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都做出了偉大的業績,他們的現代化思想已經改變也還在改變著中國的面貌。但是他們的現代化思想又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取向、步驟的設定以及途徑的選擇等方面。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兩人在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程度以及個人經歷、時代主題、施展才華的側重領域和個人性格的不同而產生的。
關鍵詞: 毛澤東;鄧小平; 現代化思想;差異;原因
中圖分類號: A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6-0013-04
從太平天國到戊戌維新,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中國的幾代仁人志士為了擺脫落后的現實,盡快走上國強民富的現代化之路進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中華民族20世紀的兩代偉人——毛澤東和鄧小平更是把現代化作為自己的崇高奮斗目標,并為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現代化思想又存在很大的差異。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產生差異的原因既有助于我們搞清二者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也有利于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
一、毛澤東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差異的主要表現
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差異,主要突顯在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取向、步驟的設定和途徑的選擇三大方面:
(一)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取向認識不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對于這一點,不管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都是堅定不移的。但由于二者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他們對現代化道路取向的認識程度存在差異。毛澤東十分關切意識形態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價值對立完全地凸現,因而忽略了資本主義的合理因素對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大力追求“一大二公”的模式,試圖建設一種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從這一層面來講,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帶有相當多的主觀成分。而鄧小平強調看待“什么是社會主義”,關鍵是從中國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出發,他認為“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有利還是有害,應當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標準”[1]209。在他看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所有制多樣化是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必然要求。所以鄧小平一再強調,搞改革開放、搞現代化建設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同時,他又強調既要理性利用制度的優勢來改變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又要積極借鑒和吸收西方資本主義先進技術水平及優秀成果。
(二)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不同。1964年12月,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報告上提出了要建設具有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戰略目標,為完成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第一步,力爭用三個五年計劃即15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水平;第二步,力爭到本世紀末或更長一些時間,實現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毛澤東的“兩步走”戰略構想雖然是比較籠統的,只講了大體的目標輪廊,但它為我黨以后制定更全面、更科學的發展戰略奠定了重要基礎。鄧小平總結經驗教訓,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進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步驟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性,更接近我國的客觀實際。
(三)實現現代化的途徑選擇不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澤東在實現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不得不選擇的主要途徑,這是由當時的國內外因素所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初期,貧窮的社會主義中國決定了現代化建設起步晚起點低,再加上不利的國際環境,經濟發展就顯得舉步維艱,但毛澤東始終沒有放棄爭取外援的努力。1958年,毛澤東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要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他還說:“我們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2]。但是,由于當時國內外條件的制約,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狹小,能與之交往的國際對象非常少,所以嚴重妨礙了這一正確方針在實踐中的全面貫徹,被迫選擇以自力更生為主的現代化途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鄧小平順應時代的潮流,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他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3]64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可以說,改革開放成為鄧小平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途徑。
二、毛澤東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存在差異的原因
毛澤東與鄧小平在現代化思想上的差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程度不同以及個人經歷的差異。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根植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而又同時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領袖人物。但二者相比較而言,毛澤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毛澤東的一生對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情有獨鐘。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透徹的了解,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他歷來反對對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認為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將導致“學絕道喪”。儒家積極的入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都深深的影響著毛澤東。他反對老子所主張的那種“無為”與“寧靜”,非常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生生不息、斗爭不止的辯證法,他認為宇宙是永恒變化的,社會也是永恒變化的,只有在世界的永恒變動中才能找到中國社會新生的根據。毛澤東還大量閱讀中國文史典籍,積極吸收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比如有《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成為毛澤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途徑。他也善于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格言和成語故事來表達深刻的哲理。“實事求是”這個命題起源于中國古代,毛澤東賦予它新的內涵:“‘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4]在社會主義革命與探索建設時期,毛澤東從傳統文化獲得智慧的同時,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一些不利影響。1958年發生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農民小生產平均主義的一次實踐,是100年多前太平天國理想制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演。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生除了中國社會客觀存在農民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等因素外,毛澤東也誤將農民自發提出的“吃飯不要錢”這種平均主義看作成共產主義因素。
而傳統文化對鄧小平的影響固然不小,但他又直接感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影響。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在四川省廣安縣的一個普通農舍里。5歲的鄧小平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而隨后的1911年辛亥革命浪潮,迅速傳到了廣安。受革命浪潮的影響,僻遠的廣安縣也紛紛辦起了新式小學,當年的鄧小平即轉入協興場北小學讀書,開始接受新式教育。由此看出,鄧小平內心當中的民主革命、社會改革等思想無不受他所生長和學習的環境熏陶。1918年,鄧小平高小畢業,考入廣安縣中學,由于當時連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的黑暗給鄧小平幼小的心靈以極大的撞擊,他不斷思索,逐漸產生了樸素的“工業救國”的想法。于是,1920年9月,他啟程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去實現他學點本事,報效祖國的愿望。將近7年的旅歐生活,不僅使他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還親眼目睹并親身體驗了工業化法國的社會生活,開闊了眼界,了解了外面的世界,這對他形成現代化歷史意識和現代化信念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1926年1月他離開法國來到了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學校開設語言、歷史(包括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俄國革命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地理、列寧主義、軍事學等課程。這些對于他回國以后進行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更加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從鄧小平的求學經歷看,相比較毛澤東而言,傳統文化和西方工業文明對他的影響同時并存。
(二)時代主題的轉變。毛澤東主要生活在以“戰爭和革命”為主題的時代。他的現代化思想必須適應“戰爭與革命”的需要,國內外環境也要求他必須如此。1917年5月,列寧對當今人類社會所處的時代做出了權威性的論斷,提出了“帝國主義時代”這一概念,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性質和帝國主義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空前災難,號召無產階級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使目前所達到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成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5]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精辟論斷,很快引起了毛澤東的共鳴。毛澤東更加明確地指出:“現在的世界,是處在革命和戰爭的新時代,是資本主義決然死滅和社會主義決然興盛的時代。”[6]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創建了新中國,為中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并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他說:“中國人民的任務,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7]他認為,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幸福,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因而必須逐步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解決國家工業化問題。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發展社會經濟,毛澤東既要面對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的禁運和封鎖,又要克服由于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所面臨的種種困難,這一國內外形勢促使毛澤東和我們黨照搬照抄了蘇聯模式,在具體實施中,又習慣性地搬用了戰爭時期的成功經驗。很顯然,毛澤東的現代化思想深深地受到當時的歷史時代主題的影響。
盡管鄧小平也經歷過“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但他的現代化思想是順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二戰以后,隨著冷戰的結束,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上。鄧小平從國際大局和國內大局著眼看問題,根據新的變化及時作出了新的判斷和新的對策。1985年3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客人的談話中,對全球問題做了精辟清晰的表述:“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3]105他認為,要根據時代主題的轉變,迅速改變過去基于戰爭迫在眉睫所作出的決策,不要把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過多地用在戰爭的直接準備上,要一心一意地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因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所以中國要在全球化的格局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加快自己的發展,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事實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鄧小平的關于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是正確的,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三)施展才華的側重領域不同。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在軍事領域屢建奇功。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戰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最后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蔣介石用重兵對中央根據地相繼發起第一、二、三次“圍剿”,在兵力和武器裝備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毛澤東出色地施展了他軍事才能,連續打破了國民黨的三次“圍剿”。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又率中央紅軍在四渡赤水戰役中,寫下了紅軍長征史上壯麗的篇章。還有在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毛澤東給國民黨及其軍隊以毀滅性打擊,為全國解放奠定了決定性基礎。毛澤東的軍事理論高屋建瓴,博大精深,他的軍事戰略又風格迥異,獨樹一幟。這些都構成了毛澤東“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軍事巨人氣質。當然,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領域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曾經注重科學技術在經濟領域上的作用。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技術革命上來,號召大家學科學、學技術,“完成歷史賦予我們的偉大的技術革命。”[8]但遺憾的是,由于對我國社會政治形勢和黨內狀況的錯誤估計,特別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毛澤東把注意力轉向了階級斗爭,忽視了發展生產力,忽視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才重新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當作中心任務。
如果說毛澤東主要是在矛盾交織的中國軍事大舞臺展露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那么鄧小平則主要是在“問題成堆”的中國經濟大舞臺上施展了他卓越了經濟才華。1957年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使我國現代化建設遭遇了嚴重挫折和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以他特有的求實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通過對國際形勢、時代特征和當代中國實際情況的分析和判斷,果斷提出了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他提出了通過改革開放“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著名論斷;他突破傳統觀念,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科學論斷,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他還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規劃了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這一切顯然是與鄧小平高超的駕馭經濟問題的能力分不開的。當然,鄧小平在軍事領域也建立了奇功。成功地領導發動百色龍州起義、太行山抗戰、千里躍進大別山、指揮淮海大決戰、挺進大西南、解放西藏等等都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但毫無疑問,經濟領域更是他發揮卓越才華的“主戰場”。
(四)性格差異。著名的美國記者安娜#8226;路易斯#8226;斯特朗認為,毛澤東首先是一位詩人,然后才是政治家。毛澤東首先是詩人還是政治家?我們無須爭辯,但毛澤東生性活躍,富于理想和激情,浪漫氣質濃郁,是同時代任何一個政治家所無可比擬的。革命與毛澤東的政治生涯緊密相聯,不論時局多么緊張,斗爭多么艱苦,他仍為革命軍隊唱出一曲又一曲大氣磅礴的戰歌。這些戰歌充分展現了他豪放奔騰的偉人氣質。1931年春,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后毛澤東寫下了《漁家傲#8226;反第一次大“圍剿”》這首詞,詞中表現的壯闊場面和雄偉氣魄,全然是毛澤東偉人胸襟的體現;在紅軍長征途中的《十六字令#8226;三首》,文字精煉以及豐富的想象,只有集革命家與浪漫詩人于一身的毛澤東,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的《七律二首#8226;送瘟神》,正如有的評論家說過的:這樣明麗的詩句,是詩人博大胸懷中流露的一束情感的火花。當然,毛澤東的浪漫詩人氣質也體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以理想來衡量現實。“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澤東不是立足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而是試圖通過不斷地變革生產關系來建設社會主義和“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如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和過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式的社會主義模式,等等,就是理想社會在實踐上的反映。顯然,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具有極濃的理想化色彩。這些除了當時歷史局限性影響外,還受他自身具有詩人浪漫的性格所影響。
鄧小平擁有實干家和設計家的嚴謹和干練。他的現代化思想的基礎,來自于總結歷史經驗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而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他追求的社會主義是現實的社會主義。他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跟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3]63只有立足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做法是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也是違背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原則。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看到我們的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科學技術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這些特點。所以,“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164鄧小平在通過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后,得出“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論斷,從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現實的理論基礎。在重新理解和探索社會本質的過程中,鄧小平也豐富和深化了現代化的內涵。他把原來提出的兩步走戰略改成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無論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還是他關于“三步走”戰略構想,都表明了他是實事求是的,對戰略目標的設計是有現實感的,是分階段循序漸進的。這集中體現了鄧小平腳踏實地的性格和他身上的現實主義氣質。
總之,毛澤東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科學分析他們現代化思想產生差異的原因有助于我們搞清二者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進而不斷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5.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5] 列寧.列寧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5—436.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5.
[8]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51.
責任編輯 何成學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o-Ze-Dong and Deng-Xiao-Ping’s Outlook on Modernization and Its Reason
GAN Wei-zho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Both Mao-Ze-Dong and Deng-Xiao-Ping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a’s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ir outlooks on modernization had made and are still making change to China. Nevertheless, their outlooks on modernization were different in deciding the direction and procedure as well as the route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The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came from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they had got, thei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different time themes, the leading field they were in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Mao-Ze-Dong; Deng-Xiao-Ping; outlook on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