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哲學思想。在管理主體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體,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管理對象,都應該是“以人為本”;在管理價值上,它重視倫理管理,將“以德治平”作為管理的主要價值取向;在管理目的上,它強調主要是社會群富而非“獨富”,認為真正的善治是天下為公,有德的人來掌握社會財富的分配。周易管理思想對于當代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周易;管理思想;管理哲學
中圖分類號: B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3-0059-05
20世紀80年代以來,易學成為“顯學”而風潮于世,海內外掀起一場“易學熱”。所謂“易學熱”者,大體熱于“科學易”與“人文易”?!翱茖W易”者,多有沿襲“象數”之理,結合當代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數學、醫學等成果,配合周易之象、數、圖,進而產生兩個論證傾向:一是試圖論證周易具備自然科學之底蘊,二是試圖論證現代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契合之處。事實上,以科學之手段斷易絕非今天才有,早在清康熙年間,萊布尼茨就依據易學之八卦圖示,制作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手搖計算機,其后如愛因斯坦、玻爾、李約瑟等人,也先后將易學之研究納入到新的科學研究語境?!叭宋囊住闭撸嘤醒匾u“義理”之論,人文者,文明以止也,所注重的是易學中蘊藏的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的理性思考。“人文易”之領域頗為豐富,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文易”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歷程不斷整合的結晶。當前也有學者從“人文易”的角度出發,展開對周易管理思想的挖掘。
周易從伏羲畫卦開始,到文王演卦再到夫子作傳,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出其作者均隸屬于社會統治階層,而據歷史考證周易也一直是周朝貴族治理天下的“教科書”。如周朝貴族在取得天下之后,提出“敬天保民”,是對商朝“天命唯是”的反復,這一點在周易中多有體現,為了論證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周朝否定了商朝篤信的“天命”核心執政觀,認為只有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國家安定的根本。西周建國之后,并不是再次進行新的殺戮完成政權的鞏固,更多的工作是需要將商朝的文化與本民族的文化結合,或是將異族的文明內化為自己的文明。《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易贊》:“夏曰連山易,殷曰歸藏易,周曰周易”。最終傳世的周易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受到了連山易和歸藏易的影響。作為新生的統治民族,周族的貴族即周易的作者們,對發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各種不同現象,加以分類、整理和描述,通過八卦的互演實現對世界的整體認識。由于周易“群經之首”的特殊地位,及其本身就是周族貴族對社會管理、歷史流變的認識,所以六十四卦處處可見管理學的痕跡,如《師》卦主要是講述軍隊管理,《訟》卦主要是講法制管理,《小過》卦是講資產管理,《乾》、《坤》二卦則直指君王人心。周易的管理思想如同它的六十四卦一樣,也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首先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體,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管理對象,都應該是“以人為本”;其次它重視倫理管理,以德治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原則,同時也將“以德治平”作為管理的主要價值取向;第三它主要是社會群富而非“獨富”,認為真正的善治是天下為公,有德的人來掌握社會財富的分配。
一、“以人為本”的管理主體論
擇定一個歷史片段中的“人”,作為研究單元,他絕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而是在社會聯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義:從血緣上講,他是人類進化的結晶;從文化上講,他是對社會文化要素和意義世界的繼承;從生存支撐上講,他的存在不可能將自我與社會割裂。所以,管理實踐是屬人的實踐,而人的意義也在社會管理實踐中得以實現。
中國哲學并無將觀察對象隔離于自身之外的傳統,在西方哲學看來,中國哲學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而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一種“西語式的誤讀”。對自然的崇拜,將個體生命融入到大道流行中,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將人包容于自己的生態系統中,所以中國哲學的觀察對象,事實是對自身生命的觀察?!叭恕弊鳛楣芾砘顒拥暮诵模挥袑⑷说纳胖糜谏鐣嵺`之中,才是對管理意義的肯定。
盡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對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辭),但周易經傳中皆有大量記錄人事、肯定認為的記錄,這些記錄事實上是對易前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并且通過“概率”來實現對未來的預測,其中依然存在巫術或神學的影響,但可以看出人與“神”之間的斗爭,如“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蒙》之初六爻),將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這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占卜作為人類對未知命運的一種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將自己的命運完全“托付”給神的記載了,并且從龜占到蓍占,這個過程就意味著人從神的手中奪取自己的命運主動權?!罢疾罚鳛槲仔g自其出現以來就存在著矛盾。一方面,它代表著神的力量,傳達著神的旨意,把握著人的命運,指揮著人的行動。從這一角度看,占卜巫術束縛、否定、甚至扼殺著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過人的占卜來通曉神意。這無疑承認,人可以獲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與神共同地掌握著人的命運和活動。從這一方面說,占卜巫術又部分地肯定著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著人為了把握自身命運而尋求掌握未來的方式,探索現實生活之間的因果關系。神權的管理,在中國歷史上的命運相當短暫,從周易出現的那一天起,人類就將自身命運的管理權,從神的手里爭取回來。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周易以“人道觀”進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謂的“人道觀”是指人類社會生存的必由法則,人道從屬于天地之道,人為天地所生,但同時人類并非是盲目地遵從于歷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對歷史的認識,發揮主觀之能動性,創造社會文明,改變歷史?!段难浴吩?“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下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薄短┴浴返摹断髠鳌芬舱f:“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為管理主體的人,遵從天地之變、自然規律,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管理主體地位。正如英國歷史哲學家湯因比所說:“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1]。對于“人”的記載,在易中多以前綴限定,如“幽人”(《履》)、“丈人”(《師》)、“邑人”(《比》)、“武人”(《巽》)、“宮人”(《剝》)、“行人”(《無妄》)、“惡人”(《睽》)、“旅人”(《旅》),等等,易的作者似乎在強調個體“人”的身份問題,同時還有如“大人”、“小人”、“圣人”、“君子”等。這些“人”的身份不同,智慧不同,處境不同,在管理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周易對于人的主體的弘揚,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百家爭鳴過程中高舉“人”的地位的一種歷史回應?!兑讉鳌吩诤艽蟪潭壬鲜窍惹厝寮一舅枷氲囊淮慰偨Y,對于“人”的重視也是儒家思想體系的一個基本關注點,與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不同,如孔、孟、荀等人都試圖通過分析天命與人命之間矛盾的張力,來尋求社會管理的基本原因。春秋戰國的亂世,為思想家的創作提供了最為豐富的素材。面對社會之動蕩,如道家對于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產生疑問,堅信今不如昔,主張抱樸守拙,回歸自然;激進的法家學者則認為歷史發展之根本動力在于人性之惡,相信暴力和戰爭可以改變當前的落后局面,主張將人性赤裸裸地暴露于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以強權為公理,以實力為準繩;再如墨家學派,主張以“兼愛”的基本原則,調和社會關系,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保障物質基礎的建設。這些問題,都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人作為管理的載體,已經為百家所接受,而在周易則明確了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的主體是人,對象是人,管理的一切都離不開“人”。
二、“以德治平”的管理價值論
對于價值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普遍意義上去談論,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首先,價值應該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并非是脫離了人世的抽象,它是可以觸及或是可以為人所認識的;其次,價值是人之善德對于社會或他人的基本意義,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創造了個人價值并實現了社會價值,個體人生意義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價值之導向就意味著人生方向之發展目的,人之意義也在于將個體價值發揚。從宏觀的敘事話題開講,族群的價值導向也意味著這個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和貢獻,所以人或族群的價值取向就是歷史本質的所在。蕭萐父認為,對價值觀問題的思考和建立價值觀理論系統,是中國歷史上各派哲學“終極”的“至上”的目標;傳統哲學中的本體論是借“天道”以明“人事”,認識論是借“知行”以說“道德”,辯證法是借“陰陽”以論“治平”,歷史觀是借“理勢”以論“至治”,深入考察我國傳統的價值觀理論,確實能深化認識傳統哲學的特征、本質的認識[2]。自然與人倫的合一,知識與道德的融合,宇宙法則與治世規范統一,必然原理與應然判斷貫通,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
“德”字不見于殷代而多見于西周之后的金文?!暗隆钡某霈F,不僅是將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凸現人的高尚性,同時還為人的“世間法則”提供了基本依據?!抖Y記#8226;表記》中指出:“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p>
這一段文字其實描述了夏、商、周三代對于信仰的不同態度。在夏朝時候,宗教并未形成影響行政的勢力,而僅僅是“事鬼神而遠之”,而商朝則非常崇拜上帝鬼神,“率民以事神”,建立了一整套的神權政治體系,祭祀已經成為一種制度并強烈地影響著正常的國家行政體系。而周朝建國之后,在意識形態的領域開始批判商代的宗教政策,在政治上以封建制作為國家的基層統治力量,同時推行宗法制度,尊禮尚施,注重人事,提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的觀念?!暗滦浴敝?,則強調禮法,以調整統治矛盾,實現所謂的“克己復禮”。
如《中孚》卦,所謂“孚”者,誠信也?!缎蜇浴?“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墩f文》:“節,竹約也”。軍事來往或使節交流過程中,雙方各持一半的竹板,作為彼此的信物。從象上觀察該卦,兌下巽上,恰似兩把可以合齒的竹符。其象曰:“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绷⒘膬韶常Y合其它四爻,觀其象,內虛而外實,如同一個小船,所以卦辭說:“利涉大川”。而九五之尊位,其爻辭曰:“有孚攣如,無咎”,以尊位之核心,把全卦凝聚起來,正是君主以信治國而“信及豚魚”的“大治”景象。動而說(悅),說(悅)而巽,則國家可治也。周易強調“和”,“中孚”卦可以看出,“九五”爻之尊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君臣共治的思想。新王朝的建立,總是以“治世”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中孚”卦給治者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思路:君王只有以天地之至誠才能與臣工彼此信賴,克服困難,實現治世。
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篇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鬃诱J為,“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兇,順之于天地心,此謂《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為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笨鬃佑^易之成書,并非是一部單純的占卜用書,相反它是將人倫、天道都納入到考察系統,是“明君”的一部基礎教材。
所謂“明君”之書,事實是國家政治的指導藍本,中國自禪讓之后,國家政權采用的是君主專制的政體,“治世”的出現多是由于君主的強干有為,臣工的勤懇廉潔,政權的更迭也不會改變這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格局。處于“素位”的學者認為,對于君主的“教誨”可以達到改變歷史的效果,而君主也希望通過“明君”之書,鑒治亂興衰之道。
三、“守正群富”的管理目的論
西方學者認為,全球化的大趨勢應該以15世紀至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為起點,該起點事實以資本主義之發展需求而來的。在“地理大發現”之后的中國,從科技、經濟、文化的全球領先地位,墮落為一個“準殖民地”國家,而所謂的“李約瑟難題”也是由此而發的。但事實上,先秦社會并不排斥商業活動,如商朝就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商部落所建,而中國只是從商鞅變法中明確提出“重農”政策,才開始所謂“農業主導型社會”的歷史。“商”對于國家的經濟或是市民文化的繁榮,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商品經濟可以說是封建經濟的潤滑劑、催化劑、驅動劑,沒有它封建經濟就不能運轉,更談不上發展。
在歷史上,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體有兩次:第一次是戰國延續至秦漢。該階段由于戰爭的基本需要,大量物質在不同的諸侯國間流通,商人由于掌握巨額的社會財富,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國家的政治生活;第二次是唐宋時期,該階段由于國家較為安定,經濟發展迅猛,市民經濟得以繁榮。但中國一直缺少對于“食貨之學”的研究,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對于殷周之際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在《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和《卜辭中的古代社會》兩篇中,結合周易中對上古農耕文明的記載,從卜辭中尋覓出社會經濟生產的蹤影,對漁獵、畜牧、農業、工藝、商賈五項分別論述,并指出物質的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現象的基礎。
《系辭上》曰:“圣人之位曰大寶,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周易的哲學體系中,對于物質財富的積累并非是回避之態度,相反是積極的肯定。周易認為,人之行為應當效法于自然界,就自然界之發展趨勢來說,是一個“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過程,即是平衡之間的動蕩,而社會財富的分配也遵循著從不平衡到平衡的基本路線。財富是“聚人”的利器,所以就要重視財富,要做到“理財正辭”,周易以中正為美,所謂的“正辭”就是“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萬事得正,謂之正辭”(引自荀爽注),周代之“正辭”就是封建制,從天子到庶民都有一份可以養生的土地,國家的作用是保證該體制的順利開展,只有保證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來源,這個國家才可以和諧地發展。
周易強調“正”,如位正、時正等,并取“鼎”以象“正”。《說文》云:“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鎦文鼎以為貞字”?!吨芤?8226;大卜》云:“凡國大貞”。鄭玄注:“貞之為問,問于正者,必先正之乃從問焉”。周易思維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取象比類”,周代把“鼎”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方正、莊嚴,而周天子也以“九鼎”作為天授神權的標志,古金文將“鼎”鑄為“貞”字,是有其發生學的意義的。如“觀”卦的“六二”的爻辭:“窺觀,利女貞”。如果單從字面去探討它的意義,即“偷看,有利于那個女孩的占卜”,這是不合情理的。對于該“貞”意義的研究,需要結合該卦的爻位進行:其“九五”爻為陽爻,“觀我生,君子無咎”,可見,該爻代表至尊的王者。這樣,與“九五”爻對應的“六二”爻,應該表示古代女性應該遵循的禮儀,即“女性的正(貞)道,應該是對夫君順從,不能平視,而應該偷偷觀看”。由此,這里的“貞”字,可以解釋為人類社會遵循的“正道”,只有操持“正(貞)道”,才可以“無咎”。
周易肯定社會財富的積累,這一積累要遵循“正道”,但更重視共同富裕問題。如《小畜》卦九五卦辭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意識是說,通過誠信治富也要時刻想起鄰居和親友,不能只想著自己富裕,要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安华毟弧弊鳛樯鐣峙涞睦硐?,事實上體現了周朝的統治者對“善治”的追求,其后的政治理想如“大同”、“小康”,皆有“不獨富”的影子。
“守正群富”的管理目的論,一方面肯定了社會管理要遵循人間正道,無論是社會產生還是社會管理,都要重視社會倫理的基本準則,重視社會平衡;另一方面在肯定物質生產的基礎上,提出要重視社會分配,保證社會成員之間相對公平,避免出現“獨富”的兩極分化現象。這一點而言,也是中國管理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區別。
管理哲學是歷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的產生是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地域特色:一方面,任何一個民族的管理哲學都是在其特有的歷史環境下,根本特殊的管理對象和管理主體而產生的,都有其相對的理論優勢。如中國的管理思想或管理哲學是產生于血親社會體制下,所以比較重視倫理管理。另一方面,每個民族的管理哲學都有其相對的局限性,這些局限性束縛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如西方管理哲學已經進入了“叢林”時代,無論是語義或是管理范疇,都出現混沌和模糊的傾向。這些都要求跨文化的管理思想進行交流,在同一個哲學平臺上,進行資源的借鑒與補充。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技的迅猛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工業革命綜合癥”。新世紀的世界,盡管并非如某些宗教所宣稱之末日裁判,但的確越來越多的人類問題,值得全人類去反思,如戰爭、環境污染、精神墮落、經濟危機等。工業社會帶來的不僅僅有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同時也有對未來發展不能確定性的擔憂。這種憂患與中華民族傳統中的道德價值概念呼應,“《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憂患乎”。文明之產生就是特定族群的特異性,而各種文明應該以“和”為貴,“乾坤正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國,萬國咸寧”(《乾卦#8226;彖傳》),周易管理思想的發掘或許可以補充西方管理哲學體系中人文價值的缺失問題。
參考文獻
[1] 湯因比,池田大作. 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 荀春生,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5:294 .
[2] 趙馥潔. 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論[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92 .
責任編輯任浩明
A Study of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Zhouyi
ZHANG Yao-tian SHEN Wei-pe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
Abstract: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Zhou Yi (Book of Changes ) is a complete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contains the rich management philosophic thinking. On the main body of management, it has affirmed “the human” is the main body of management, whether managers or the objects of mmanagement should put people first; in the management value, it attachs to ethical management, takes “maintaining peace by virtue” as the key managemen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goal, it mainly stress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 group, but not of “individuals”, takes the real good governance as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 it should be the virtuous persons to grasp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Zhou Yi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management.
Key Words: Zhou Yi (Book of Changes); management concept; management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