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發展哲學的視角看,以人為本作為當代社會生活的核心理念,它的主體不應也不能局限在執政者的層面,而應該有三個層面:市民社會里的普通個人,市場經濟中的公私企業,國家管理中的黨和政府。其中普通個人、一般民眾的以人為本自覺應該是整個社會以人為本實踐的基本主體和重要基礎。
關鍵詞:發展哲學;以人為本;主體
中圖分類號: D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3-0050-04
在討論以人為本問題的諸多文章中,有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就是說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我黨的執政理念和指導思想,理所當然,以人為本的主體就是黨和政府。作者認為,這種觀點只具有部分真實性,甚至顯示出某種程度的簡單性、膚淺性、近視性。在當今社會轉型和現代化進程中,以人為本的主體起碼應該有三個層面:市民社會里的普通個人,市場經濟中的公私企業,國家管理中的黨和政府,而且在這三層主體中,一般民眾、普通個人的以人為本自覺應該是整個社會以人為本主體結構中的基礎,從而構成整個社會走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軌道的根本和前提。
以人為本主體的綜合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與各級政府擔負著領導發展、管理社會的神圣使命??偨Y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我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我黨的執政理念前進了一大步。那么以人為本具體地落實在社會發展的實踐之中,應該由哪些人來作為主體呢?
本文討論的以人為本的主體問題,是指誰來以人為本,由哪些社會力量,由哪些人來執行和落實以人為本,由哪些社會勢力來推行以人為本。對此問題,有些學者一般不視為問題,以為有黨和政府實行就行了,難道還要由人本身來以自己為本嗎?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存在著誤區。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只有黨和政府自身來推行當然是太簡單、太孤單了,也太不實際了。作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價值,以人為本應該成為全社會所有主體的自覺行為。所以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的健康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主體必然具有綜合性、具體性和社會性。
按照唯物史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觀點,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發展和社會文明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大實踐,有賴于黨和政府的科學領導,更有賴于全國人民的自覺創造。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既需要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共產黨員的堅強領導與正確引導,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行動??梢钥闯觯嬲龍猿忠匀藶楸?,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主體不能只是黨和政府,必須要有社會各個方面、各類主體、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努力形成一個廣泛的、強大的、可持續的社會性、綜合性主體結構。
一方面,黨和政府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求來處理各項社會發展事務,真正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用,真正為了人、關心人、愛護人、發展人,這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力量。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當代共產黨人的執政思想。首先應該成為黨和政府的基本理念與處事原則。如果連黨和政府都不能實踐以人為本了,那科學發展觀也就必然流于形式,不會有實際的意義了。所以黨和政府首先應該成為踐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堅強主體,在任何問題上都要堅定地維護、關心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不能只有黨和政府在實踐以人為本,其他人群只是在一邊旁觀,真正實踐以人為本,所有社會成員都應該成為以人為本的主體,都應該自覺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自覺實現自己的全面的、健康的、自由的發展。這樣才能保證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
黨和政府是實踐和引導科學發展,落實和執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領導力量,是堅強的領導核心,是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的政治保證。這一點沒有任何疑義。沒有任何疑義的又一個事實是,在以人為本上,任何力量,任何主體,包括黨和政府都不能代替人民,取代人民。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無產階級、人民群眾才能自己解放自己,只有人民自己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利益,才真正掌握以人為本的基本內容和客觀標準。共產黨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是無產階級和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先鋒部隊,共產黨只有領導人民,引導人民,教育和組織人民,才能推進人民解放、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
以人為本的主體是綜合性、社會性的。所有的社會性的人都應該是以人為本的主體,而不應該只有某一部分人才是以人為本的主體。其中共產黨和各級政府是以人為本主體中的重要力量,是政治核心和根本保證,而基本民眾、其他社會勢力、各個階層的人們共同構成為以人為本的基本主體。以人為本絕不是與基本人群無關,與具體的個人無涉,或者只需要人民群眾在一旁監督、評論就行了的。真正的以人為本,是所有的人們的共同責任和共同的事業。
以人為本主體的層次性
當今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市民社會、市場經濟與國家逐步成為社會結構中的三種最基本的勢力,三種基本的力量。三者關系的制衡、協調、轉化與進步,直接決定著中國社會生活的面貌和進程。真正實踐科學發展觀,切實踐行以人為本,必須在社會結構的三部分中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努力形成三個層面的強大主體結構,從而顯示出以人為本主體的層次性。
從國家層面看,黨和各級政府是在全社會推進以人為本實踐的堅強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改革發展經驗教訓中首先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黨和政府在領導執政和社會管理中堅決地糾正各種危害人與社會的發展的各種問題,如這幾年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高度重視,對小煤窯及安全問題的徹底整治,對環境治理的大力投入,對公共交通、公共衛生、防治疾病、教育公平、社會治安及司法公正等問題的治理,都充分顯示出黨和政府在實踐以人為本原則立場上的巨大力度,表明黨與政府是實踐以人為本的堅強主體。但在一些社會管理、市場管理和司法實踐中,一些損害黨和國家,危害人與社會的現象仍然存在。許多非科學發展,假科學發展,反科學發展的問題,需要黨和政府下更大的力氣,實事求是地研究解決。
在市場經濟層面,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市場競爭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有序推進,市場主體正在成長。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組織,在企業中,人即勞動者只是實現利潤的一個要素,特別是在我國勞動力總體過剩,廉價勞動力過多,勞動者之間圍繞勞動機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狀況下,企業要把贏利為中心與以人為本統一起來確實難度不小。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不斷自我增值的本性,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力量,這一力量必然對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帶來沖擊。現在許多民營企業老板最常說的話就是“走人”,民企員工最怕聽見的話也是“走人”,雖然也有了一些勞動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制度,但企業員工也確實是處在被動的弱勢群體的位置。使企業真正成為以人為本的主體在目前確實有許多具體的工作和現實的問題。
當然,企業要存在、要發展、要贏利還是要靠人,要有員工給他們勞動。但在企業老板眼里,看重的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員工,這樣的員工到處都是,可以隨時招募,隨意替換,他們重視的只是技術員工和管理人員。老板可以給這些員工以高的待遇,好的條件,甚至給予相當的人文關懷,給其創造一定的發展條件。國有企業經過十多年的轉換改制,技術人員與管理層比較穩定,待遇比較好,拿年薪的管理者地位穩固,而且還要享受國家的行政級別待遇,許多管理者都有很可觀的職務消費和灰色收入。企業的基本勞動者則收入一般。相當的國企都具有壟斷性地位,民企很難與之在公平合理的狀態下競爭。目前中國企業中員工的理論地位與實際地位差異很大,有很多的基本員工還沒有成為社會的主人和政權的基礎,甚至被邊緣化。
中國的市民社會正在形成之中,最主要的是事業單位中的人員和企業中的技術與管理人員,社會的自由職業者,原體制外的邊緣人群,這些人構成當今中國社會的中產階層。這些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社會經驗,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資源,在自謀生存、自謀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我為本、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習慣。教師、醫生、技術員、科研人員、各種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律師、演藝與設計營銷人員、自主創業者等等這些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這些人不依靠或不依賴某種社會勢力,走著憑自己的力量發展自己的路徑。他們往往具有民主、自由、獨立的價值偏好,理性的思維與選擇,也追求著自己以為合理的社會理想與社會制度,對社會發展具有相當的責任感。市民社會中的群體在本世紀以來有了急劇的增長。利用知識經濟進程提供的各種機會,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興國、教育立國的總體戰略推進中,我國市民社會的成長異常迅速,各種人群迅速融入市民階層。市民社會中的各類人群自立性較強,以人為本較為自覺,以我為本傾向明顯。在自由松散的氣氛中成長的市民社會擴張的速度與自我規范很不協調,力量還很不強大,自發性大于規范性,組織性還很不夠。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基本的工人、農民在哪里呢?農民正在逐步成長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中一部分逐步轉為城市市民,我國有一億三千萬農民工,其中一部分已在城市定居生存,在城市穩定生活半年以上的有六千多萬,留在農村的人口經營著自己的土地,逐步進入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現代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其生存與發展進入了新的軌道,但文化生存比較簡單,娛樂以傳統的麻將牌和自樂戲曲為主,老人、小孩、婦女成為目前農村平時的基本人群。工人包括國企員工和民企員工,他們與企業主、企業管理人員一道已進入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中,受到市場競爭力量的推動和支配,由市場體制給他們以特定的社會身份和符號象征。面對日益巨大的生存壓力,進城農民工和城市普通工人也在努力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提高,提升素質與能力,逐步融入市民社會的一定層面。
我們講實踐科學發展觀,踐行以人為本的精神,從主體角度看起碼可以區分為以上這樣三個層面。在國家層面,黨和政府是實踐以人為本的堅強主體,市場經濟體制按照差異性原則具體地有區別地實踐著以人為本,市民社會層面,基本的主體在自發地自我發展,在以我為本、平等共濟、和諧進步的精神下,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以人為本。在具體的實在的社會生活進程中,國家顯示出自己是以人為本的政治主體,市場體制顯示出自己是以人為本的經濟主體,市民社會顯示出自己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體、知識主體,以此構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實踐以人為本主體的層次結構。
以人為本主體的基礎性
就客觀事實而論,任何人都在以我為本的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以人為本,自發地成為以人為本的主體。從全社會的范圍看,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力量角度看,以人為本的主體客觀上可區分為國家、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三個層面,這三類主體在實踐以人為本的實踐中地位、作用、功能都有區別,國家是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導,市場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則是以人為本的主體基礎。在這三個層次主體結構之中,只有市民社會的主體構成為以人為本主體的基本層面和基礎部分。
在具體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同時兼有著政治角色、經濟身份和文化符號,每個人都擁有著政治主體、經濟主體與社會主體三種身份,區別只不過是以哪一種身份為主。認真仔細地研究可以發現,人的政治身份適應社會政治生活的需要,往往帶有相當程度的虛假性、超現實性,人的經濟身份帶有某種自然性、必然性、非自主性和本能性,而人的社會身份則具有較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和本真實在性。如政治家回到家里就比較隨意真實。人在經濟活動中要遵循生產經營的客觀規律,按照季節、溫度、濕度、各種社會需求與消費習慣進行生產經營,人會感到很不自由,而下班回到家里休息,與鄰居、同事交流則比較自由而真實。所以,在人的多重身份、多重角色之中,人的社會身份是基礎性的,較為自由、真實的。
政府、企業和普通個人都是以人為本的主體。政府與企業在以人為本的實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絕對不應忽視。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提出來的,各級政府在執政實踐中把以人為本作為決策與行政管理的核心價值,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轉化為以人為本的執政實踐,這就為以人為本的實踐提供了政治的動力和保證。企業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人,只有人,特別是有一定經驗與技能的人,才能為企業發展提供基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企業的健康發展,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企業不重視人,不關心人,不提高人的素質,不提高人的能力,企業會發展起來嗎?但是企業在發展中對人的使用與對人的重視、培訓、提高之間存在著差別,往往是重使用而輕培養,把對優秀的高素質員工的培養交給社會或個人,從而加大了個人或家庭的負擔,并且對員工使用的過快流動,一方面會產生對高素質優秀人才的倒逼機制,另一方面對一般人群則會產生當下的挫傷與損害,抵消了以人為本的意義。
相比較來看,只有市民社會結構中的主體才是整個社會主體結構中能夠實踐以人為本的基礎性主體。這類主體,不依賴于任何別的社會勢力,不受某種社會因素的控制性影響,按照自己的要求、興趣、愿望、特長,按照自己認識所達到的程度和所處的環境條件,自覺地追求自己的解放和發展,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擁有社會資源的應有效用。理性地處理自身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在解決自身發展的各種實際問題的同時,為改善自己和別人發展的基本條件而進行努力。這樣的主體,對于整個社會實現和推進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無疑具有最為基礎的作用,居于最為基礎的地位。
一方面,人的政治解放、經濟解放要表現在社會解放上來,人的解放是人本身的自覺努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是無產階級自己的事,不需要依靠任何社會力量,更不需要什么神仙皇帝的幫助。在當代中國真正地推進以人為本,實現社會的科學發展,黨和政府的努力必須要具體落實到每一個普通民眾的自我發展上來。企業的發展只會給少數高素質人才的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而廣大的一般普通民眾的發展必須依靠普通民眾自身的奮斗,這些人只有真正地以人為本(首先要真正地以我為本),不依賴于其他社會因素,獨立自主地實現自我發展,整個社會才會走上科學的健康發展的軌道。
另一方面,當今人類社會正在邁上知識經濟的快車道,知識正在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力量。只有掌握和運用知識,才能創造出更加科學的發展。市民社會中的主體,基本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這部分人群已經或正在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骨干和主力,這類主體依據自身的知識素質和擁有的資源,一般能夠理性地處理現實問題,與政府保持合適的關系,在整個社會的進步發展中比較自覺地實現以人為本。因而,要切實實踐以人為本,就必須正視市民社會主體的作用,積極健康地擴展市民社會主體,發展當代中國的中產階層,建立和完善市民社會主體的交往程序,充分發揮這類主體在實現以人為本、推進社會走向科學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總結本文的觀點,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黨和政府作為政治主體,發揮著政治主導與政治保障的作用,市場體制作為經濟主體,發揮著經濟基礎的作用,市民社會作為一般個人普通民眾主體,發揮著社會主體的作用。這三個層面的主體之中,受知識經濟浪潮的影響和社會解放規律的作用,市民社會中的普通個人、一般民眾,應該而且必然成為以人為本的基本和基礎性主體。只有這些主體的以人為本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了,以人為本的實踐自覺了,整個社會的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才會得到基礎性的保障,邁上正常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陳學明,金瑤梅. 以人為本: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什么為本?[J].哲學研究,2009(8).
[2] 陳尚志. 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J]. 高教理論戰線,2009(9).
[3] 陳尚志. 人學原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 陳曙光. 關于“以人為本”的形上之思[J]. 哲學研究,2009(3).
責任編輯莫仲寧
The Main Perspectiv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Philosophy
SUN Yue-gang
(Ningbo Dahongying InstituteNingboZhejiang31517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philosophy, as a core idea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e main body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should not be able to be limited in the level in power, while it should have three levels: the ordinary individuals in society, the public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state management. Among them, the ordinary individuals, the general public should be the basic subjects and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in practicing\"putting people first\" in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developing philosophy;putting people first ; main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