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產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它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實質和核心,深刻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茖W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實踐和理論的深入發展和主體自覺。其中“人”的內涵是多層次的,“以人為本”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以人為本”的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現代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人學觀
中圖分類號: D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1494(2010)06-0032-005
科學發展觀既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的,又與中國現代化進程內在關聯,在兩大進程日益結合和統一處,我們不難發現“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茖W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深刻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對這一人學觀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將會為我們自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找到現實的突破點和著力點。
一、科學發展觀產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
以“以人為本”為實質和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產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化統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與中國現代化聯系在一起的,并在二者的互動發展中不斷走向統一的。這種統一首先一般地表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政治條件、確立了價值取向,中國現代化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主題內容、找到了現實途徑。離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國現代化,不僅難以確保其自身得以順利而全面地發展,也會使發展失去正確方向和內在靈魂。同樣,離開中國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空洞的,也是難以從根本上得到實質性推進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統一,還具體表現在,作為同一歷史進程的不同方面,二者總體而言又是相互對應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黨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不僅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從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條件和前提,而且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多方面得以奠基和展開,特別是在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上,最為集中和富有成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形成鄧小平理論,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在物質層面發展的基礎上,又深入到制度層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自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又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繼續深化和推進改革,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提出黨要自覺“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樣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繼續深化發展的同時,又推進到文化層面,不僅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更加具體和全面,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的統一更顯自覺和深入。
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探索并在隨后明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更集中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代化在新時期的深化統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結合國外現代化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創造性地提出科學發展觀,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在新世紀所形成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同時由于其強調“以人為本”的實質和核心,它又體現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繼物質、制度和文化層面發展的基礎上,又推進到了人學觀層面,既直接促進著當前的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又為我們反思和推進今后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自覺的理論指導。這樣一來,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全面和深入,而且也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與中國現代化的互動發展中更體現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自覺。“以人為本”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對它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不僅是我們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思想理論前提和關鍵,也將為我們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找到現實的突破點和著力點。
二、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當代理論更加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其理論形態表現為一個由強調社會變革到強調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的發展過程。從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文本狀況來說,由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學說,特別是對反映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起重要作用的著作像《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和《關于費爾巴哈哲學的提綱》沒有得以發表或傳入,這樣一來,導致在他們那里本是從解放人的目的和愿望出發,通過由人所發動的社會變革,以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實踐人學本質,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沒有被充分地解讀出來,使得馬克思主義更主要是呈現為一種社會改造理論,至多只是被視為一個具有階級性特征的群體所發動的社會改造理論。而且,就馬克思主義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得以傳播和解讀的文化基礎和歷史背景而言,反映自然經濟條件下家族—倫理共同體的傳統文化基礎以及救亡圖存的實踐需要,最容易解讀馬克思主義“自由人的聯合體”而形成集體主義,以為實現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而團結民眾和整合力量,從而也就認可、接受甚至強化了其改造社會的理論特征。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也以實踐和理論的雙重形式為中國傳遞著一個強有力的啟示和信念,即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發動革命,才能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貌。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十分強調社會變革和發展的理論,并且首先涉及具有階級性特征的人民實現群體解放的理論,一方面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具有實踐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卻由于其理論不能充分保證其自身的邏輯合理性,即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也會最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發展變化,難以繼續保證其實踐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中國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取得最終的成功,與這種理論具有內在聯系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可以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由于其理論未能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作為一種現代人學觀的歷史實踐特征和多層次內涵,使得其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困難和挫折。與“以糧為綱”相聯系的對生態的破壞、階級斗爭的擴大化、一系列冤假錯案、對民主的誤讀和對法治的踐踏等,都涉及到我們沒有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逐步彰顯對作為類的人和個體的人的一定尊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逐步步入正軌的過程中,也對馬克思主義及其人學觀進行不斷探索,回歸和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從實踐層面來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人性復蘇、人性張揚的過程,也正是因為此,才形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勁助推器”,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從文化理論方面來說,改革開放早期,先是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出現,后又包括人本主義思潮在內的大量西方思想的傳入、關于人道主義爭論、對包括馬克思早期文本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研究的重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都使人們對人學問題的重視,并試圖去展現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歷史實踐特征和多層次內涵。然而,由于人學問題自身的復雜性和政治相關性,一股否定社會主義、否定黨的歷史的潮流也在當時涌動,特別是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東歐蘇聯劇變或危機的大背景都使得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不可能即刻完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轉型,中國在堅持自身社會制度、保持自身穩定的同時又以從容的心態融入世界,這樣新的背景和形勢使得我們黨在自覺思考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這一群體利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涉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以及每一個體權益的保障問題。就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實踐關注而言,都體現著我們黨一方面不斷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群體利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體人的利益切實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趨于緊張、中國廣泛深入地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我們黨又不斷將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涉及世界各國人民在內的人類利益聯系起來,促進和諧世界的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期的重大理論成果的科學發展觀,其實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其中的“人”具有鮮明的歷史實踐特征和多層次內涵,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這一新的人學觀的形成,不僅標志著我們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的回歸,也使得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更符合當前中國的時代精神和現實需要。
三、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實踐和理論的深入發展和主體自覺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也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和趨勢,有助于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的自覺建構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自覺推進。
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的形成,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由淺入深,由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進程。這發展進程表明,首先,中國現代化是由以向學習西方為主的現代化,發展到以學習和創新相結合為特色的現代化。其次,中國現代化歷經由被動到主動,由激進到現實的曲折發展,在當今表現得更加理性、清醒和成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在發展中盡可能結合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條件和基礎,是其能在漸進式改革的推動下得以順利發展的主要經驗和成功秘訣。再次,也是更重要的,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不像西方原發現代化國家那樣,是以人的發現和啟蒙為起點的,從而自然生發出文化、制度、物質層面的現代化,而是由物質到制度再到文化層面的現代化,最后到人學觀的現代化。由此看來,當前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的形成,既是百年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探索的結果,既體現了中國對源于西方的現代化由表層到深層,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發展過程,又體現了中國對自身現代化由不自覺到自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實踐發展過程。
人學觀的現代化,最集中的表現為,由傳統的對群體的人單方面的強調,發展到也對作為類和個體的人的重視。西方人學觀的現代化,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由對基督教或地域共同體人的重視,發展到對抽象的個體的人的重視。抽象的人作為類的人是對基督教的或地域的群體人的否定和超越,自由個體的人是對“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共同體的人的否定和超越。這種人學觀的形成,極大地促進現代社會發展和包括國際人權事業在內的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然而,這種西方人學觀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它由于極端的個人主義色彩,不論對個人的發展還是對社會、生態的發展都帶來諸多問題,而且,正是由于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色彩,使這一人學觀難以真正實現它所標榜的作為類的人與個人的人在現實中的統一,存在著形式口號和內容實質的巨大反差和矛盾。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和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是對這種人學觀的積極揚棄,力圖在實踐的基礎上,全面彰顯人的多方面多層次內涵,在堅持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現代化理論形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方,改革開放以來傳入國內,它廣泛影響到史學、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幾乎成了國內學術研究的顯學。然而,這一理論所內含的西方本位色彩也非常明顯,特別是與其在中國的本土化要求形成了矛盾。其實,早在這一理論傳入之前,它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早已進行著本土化的努力,如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等等。因此,如何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形成自己的現代化理論,不僅是自覺推進中國現代化的現實需要,也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找到了切實具體的主題內容。這樣,“以人為本”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的形成,不僅體現著中國現代化的制度特色和價值取向,而且還完整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由物質、制度、文化到人學觀的發展進程。因此,它的形成,無論對于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自覺而全面地建構,還是對于當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人學觀的科學內涵
當前,我們要自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自覺理解和全面把握“以人為本”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對于這一人學觀的深刻內涵,應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首先,“以人為本”的“人”的內涵是多層次的,不僅主要是指人民群眾,還是指社會全體的人和每一具體的個人。一方面,作為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人學觀的揚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集中表現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理解的單純集體主義人學觀,只有在堅持集體本位的現實條件下結合當下市場經濟實踐充分融進對每一個體的必要尊重和滿足,才能逐步通達“自由人的聯合體”社會理想,這樣既體現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本真精神,又彰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國化的特殊進路和具體表現。另一方面,作為對資產階級抽象的人學觀所體現的人類形式與階級實質的矛盾的解決,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則主張作為群體的無產階級的解放與人類的解放從根本上是統一的。也正是由于這種統一,即使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階級解放的革命過程中,也是以尊重人類和每一個體的基本權利為前提的。然而,考慮到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條件和國情,中國是首先在實現民族解放、階級解放這些群體解放的前提下,進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才逐步擴展到對人類和每一個體的基本權利的充分認識和尊重的。這同樣既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中國化的特殊進路和具體表現,又體現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的本真精神。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本身所體現的群體、類和個體三者相統一的層次性內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有一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由原來主要關注其實踐上的有效性到后來也更加關注其邏輯上的合理性??茖W發展觀中所體現的“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學觀,正是體現這一完善發展的必然結果。新時期,我們要自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自覺把握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所彰現的層次性內涵。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所引發的社會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都要求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既要繼續重視和著力解決與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相關的各種問題,也要重視與之相聯系的涉及人類和每一個體的基本權利和利益的各種問題,從而才能更好地保障和維護好前者的權利和利益。所有這些,都體現了當前自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突破點和著力點。
其次,“以人為本”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較之于資產階級所提出的抽象的個人,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強調“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1]。因此,這一人學觀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認為在實踐的基礎上,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導致資本對人的奴役。因此,為實現包括無產階級在內的人類解放和發展而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是其一生所關注的中心。然而,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人學觀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國情使得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首先將社會的解放和發展作為其思考和關注的中心,并在實現中國社會解放和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人的發展,進而促成人與社會的互動發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在中國實現的特殊進路和具體表現。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包括物質、制度和文化在內的各項社會事業的現代化發展,只是隨著其深入發展,才自覺關注到人的現代化發展的,并通過人的現代化進一步推進物質、制度和文化的現代化。當前,“以人為本”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的形成,正是反映了上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和邏輯發展進程。由于我們以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問題上相當多地思考和關注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相對缺少全面考慮到人的利益、價值和需要,以致一方面有些盡管在物質、制度和文化層面發展了,但隨后必須經歷一個人性化反思、完善乃至重建的過程。另一方面有些則因缺乏相應人學觀的自覺指導,使在物質、制度和文化層面的現代化還沒有相應推進。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自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推進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而深入地發展。
第三,“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人學觀的問題不同于物質、制度以至于文化層面的問題,屬于主體方面的問題或自我意識問題。根據人類認識的規律,主體方面的問題較之于客體方面的問題,自我意識問題較之于意識問題,更具理解和把握上的復雜性和滯后性。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往往是根據主體活動的結果,對意識自身的不斷反思,來把握主體、自我意識等人學觀問題的。這說明對特定社會人學觀問題的探索,更需要認識上自覺性,并切實付諸努力。而一旦人們對人學觀問題有所突破,即形成自覺的人學觀,就將之作為主體精神結構中的核心部分,深刻影響著今后的認識和實踐。“以人為本”的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它的形成,是我們黨在30年來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的結果,是我們黨對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反思的結果,它又將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順利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自覺的理論指導??梢哉f,“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和觀點,同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樣,是在實踐中創立或凸現,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一方面,需要“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為指導,進行實踐探索和創新,另一方面,在實踐探索和創新中形成的經驗和出現的問題,又為我們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反思和發展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提供了新的基礎和材料。
總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現代化在當今發展統一的科學發展觀,其實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一當代中國共產黨的人學觀。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這一人學觀的思想內涵和實踐特征,對于我們增強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貫徹和落實的可操作性,形成貫徹和落實的著眼點和突破點,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責任編輯 譚 焰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CPC’s Outlook of Humanism
WANG Shi-tao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6)
Abstract: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t being localized in China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akes “people foremost” as its core and reflects contemporary CPC’s outlook of humanism.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rightens the essential spirit of Marxism during Marxist being localized in China and is a witness of the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relevant theories as well as the subject’s awareness. The “people” contained in this concept has multi-connotations; “people foremost” conforms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PC’s outlook of humanism is 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Marxist’ being localized in China;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ople foremost”; outlook of hum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