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之一,如何通過創新活動方式來加強自身建設,是關系到能否順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大問題。農村新的形勢和任務迫切需要村級黨組織加強活動方式創新。針對當前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存在的問題,必須在人的方面以及選擇內容、提高實效、建立長效機制方面下功夫加以解決。
關鍵詞: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 D2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6-0053-04
黨組織活動方式就是為實現黨組織目標而采取集體行為的手段、方法、形式的總稱。它是黨組織利用各種資源條件來實現黨組織目標的一種中介,且這種中介必須適應環境和任務變化的要求,黨組織目標才能有效實現[1]。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創新活動內容方式,找準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在擴大黨員參與面、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盵2]這表明黨中央十分重視活動方式創新,并把它作為重要切入點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廣大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之一,能否通過創新活動方式來加強自身建設,回應新時期農村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是關系到能否順利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大問題。因此,對當前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進行一番深入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時期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的緊迫性
(一)推進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是應對村級黨組織影響力面臨挑戰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但村級黨組織在農村的影響力卻面臨新的挑戰:一是對農村經濟資源的控制力下降。計劃經濟時代,農民絕大部分生產生活資源都要依賴黨組織調節和分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這種狀況逐步發生改變,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走上致富之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經濟資源,而與此同時,原來組織掌控的集體經濟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逐步衰落。二是農民的思想意識獨立性增強。一方面,農民經濟上的獨立促進了思想意識的獨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日益豐富多樣,農民對信息選擇的多樣性和理解的差異性明顯增強,弱化了黨組織的宣傳說服力。三是發展中產生的一些問題使村級黨組織處于不利地位。如環保問題、征地拆遷問題、越級上訪問題等使村級黨組織處于上有壓力下有阻力的境地。這些問題往往由于牽涉著復雜的利益關系而難以協調,使村級黨組織公信力受到影響。四是個別村干部出現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使村級黨組織的形象受損權威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黨組織通過創新活動方式來應對這些問題,提高自身影響力,確保黨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
(二)推進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是應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深入的迫切需要
隨著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這是農村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也是黨領導和推進農村工作的重要成果。例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愿和熱情,鍛煉了農民參與民主政治的能力。現實情況表明,那些認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過早,農民素質過低,自身并不想要民主權利,或者他們有了民主權利也不會使用或者會濫用的看法顯然過于主觀。另外,《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和《物權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施行也給農民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農民民主法制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已給農村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變化,原來簡單的命令式、說教式的活動方式已不能適應當前農村的這種變化。因此,遵循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理念和思路,推進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就顯得十分迫切了。
(三)推進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是應對新農村建設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
農村發展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此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之后,黨中央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惠農興農政策,取消了農業稅費并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對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和部署。但是,中央同時認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3]。 可見,新農村建設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村級黨組織只有創新活動方式,才能在農村新的一輪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和領導職能,帶領廣大黨員群眾開創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二、當前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存在的問題
面對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村級黨組織憑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不斷推進活動方式創新,在提高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總體上講,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還存在四方面的問題。
(一)創新意愿不夠積極
創新活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之上。應該說,當前一些村級黨組織活動受客觀條件制約是很明顯的。如經濟條件差,活動經費難以保證;黨員外出就業創業多,組織活動難以正常開展;黨員干部大多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難以留住,黨組織面臨后繼無人困境等等。但是,究其根本,還在于主觀因素,即創新意愿不夠積極。因為:一方面,客觀條件越差,越需要通過創新活動方式來發揮黨組織凝聚人心的作用,以帶領黨員群眾開創農村發展新局面;另一方面,客觀條件好的村并非活動方式創新也好。為何有些客觀條件具備但主觀意愿卻不強呢?深入分析有這三種類型:一是副業型。有些負責人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投在自己的事業上,而把黨組織的工作當作“副業”;二是壟斷型。有極少數的負責人極力壟斷和控制黨組織作為獲取其他資源的政治資本,不想也不允許其他人來分享或打破這種特權;三是腐敗型。有極少數的負責人利用在宅基地審批、土地承包和土地征用補償費分配、公共資產租賃、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力謀取私利。這三種類型負責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心放在“私”上,沒有意愿通過創新活動方式來加強黨組織建設。
(二)創新內容缺乏重視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創新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活動內容,以實現黨組織的目標。但重視形式輕視內容的現象并不少見,例如,有的村級黨組織舉辦黨員干部論壇,這是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一種形式創新,對提高組織的學習力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因為經常發言的就幾位主要領導和黨員骨干,又不注重內容選擇與創意,一段時間之后便使人覺得乏味甚至反感。
(三)創新實效不夠明顯
每一種活動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達到某種目的。創新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發揮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務群眾。但是有些黨組織卻只是為活動而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群眾沒有得到多少實惠。如,一些村級黨組織開展村黨員干部民情隨訪活動,這是一種密切黨群關系活動方式的創新。通過這樣的方式,使黨員干部能深入一線了解民情民意,幫助農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好了,老百姓肯定歡迎。但從一些地方記錄的材料和向老百姓了解后發現,形式上的意義遠大于實際效果。
(四)創新活動難以持續
在當前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中,為應付階段性活動而“一陣風”的短期行為非常突出。如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一些村級黨組織開展農村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這是一種發揮農村無職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好方式。有的黨組織不僅把各個黨員名單、職責范圍、聯系電話制成通訊錄發給農民,還張榜公布于墻上,方便群眾聯系,取得了明顯效果??山逃顒右贿^,這一活動便逐漸銷聲匿跡了。究其原因,在于沒能建立持之以恒做下去的長效機制。
三、推進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的對策思考
(一)在“人”字上下功夫
創新是人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活動。因此,必須在“人”字上下功夫。
1.選對人。不但要求上級領導具有識人的本領,更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從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出發,大力發揚民主精神,從多方面多層次來綜合考察和衡量村級黨組織班子成員的人選,同時也要注意班子成員在知識、年齡、經歷、專長、性格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力求達到“選準一個支書、配備一個班子、帶好一支隊伍、致富一個村子”的要求。有些地方探索村黨支部書記實行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并聘任為合同制干部的職業化管理,本身就是村級黨組織在選人活動方式上的創新,值得借鑒。
2.培養人。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切實轉變村級黨組織成員的思想觀念。第一,由消極等待轉變為積極主動。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是難以創新的。第二,由“權力觀”轉變為”服務觀”。村級黨組織的負責人在社會觀念以及具體運作層面上,就是全村的領導。但領導意味著服務,必須增強服務意識,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第三,由“靠錢”觀念轉變為“靠人”。誠然,有錢好辦事,但關鍵還在于主觀上是否重視,只有靠人的“新思路”才會有“新出路”。另一方面,要加強實踐鍛煉,切實提高黨組織班子的黨務工作能力。黨務工作其實是一項原則性、操作性都很強的業務,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基礎,還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上級黨組織要通過提供各種實踐鍛煉機會,切實提高村級黨組織班子的黨務工作能力,為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3.激勵人。一是要為創新提供寬松的環境。創新是對原有方式的補充、改進或突破,除了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還應具備創新的勇氣和膽量。安徽小崗村改革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要鼓勵創新,就要求我們在把握基本政治原則和正確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用寬容的眼光尊重和支持創新,沒有寬松的環境,就難以激發創新的熱情和勇氣。二是要獎優罰劣。對于那些工作上不思進取,毫無開拓創新精神的村級黨組織要及時批評教育或調整撤換;對于那些大膽創新并取得顯著成效的黨組織要及時給予表揚,并在資金、人員、政治待遇等方面予以照顧。三要樹立典型?!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先進典型巨大的示范、激勵、引導和推動作用已被歷史證明和廣泛認可。因此,要對一些活動方式創新的典型及時挖掘整理,特別是用其創新活動中蘊含的精神和勇氣來激勵人。
(二)在選擇內容上下功夫
不注重內容只關注形式的創新是舍本求末,不但達不到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必須在選擇內容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既符合黨的政治需要又受到黨員群眾歡迎。
1.要緊緊圍繞黨的方針政策來選擇內容。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最近關于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和基層黨組織創先爭優活動等一系列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都蘊含著相當豐富的內容,給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提供了大量素材。這就要求村級黨組織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黨中央文件的精神實質,正確把握基本要求和措施,加以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例如,圍繞創先爭優活動,有些黨組織開展了“十星黨員”評選活動,即政策法規星、致富帶頭星、科學技術星、精神文明星、安全穩定星、扶貧解困星、勤儉節約星、廉潔自律星、團結互助星、輿論宣傳星,大大地豐富了創先爭優活動的內容。
2.要緊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選擇內容。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有經濟發達的,也有貧困落后的;有山區的,也有沿海的;有城鄉結合部的,也有偏遠地區的,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也正因為差異性的存在,給各地創新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特色題材和廣闊空間。如有些沿海地區,根據海上養殖農民黨員數量較多的實際,建立了“船上黨支部”,這是突破傳統黨支部設置方式的一種黨員管理方式創新。
3.要緊緊抓住黨員群眾最關心的迫切問題來選擇內容。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黨員群眾也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分化,思想意識和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這就要求黨組織要深入調查社情民意,在復雜多樣的問題中綜合提煉出黨員群眾最關心的迫切問題,作為活動方式創新的內容,才能使活動方式創新符合黨員群眾的要求,受黨員群眾的歡迎。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就非常強調圍繞解決黨員群眾最關心的迫切問題來學習。
(三)在提高實效上下功夫
活動方式的創新如不注重實際效果,就容易成為形式主義的活動秀。因此,必須在提高實效上下功夫。
1.在促進自身建設方面下功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前黨內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村級黨組織作為農村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必須通過加強自身建設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同時,村級黨組織組織也是農民群眾認識和評判黨最直接的對象,因此,創新活動方式的目的必須有效地體現在促進自身建設上。
2.在滿足群眾利益需求方面下功夫。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鄧小平“三個有利”標準中強調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執政為民;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边@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所以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基層組織創先爭優活動中,都強調要使“群眾得實惠”。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執政的“神經末梢”,每一行為方式都與農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利益需求,是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追求的根本目標。
3.在密切黨群關系方面下功夫。村級黨組織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群眾,這為發揮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在與農民群眾利益相關問題上,若處理不當或者與民爭利,則容易引發黨群矛盾,影響黨群關系。總體上說,當前農村黨群關系是和諧的,特別是農業稅費的取消,為黨群關系的和諧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是個別地方隨意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仍時有發生,使黨群關系出現了利益直接化、矛盾激烈化、關系復雜化的趨勢,對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產生了不利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重視。因此,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也必須在密切黨群關系方面下功夫。
(四)在長效機制上下功夫
避免“一陣風”的短期行為,必須在建立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即解決創新動力的持續問題。動力主要有內驅力和外驅力兩種。
1.解決內驅力的持續問題。內驅力主要是指當事人出于對事業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而產生讓事業更好地運作起來的沖動和欲望。而事業心和責任感是一種主觀意識,與后天的教育引導有很大關系。因此,應盡量在建立科學選人機制的基礎上,加大對村級黨組織領導班子的教育培訓力度,力求提高班子成員特別是“班長”的政治敏銳性,增強宗旨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從而自覺地把創新活動持續地推動下去。
2.解決外驅力的持續問題。把事業的發展全部寄托在個體自覺性上是不可靠的。因而也必須重視解決外驅力的持續問題。這就要求建立村級黨組織活動方式創新的常規考評機制、獎優罰劣機制、跟蹤指導機制等,以保證創新活動的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高新民.中國共產黨活動方式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
[2]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3]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責任編輯齊先樸
On Innovat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CPC’s Organizations at Village Level
LI Shang-qing
(Party School of Quanzhou Committee of the CPC,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CPC’s organization at village level is part of the basis of CPC’s governing force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organizations by means of innovating their operation mod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reform in rural areas and the building of an overall wealthy society. The new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urgently requires the CPC’s organizations at village level to innovate their operation mode.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operation mode, 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and activity of the organizations; improving their efficiency and establishing long-standing mechanism.
Key Words: CPC’s organizations at village level; innovation of operation mod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