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30、40年代新桂系政府對疫病防治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不僅比較有效地防止疫病的發生和擴大,直接保存了勞動力,促進廣西醫療衛生和醫療教育的發展。而且還完善了當時廣西衛生防疫機制,擴大了政府職能,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政府的理念。然而由于防治物資缺乏,社會動蕩等原因,新桂系政府對疫病的防治能力仍然很有限。
關鍵詞:新桂系政府;疫病;應對
中圖分類號: K2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3-0127-03
廣西“位屬亞熱帶,氣候溽暑,古稱瘴癘之地,傳染病終年流行,而衛生設施至為簡陋”[1]195,所以在民國時期,廣西疫病流行的頻率很高,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深重的損害。為此,在20世紀30、40年代,以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為首的新桂系當權者認為必須改變廣西衛生事業落后的局面,于是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制定衛生行政計劃,籌建各級衛生機關等,建立了政府對疫病的防控體系,在客觀上促進了廣西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這些應對措施對當今社會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一、新桂系時期廣西疫病流行概況
新桂系統治時期,廣西災害連年不斷,導致疫病頻繁發生。軍事上,“軍事行動不絕……在全省里面,很少沒有遭過兵災的區域”[2]。戰爭嚴重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饑莩遍野,無人掩埋處理,導致病菌的滋生與傳播,疫病流行,大量難民外逃,又使疫病隨之擴散。自然災害方面,水、旱、風、火、蟲、雹等自然災害也是連年襲擊,僅就1932年至1941年的不完全統計,全省共發生水災199縣次,旱災126縣次,風災18縣次,火災628次,蟲災23縣次,雹災13縣次[1]222-225。異地間因避難、經商等的人口流動以及不良的生活習俗,也是疫病頻繁發生的誘因。如1937年的霍亂則是因商人經商、人口流動由香港傳入梧州,再蔓延到平樂、南寧、百色、龍州等地的。喪葬停尸、人畜雜居、飲用生水、隨地便溺等不良的生活習俗,加劇了廣西疫病的發生和傳播。據1934年至1941年的不完全統計,廣西全省流行疫病共856次,疫病類型主要有霍亂、傷寒、赤痢、流行性腦脊膜炎、瘧疾等[1]199。1947年,全省又有66個縣市流行天花,22個縣市流行霍亂,43縣市流行鼠疫[3]。疫病的流行造成了疫區人口大量損失,勞動力減少。據1937年統計,廣西該年度死亡人數為236781人,其中因傷寒、赤痢、瘧疾、霍亂、鼠疫等疫病死亡的總人數為72160,約占當年死亡人數的30.48%。
二、新桂系政府對疫病的應對措施
面對廣西頻發的疫病,新桂系各級政府部門均投入到了防疫之中,采取各種措施應對疫病,加大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確立完善衛生防疫機制。
1.設置專門防疫組織機構。新桂系重執掌廣西后,1931年,根據《廣西建設綱領》,省政府設立衛生委員會負責全省的衛生防疫工作。省政府還將全省劃分為梧州、南寧、桂林三大衛生區,每區設省立醫院1所,負有防疫職責。各縣防疫工作由各個衛生區、省立醫院負責辦理。到1937年,全省改為11區,每區下設醫療衛生防疫隊和檢疫所,專門負責防疫工作,初步形成了由省衛生委員會——衛生區——防疫醫療隊和檢疫所構成的衛生防疫組織系統。這些組織機構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對疫病的防控能力。此外,各個重要市區,如:桂林、梧州、南寧、柳州、百色等地,每年在夏季均成立防疫委員會;在各交通要點,如:全州、鹿寨、龍州、梧州、玉林、柳州、百色等,設置檢疫所,對往來客商舟車實行檢疫,這就更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有效地預防控制疫病的發生與傳染。
2.頒布防疫法規。新桂系在設置完善衛生行政體系的同時,還制定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使防疫工作更有章可循。“1934年12月,省政府頒布《種痘暫行辦法》,規定每年春秋兩季推行種痘,疫苗有政府分發,種痘人員由鄉鎮長(均推行種痘訓練)和衛生機構人員擔任”[4]。到1943年,除中央頒布一些相關的防疫法律法規外,廣西單行的法規尚有《廣西省傳染病預防章程及其施行細則》、《廣西省檢查娼妓健康規則》、《廣西省各檢疫行檢疫規則》、《廣西省各縣市推行種痘辦法》等[5]。此外,有關傳染病的法令還涉及到交通檢疫、海港檢疫、防疫人員獎懲等方面。
3.加強衛生種痘及疫苗注射工作。為了對瘟疫進行有效地控制,新桂系政府積極倡導并進行衛生種痘和注射疫苗。從1934年起,每年分春秋兩季種痘,各縣、鄉(鎮)、村(街)普遍推行種痘,痘苗由省政府免費發給。據統計,“1934年全省的種痘人數有206,625人,1935年340,697人,1936年增加到762,067人,1937年達945,617人,1938年前六個月僅種秋季痘就有498,616人,種痘人數逐年增加,力度逐年增強。”[6]247注射疫苗方面,這項工作主要由各個區衛生所、省立醫院及巡回醫療隊負責,主要是按照季節進行霍亂、傷寒、赤痢及鼠疫等項的預防注射,對疫癥正在流行的區域,則采用強迫注射辦法。
4.完善疫病施診救治措施。在進行設置專門防疫機構,頒布防疫法規,加強衛生種痘及疫苗注射工作等防疫工作的同時,新桂系對疫病發生時的疫情報告、疫病治療等一系列程序均有明確的規定,完善了疫病的施診措施。“疫癥流行,甚為劇烈,故防疫工作亦極緊重。省政府接到各縣疫癥發生報告。即火速派醫前往防治,實行隔離、治療、消毒、檢疫及預防注射等工作。”[1]198如,1938年4月,平南縣北三區同和鄉發生麻疹傳染病,縣政府據報后,立即派醫務所醫士前往治療,到5月份時,城廂發生霍亂,政府又召集各城廂機關和巡回醫療隊組織霍亂防治委員會,進行清潔檢查,普遍注射防疫針,以防蔓延。由于在疫情發生時,新桂系政府要求立即進行救治,以控制疫情,減少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會。
5.培養防疫人才。為了解決廣西醫學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新桂系亦選拔一些優秀青年學生到國內外的醫學校學習,同時利用省內醫院和醫學研究所等力量,培養醫療技術人才。此外,在南寧、桂林兩區醫藥研究所籌備處各設種痘傳習班,在龍州開設種痘傳習所,令龍州、憑祥等縣每期每縣選送學生來訓練,還對各鄉(鎮)、村(街)長亦進行種痘訓練,僅1933年南寧所招種痘人員訓練學額30名,桂林28名,龍州兩期共訓練76名[7]。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各地的種痘醫務人員隊伍。
6.發展現代醫藥事業。除興辦醫學院校,各種訓練班、傳習所培養防疫人才外,新桂系政府還大力發展廣西現代醫藥事業,加強對各種疫苗的研究和生產,以滿足廣西藥品供應的需用。1934年成立廣西制藥廠,研制生產各種丸藥劑、水劑、膏劑、酊劑等藥。1937年12月,新桂系政府將廣西制藥廠生產制品的車間改建為廣西衛生實驗所,廣西制藥廠與衛生實驗所成為兩大藥材制藥機關,主要生產牛痘苗、霍亂菌苗、傷寒菌苗、流行性腦膜炎菌苗及鼠疫菌苗以及診斷抗原和血清,制作加碘鹽等。據1940年統計,僅衛生實驗所就生產“牛痘苗93620打,霍亂、傷寒等疫苗28431瓶”[1]205,不僅能供應廣西需用,西南各省亦來廣西購買。
7.加強防疫衛生管理及宣傳。為杜絕疫病發生,新桂系政府加強了環境衛生的工作。檢查取締一切不潔的食物,組織檢查隊檢查各食物營業店、屠宰場等并進行清潔消毒,以減少疫病通過食物所傳播。蚊子、蒼蠅、老鼠等攜帶了大量的疫病病菌,1935年省政府公布了《廣西撲滅蚊蠅辦法及應用藥品一覽表》,通飭各縣政府公安局遵照執行。1936年,南寧市還在各公安分局設蒼蠅收買處,為了鼓勵學生滅蠅,對捕蠅2斤以上者,報請教育廳酌予獎勵[8]。新桂系政府重視處理公共廁所問題,設置化糞池,嚴密處置糞便,并對在廁外任意便溺者進行了處罰。對一些民族如壯族的停尸習俗進行取締,以防止疫病的傳播。各級衛生機關還利用民眾集合時間,作衛生講演,或刊發標語傳單、壁報、衛生周刊等,使民眾了解衛生常識。同時,還注意對鄉村衛生醫療的宣傳。
新桂系政府還將大量的民間團體和個人吸納到了衛生防疫的活動中。紅十字會1924年10月在南寧成立后,開展各種疾病救治活動,進行贈醫、施藥、種牛痘等。1938年法國傳教士李瑪諾在綏淥亭涼開辦麻風病收容所。私人診所也投入到防疫救治活動中,如中醫劉惠寧,專治溫熱病、痢疾、麻疹等。這些社會力量的投入,使政府對疫病的防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新桂系政府疫病防控的評價
新桂系統治時期疫病頻繁,給廣西社會帶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新桂系上臺后,采取了一系列應對疫病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疫病的發生和擴大,直接保存了勞動力,從而有利于民眾生活的盡快穩定及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同時,還適應了廣西衛生近代化的需要,使廣西的衛生公共事業得到較好的發展。
政府介入并承擔衛生防疫的職責,在防疫中的主導作用大大加強,政府這一系列現代的防疫手段的出現,為近代廣西社會防范和應對疫病的流行和侵害,提供了全新的有力的武器,為廣大民眾的生命安全乃至廣西的現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新桂系政府在發展醫療保健事業,應對疫病的過程中,注重平衡發展,“我國各地保健事業,多不免偏重城市,忽略鄉村,本省則力矯斯弊,城市與鄉村平衡發展,特別注重偏僻窮苦的鄉村保健事業積極推進,以作全省保健事業的基礎。”[6]219通過完善疫病施診救治措施、宣傳衛生等手段更多的干預了民眾的生活,從而使政府的力量盡可能的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并開始注意到農村衛生環境問題,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但是,由于社會動蕩仍然存在,內亂外患仍很頻繁以及財政、物資匱乏、醫療技術水平落后、人才匱乏等原因,也制約了新桂系政府防疫政策的實施。醫療救濟“因為經費或人才的缺失,只能推展到城市的局部,廣大的鄉村也就無法辦到”[9]。又如藥品,大部分多仰給于本省衛生試驗所及制藥廠的出品,但有一部分,必須取給外來,價值昂貴,交通運輸的落后,補充亦不易。在各區中無論是為防疫或療毒,每感應用的藥品材料不足,工作效率無法加速地擴展或甚至受其影響而使工作停頓[6]257。
總之,為了應對疫病,新桂系政府采取了較為有效的防治辦法,發展近代廣西衛生醫療事業,宣傳了衛生防疫的知識,減少了疫病帶來的損失,使瘟疫造成人口的死亡數逐年減少,開始注重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對當今的衛生防疫工作亦有不少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廣西省政府十年建設編纂委員會編印.桂政紀實#8226;民政[M].1946.
[2]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編.廣西省農村經濟調查[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201.
[3]劉業林主編.桂林史志資料(第一輯)(桂林自然災害史料專輯)[M].(內部發行),1987:243.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8226;大事記[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181.
[5]陳連三.衛生行政及事業[J].廣西民政.1946,(5):21.
[6]廣西建設研究會.廣西之建設[M].建設書店發行,1939.
[7]廣西省政府編輯室.二十二年度廣西省施政紀錄[R].廣西省政府印行,1935:116.
[8]廣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8226;醫療衛生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66-67.
[9]楊斌烈.我對于縣衛生工作的感想及展望[J].廣西民政,1947,(5):28.
責任編輯何成學
The Response to the Diseases in Guangxi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w Gui Faction
LI Xing-xiang
(Qianna Normal College for Min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The 1930s-1940s saw a series of positive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w Gui Faction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hich not only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occurrance and spreading of some diseases, directly saved the labor to promote the medical services and medical education in Guangxi and which also improved the disease prevention mechanism in Guangxi and its government functions at that time. The Guangxi government of the New Gui Faction was still very limited in its capacity due to the lack of medicines and the social unrest.
Key words: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w Gui Faction; disease;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