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桂北經濟區利用豐富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形成了九種較有特色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初步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但目前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從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健全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服務體系和在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開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大循環建設,才能促進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關鍵詞:廣西; 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
中圖分類號: F1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6-0083-04
一
桂北經濟區是廣西桂北、桂南、桂西、桂東、桂中五大經濟區之一,位于廣西東北部,“湘西走廊”南端。以桂林市為中心,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5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12個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人口504.6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75.69萬人,占總人口的15.0%。
桂北經濟區農林資源和旅游資源豐富,區內農業發展較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和廣西主要糧食基地,森林覆蓋率高達66.5%。桂林是世界著名風景旅游城市,旅游業以占GDP12%的比重,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桂北經濟區在廣西五大經濟區內以旅游和農林為發展定位,因此,對區域資源環境生態要求較高。
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和經營, 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深度利用農業資原和廢棄物,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以更少的資源消耗、更低的環境污染, 生產出高產優質的農產品,使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得到高效利用、永續利用,實現農村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統一的生態農業類型。近年來,桂北經濟區利用豐富獨特的農業資源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 取得一定成績,初步建立了符合桂北經濟區域特點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
目前,桂北經濟區已形成九種較有特色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一是恭城縣的“養殖+沼氣+種植(果、菜)+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結合、資源多層次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開發模式;二是全州縣的將水稻、蘑菇無公害高產栽培、稻田養魚技術集成起來,進行“稻+誘蟲燈+魚+菇”四位一體結合的農業生態循環高效種植模式;三是興安縣的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形成的“種植+養殖+加工”三位一體結合的“甜玉米種植+養牛+食用菌栽培+甜玉米、菇、牛肉深加工”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四是資源縣的將“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結合起來形成的“豬 (牛、雞、鴨)+沼氣+糧(果)”、“豬+沼氣果+誘蟲燈+雞(魚)”和“豬+沼氣+菜+誘蟲燈+魚”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五是臨桂縣的將“養殖+沼氣+種植+誘蟲燈+養殖+粘蟲黃板”六位一體結合起來形成的“豬+沼氣+稻(果、菜)+誘蟲燈+魚(蛙、雞、鴨)+粘蟲黃板”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六是永福縣的將“養殖+沼氣+種植+誘蟲燈+養殖+捕食螨(生物防治) +粘蟲黃板+有機肥”八位一體結合起來形成的“豬+沼氣+果+誘蟲燈+魚+捕食螨+粘蟲黃板+有機肥”的循環生態高效農業模式;七是雁山區的將“養殖+沼氣+種植 ”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用于農業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豬+沼氣+果(菜、瓜)+誘蟲燈+粘蟲黃板+生物農藥+有機肥”的循環農業生態模式;八是平樂縣的將“種植+誘蟲燈+養殖+種植”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擴展為“稻+誘蟲燈+鴨”、“茨菇+誘蟲燈+魚”、“豬(雞)+沼氣+稻+誘蟲燈+魚(鴨)+捕食螨+粘蟲黃板”循環生態農業模式;九是荔浦縣的在“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基礎上,推廣的“豬+沼氣+果+誘蟲燈+魚+捕食螨+粘蟲黃板”、“豬+沼氣+菜+誘蟲燈+魚”、“稻+誘蟲燈+魚”、“蔗+誘蟲燈+魚”、“茶+誘蟲燈+魚”等近10種新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
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的建設,使桂北經濟區農業生態環境明顯得到改善,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使桂北經濟區初步實現了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促進了桂北經濟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
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之所以能取得較好成績,在廣西自治區處于領先位置,在全國亦有一定知名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點:
一是創新農業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生態興農之路,把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作為破解“三農”難題和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例如桂林市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按照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新理念, 先后完成了《桂林市優勢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桂林市漓江流域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桂林市資江流域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和《桂林市湘江流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籍以指導全市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再如興安縣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工程的發展,2007年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興安縣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中共興安縣委員會興安縣人民政府關于發展“精品農業、禮品農業、工業農業”的決定》、《興安縣畜牧水產業規模養殖示范基地扶持辦法》、《興安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原料生產示范基地扶持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使龍頭企業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有了政策保障。還有全州縣按照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生態興農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制訂了《全州縣生態農業建設實施方案》、《全州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和《全州縣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并撥出專項資金用于生態農業建設,對優秀示范區給予農資獎勵,動員全縣涉農部門以生態建設為目標,幫助農民走循環高效生態農業路子,使該縣農業步入了生態、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是培養典型,樹立榜樣,做好宣傳發動,把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建設作為推動、帶動和引導農民走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之路的抓手。桂北經濟區各縣堅持把政府推動、宣傳發動、典型帶動、政策驅動、效益拉動等措施,作為促進本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全面開展的抓手,通過建立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示范園區,推動、帶動和引導本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建設,加快本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發展步伐。例如臨桂縣在自治區農業環境監測管理站的大力支持下,從2007年起就在該縣夏橙生產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庸鄉江泉村啟動實施大型循環生態農業建設項目:豬+沼氣+果+誘蟲燈+魚(蛙)+捕食螨+粘蟲黃板+水果套袋及鄉村清潔工程,達到了既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的目的。該縣在認真抓好新辟循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的同時,還注重鞏固發展老基地建設。到目前為止,該縣已在五通、宛田、中庸、兩江、會仙、六塘、南邊山、臨桂鎮等8個鄉鎮的35個村先后建立了“豬+沼氣+稻(果、菜)+誘蟲燈+魚(蛙、鴨)+粘蟲黃板”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示范基地、示范園區多個,示范面積達1萬余畝,帶動全縣循環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總面積達28萬畝。再如全州縣自被確定為自治區循環農業試點縣后,就在該縣糧食主產區紹水、龍水、鳳凰等 7個鄉鎮建設1萬畝“稻+誘蟲燈+魚+菇”循環生態種養模式示范基地8個,并出臺了“稻+誘蟲燈+魚+菇”高效循環農業示范樣板建設獎勵辦法,在全縣大力推廣“稻+誘蟲燈+魚+菇”循環生態種養模式,輻射帶動全縣“稻+誘蟲燈+魚+菇”循環生態種養模式面積達15萬畝。
三是農業龍頭企業拉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離不開農業龍頭企業的拉動。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具有五方面的優勢:一是市場優勢,可避免農戶單獨或小規模生產的盲目性;二是信息、技術與經營管理優勢,生產、加工、銷售的效率、效益更高;三是資金優勢,融資渠道多、范圍廣;四是效益優勢,可讓每個環節的原料、下腳料或廢棄物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五是有利于產業鏈的延伸,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在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培育、扶持創新型農業龍頭企業,引導和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對促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發展和產業升級至關重要。桂林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實施方案》等文件,重點扶持100家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并對全市88家重點龍頭企業進行考核認定,每年安排600萬元專項資金進行扶持。通過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形成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均有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參與拉動的格局,使桂北經濟區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位居廣西自治區前列。
三
桂北經濟區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亮點較多、成功模式不少,但目前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一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資金投入是保障。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或者沒有完全配套,導致一些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推進不很理想。例如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因前期投入較大,由于缺乏資金,許多農民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如畜禽糞便的處理,資金缺乏也是制約其資源化利用的重要“瓶頸”。還有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技術推廣、科技宣傳、農民培訓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但由于縣、鄉(鎮)財政收入有限,經費投入不足,因而導致許多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項目難以通過試驗、示范等方式推廣。
二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服務手段還相對滯后,影響了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進一步推廣。由于經費不足,導致一些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一些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推廣缺設備、缺人員;一些縣級農業部門沒有基本設備條件對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進行檢測,無法對農業干部和農民展開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大規模培訓,無法建立農產品安全和標準化生產體系。循環生態農業建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金融服務與政策支持不到位,服務功能脆弱,服務手段匱乏,已難以滿足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的需要。由于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服務手段還相對滯后,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推廣受到影響,造成農業資源浪費嚴重,農業污染有進一步加大和加重的趨勢。
三是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的大循環做得不夠,影響了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從種養的角度可分為:在農田內層面上實現的小循環,如間套種、秸稈還田和農田養殖等;在種養間層面上實現的中循環,如飼料作物種植與養殖的結合,“稻+誘蟲燈+魚+菇”四位一體的結合、“養殖+沼氣+種植” 三位一體的結合等。但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更需要實現在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實現的區域性和社會性層面上的大循環。如城市工礦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后有機成分循環到農業,城市工礦污水、污泥經過技術處理后再循環到農業使用,種植業公司+養殖業公司,種植業農場+養殖業農場,種植業專業戶+養殖業專業戶等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的循環。目前,桂北經濟區各縣在實施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大多數僅僅在做農田內層面上實現的小循環和種養間層面上實現的中循環,而對區域和社會層面上的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的大循環,尤其是對區域層面上的大循環還重視不夠,做的不夠,這不能不影響到桂北經濟區各縣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四
實踐證明,桂北經濟區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必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引導農業盡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良性循環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為此建議:
(一)盡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屬于社會系統工程,政府要出臺一系列有利于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發展的土地流轉、資金扶持、信貸扶持、技術扶持等多項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促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快速發展。為此: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有關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市、縣兩級政府要依法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預算安排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專項發展資金,落實好上級農業循環經濟項目配套資金,利用好國家農業項目投資。二是要督促金融部門調整信貸結構,擴大信貸規模,加大資金投入,對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項目提供優先、優惠貸款。三是要充分發揮民間投資主體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條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
(二)盡快健全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服務體系,解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服務手段還相對滯后問題,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提供服務業支撐。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保證。推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為此: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公益性、區域性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科技服務網絡,切實加強公益性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農技服務。二是要加強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現代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要整合桂北經濟區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搭建快速便捷的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盡可能多的有關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方面的政策、法規、科技、市場、金融等方面的信息服務,用信息化促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現代化。
(三)盡快在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開展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的大循環建設,解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大循環做得不夠問題,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確定進一步發展的努力方向。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一般是在農田內、種養間、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及農業經營實體之間三個層面上推進的系統工程,而以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及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的大循環尤為重要。桂北經濟區要推進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就要努力做到實現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開展的企業、區域、社會層面上的大循環建設。一是要做好企業層面上實現的循環。即要通過城市工礦企業與農村之間的循環,推進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少產品和服務的物料及能源使用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農業可再生資源。二是要做好在區域層面上實現的循環。即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農業經營實體之間,通過發展農業(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使企業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實現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農業經營實體之間的共生耦合關系,充分利用本地農業資源,實現農業資源區域間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要做好在社會層面上實現的循環。即通過城市工礦廢棄物資源的回收、再生利用,實現在城市工礦和農村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責任編輯 莫仲寧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yclic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aking the economic zone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as example
DONG You-tao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Committee of the CP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The economic zone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has formed nine types of cyclic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y making full use of its unique agricultural advantages, and has accomplished the initial recycling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order to further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yclic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is zone,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establish financing mechanism and service system to encourage multi-investment, and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yclic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relate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Key Words: Guangxi; economic zone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cyclic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