暢,體現出公共權力與民主相脫節。公共權力處理社會公共事務,履行公共職能,其行使必須始終貫徹民主原則。公共權力的民主原則就是讓民眾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選舉監督、協商或評議,也就是多數原則。現實政治生活中,在選拔任用干部方面,一些地方往往采用家長制、暗箱操作等方式進行,遠離黨的民主集中制。這種官員選拔任用行為就是典型的權力與民主脫節的具體表現,其結果是出現選人用人上的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正因為如此,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才出現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腐敗現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委任制的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由于民主渠道不暢,往往出現黨委“一把手”掌握選拔任用干部的決定權的局面,很容易造成領導者憑個人的主觀意志、個人好惡選人。即使出自公心,在人才信息不暢的情況下,領導者也無法把優秀人才納入選拔任用的范圍,很難達到選賢任能的效果。
同時,在委任制的干部選拔任用方式下所產生的領導干部,他們在執行政策以及處理各種事務中,往往只對決定其官職升遷的上級主要領導負責,而對民眾不負責,這涉及到一個權力來源問題。當今中國社會公共權力合法來源,基本上由三大組織體系構成,即: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各級政府和執政黨。這三大組織體系即是公共權力的合法來源,也是公共權力的執行主體。必須強調的是,公共權力的合法來源是整個組織,而不是組織中的一個或幾個主要領導。委任制選拔任用方式造成基層領導干部只對其直接上級領導負責,是因為一些地方基層領導錯誤地認為他們的權力是來源于上級黨政機關的一個或幾個主要領導,而不是黨組織或政府組織,更不要說是來源于公眾、人民了。百色市三縣五鎮這次公推差額直接選舉鎮黨委書記和專職委員,打破了以委任制為主要形式的干部選拔和任用慣例。候選人不再由縣委的幾個常委拍板決定,而是由廣大黨員、群眾通過無記名差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從開始報名到最終任命,始終貫穿著民主、公開、透明原則。這樣的干部選拔方式不但解決了權力與民主脫節和權力的來源問題,而且黨員群眾還有罷免他們選舉出來的鎮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的權力。從這方面來說,“公推直選”對遏制“權力尋租”、“用人腐敗”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體現黨管干部和群眾公認的原則,強化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堅持黨管干部是我們黨的一個根本原則,干部的選拔都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同樣,堅持群眾公認也是我們黨選拔任用干部的一個重要要求,得不到廣大黨員、群眾的認同,就不能選拔到黨的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公推直選”較好地解決了黨管干部與群眾公認原則相結合的問題。百色市三縣五鎮在“公推直選”鎮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中,縣委只管制定選拔干部標準和任職條件,只管資格審查和選拔程序,不定調子,不劃框子,不定人選,把提名權交給群眾,保證黨員、群眾依法實行民主選舉,很好地體現了黨管干部的原則。首先,上級黨組織(縣委)沒有事先確定人選,沒有組織意圖,候選人的確定是根據民主推薦大會上得票的多少而定,充分體現了黨員、群眾公認的原則;其次,實行的是差額直接選舉,得票多的當選;第三,將選舉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的權力直接交給廣大黨員、群眾,讓廣大黨員(或黨員代表)直接差額選舉鄉鎮黨委專職委員和書記,切實有效地落實了黨員直接選舉權,保障了全體黨員充分表現自己意愿,有利于激發黨員、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和正確履行民主權利的積極性,很好地體現了黨員、群眾公認的原則,進一步強化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三)體現了黨內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豐富了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
在新的形勢下,運用“公推直選”選拔鄉鎮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障廣大黨員、群眾充分行使真正的、廣泛的民主權利,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帶頭示范作用,讓民主推薦、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鄉鎮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實行“公推直選”,既推動了黨內民主的發展,豐富了基層民主的內容,提升了基層民主的層次,又有利于引導黨員、群眾公正、公平、有序地進行推薦選舉,提高了基層民主的發展水平。“公推直選”改組織委任為公開競爭,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既拓寬了選人用人視野,又提高了選人用人的準確性,使一大批德才兼備,有群眾基礎的優秀黨員干部脫穎而出。實踐證明,“公推直選”是符合基層黨組織實際的效果俱佳的民主形式。
二、鄉鎮黨委領導成員直接差額選舉的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擴大群眾基礎,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鄉鎮黨委是我國農村基層政治、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基層組織的“龍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鄉鎮黨委領導成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熟悉農村經濟工作和基層黨務工作,有較強的政策法治觀念和行政管理能力、群眾工作能力以及處理各種矛盾的能力。“公推直選”就是以“全程公開、兩次推薦、三次演講、差額直選”的選舉方式,把群眾信任、黨員擁護、高素質的優秀干部選拔到鄉鎮黨委的領導崗位,使鄉鎮黨委擁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推動鄉鎮黨委領導班子更加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對民負責,受民監督,讓民滿意。
(二)擴大了選人用人視野,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積累了經驗
百色市三縣五鎮在“公推直選”鄉鎮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的試點中,將“公推直選”的基本原則、范圍、資格條件、程序和方法通過公告、廣播電視、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全面落實了群眾對“公推直選”領導干部的知情權。在“公推”與“直選”環節,將推薦和選舉的權力直接交給黨員、群眾,真正落實黨員、群眾的參與權、選舉權,整個“公推直選”過程都是在陽光下運作,全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落實了黨員、群眾的監督權。通過公推直選,不但讓廣大黨員按照自己的意愿選出黨委專職委員和黨委書記,而且還通過“賽場選馬”,發現了一批優秀人才,收到“選拔一人,發現一批,帶動一片”的效果,進一步拓寬了干部選用視野,改進了干部選用方式,為推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步。很多干部認為“公推直選”為廣大干部充分展示才能搭建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平臺,為廣大年輕干部脫穎而出開辟了新途徑,給廣大年輕干部帶來更多希望。
(三)轉變了干部監督方式,形成有效的干部管理監督新機制
實施公推直選過程,本身就是廣大黨員自下而上民主評議監督干部的過程。以往對領導干部監督都需要層層傳遞,間接監督;而公推直選,從報名推薦,到最終任職,都是在黨員、群眾全程監督之下,是一種直接的監督方式。同時,干部通過自愿報名,競選演講,公開承諾,增加了他們的壓力和動力,從而使干部的監督機制日益強化。廣大黨員、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得到較好體現而有了主人感,干部也有了責任感,相互之間有了認同感,創新了干部監督機制。
(四)實現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統一,更新了干部執政理念
在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上,特別是在主要領導干部隊伍的建設上,我們黨始終強調執政為民,提倡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一致性。但正如前述,由于權力來源于上級,加上權力與民主脫節,造成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只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執政為民”意識淡薄。而“公推直選”則是強化執政為民的一劑良藥。公推直選產生的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不敢懈怠,不能胡來,兌現不了自己的承諾,他在黨員、群眾中的印象會打折扣,胡來就有被黨員、群眾罷免的可能,從而促使這些公推直選上來的領導干部真正樹立起為民執政的思想和理念,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用實績面對群眾的考驗。莫丁汀同志在“公推直選”中成功當選田林縣舊州鎮黨委書記后,正逐一地落實自己競選時的執政諾言。上任以來,她引進資金4萬元對舊州鎮停車場進行硬化;投資3.5萬元對該鎮燈光球場進行改造,并用2萬元在燈光球場旁邊建起一座公廁,方便了到此娛樂鍛煉的群眾;投資1萬元對該鎮北路壯劇進行包裝提升;為建設舊州車站爭取到資金40萬元,落實了建設用地2000平方米;爭取到上級有關部門茅草房改造資金23.5萬元,實施全鎮茅草房改造工程;投資26.75萬元,為七個貧困村修建107座沼氣池。莫丁汀同志以實際行動踐行競職諾言,促進了舊州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基層黨委領導成員直接差額選舉,是進一步加強黨內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得到絕大多數黨員、群眾的肯定和支持,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但目前還處在試點探索階段,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報名資格條件問題
報名的資格條件對直接選舉能否成功非常重要。資格定得太高,會造成報名人員太少,選舉面太窄;定得太低,會造成一些參與者能力素質不高難以勝任工作,降低工作成效。報名資格實質上是決定人才的選用視野,是一個用人導向的問題。因此,為了在更寬的范圍內選拔優秀人才,各地應根據本地的實際,適當放寬報名條件,把握好一個尺度。這次公推直選的田林縣、田東縣對競職年齡有較高的規定(田林縣競選鎮黨委書記職位為35歲以下,田東縣競選鎮黨委專職委員為30歲以下),就把一些優秀的人才擋在門外,如適當放寬競職年齡,既可以保障更多的優秀黨員享有被選舉權,又有利于調動廣大黨員參與的積極性。
(二)民主推薦問題
民主推薦環節對參加競選者來說至關重要,由于黨員、群眾在短期內對候選人的綜合素質不可能有深入細致的了解,只能從民主推薦會上演講的好壞來評價,對競選干部的能說與能干是否能夠劃等號,很難作出判斷,從而在民主推薦時存在片面性難以保證選舉質量。同時,由于黨員、群眾對本鄉鎮參選人員較了解,容易出現本鄉鎮參選者占優勢的現象。怎樣避免演講好則優和本鄉鎮人員占優勢的現象,使民主推薦更加科學合理,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第一,民主推薦大會上參加推薦投票的黨員、群眾范圍應擴大加寬,除本鄉鎮內各方面的黨員、群眾代表外,還應邀請一些與鄉鎮工作聯系密切的縣直有關單位、部門和其他鄉鎮的黨員、群眾代表參加推薦投票,從各個層面來判斷競選者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風、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第二,加大對競職者的宣傳力度。推薦大會召開之前要廣泛地宣傳競職者的基本情況,讓黨員、群眾更多地了解競職者的經歷和各自優勢與不足,為黨員、群眾在選舉時提供更多參考,這樣有助于增強推薦結果的科學性。
(三)黨管干部原則問題
在“公推直選”過程中,如果不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可能導致干部選拔任用的放任自流,直接選舉產生出來的領導干部不能達到組織滿意、群眾滿意的要求。因此開展“公推直選”基層黨組織領導成員,必須嚴格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把好六關:一是嚴把方案關。縣委對“公推直選”的程序、報名資格條件、參加推薦大會的人員方案都要嚴格把關。二是嚴把資格審查關。按照《黨政領導班子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公推直選的任職條件對競職者進行嚴格審查。三是嚴把廉政關。將資格審查的競職者交由縣紀委部門進行嚴格審查,嚴防帶“病”競職。四是嚴把考察關。縣委考察組要對經公開推薦大會上黨員、群眾推薦出來的候選人初步人選進行嚴格考察。五是嚴把正式候選人關。由縣委召開常委會在認真聽取考察意見報告的基礎上,進行充分醞釀,票決正式候選人。六是嚴把審批關。縣委接到鎮黨委遞交的關于公推直選黨員大會會議結果報告后,對會議主題、選舉辦法、代表名額比例、選舉產生辦法進行認真審核后,才給予辦理正式任職手續。
(四)因鄉鎮制宜問題
鄉鎮黨委領導成員出現空缺采取直接差額選舉辦法進行補缺,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鄉制宜,穩步推進,不能搞“一刀切”。有以下五種情況的,不宜推行“公推直選”。一是領導班子不團結的,不宜進行“公推直選”。班子不團結,各唱各的調,勢必影響“公推直選”的公平、公正、公開。二是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員隊伍嚴重老化,黨員整體素質普遍低下的鄉鎮也不宜實行“公推直選”。三是該鄉鎮黨員、群眾參政議政意識和能力不強的,也不宜實行“公推直選”。四是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多的鄉鎮不宜實行“公推直選”。如果社會不穩定因素較多,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勉強開展直接選舉可能導致群眾不愿參與,甚至影響正常的選舉,直接選舉不可能取得成功。五是宗族、宗派勢力較大的鄉鎮不宜實行“公推直選”。
總之,百色市基層黨組織領導成員直接差額選舉的成功嘗試,創新了干部選拔管理體系,打破了多年來組織命任、組織使用、組織評價、組織認同的封閉選拔管理體制,建立起群眾選擇、群眾評價、群眾公認、群眾監督、組織監督、組織管理的開放式選拔管理體制,實現了“由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到“由多數人在多數人中選”的轉變,提高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達到組織滿意和群眾滿意的有機統一。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公推直選”的星火燎原,隨著選人用人制度的不斷透明,那些只會混日子,不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官員將無處遁形,那些只會照本宣科念稿子,沒有真才實學的官員將會原形畢露,“權力尋租”之類的用人腐敗現象也將會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趙靜
A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the Leading Members of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in Direct Multi- candidate Election
NONG Guo-zhong
(The Party School of Baise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BaiseGuangxi533000)
Abstract: The leading members of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in direct multi- candidate electionhas solved the problems that the authority comes apart from democracy, has reflected the principles of the Party in charge of cadres management and enjoying popular support, and embodied an exemplary and leading role in people's democracy in the Party, meanwhile, is helpful to expand the mass base; expand the view of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change the mode of supervision of cadres;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superiors and inferiors. Now the leading members of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in direct multi- candidate election is still in the pilot stage, we should deal well with the following issues: entry qualifications, democratic recommendation,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in charge of cadres management and suiting measures to different villages and towns.
Key words: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democratic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multi-candidate election; grassroots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