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資難“始終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小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所以,如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障礙,一直是這些國家政府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在此通過對亞非兩個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家的比較研究,從他們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差異,導致這些差異的體制因素以及所采取的不同改革政策的比較分析,揭示導致小企業融資難的基本因素和根本突破這一障礙的基本途徑,并以此揭示中國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方向。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市場多元化;法制化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69-03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辨析
小企業“融資難”究竟“難”在那里,其中那些是正常的,那些又是不正常的,對這些不正常因素的不同改革措施又會產生什么后果。本文視圖將非亞的坦桑尼亞和斯里蘭卡作為研究對象以回答上述問題。將這兩國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這兩個國家的金融環境具有相似性、體制改革經歷了不同的路徑,取得了明顯不同的效果。全球許多專家都將其視為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原因之二在于,這兩個國家與中國同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的發展環境、發展模式、體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許多可比因素。他們的經驗教訓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1世紀初,世界銀行曾就解決小企業融資問題對這兩個國家的小企業的發展狀況開展了專門調研。在對這些國家小企業家的調查問卷歸納匯總后,發現這兩個國家小企業發展的障礙來自四個方面:融資約束、監管約束、非融資性投入約束、成本約束。從調查結果看到,雖然兩國企業家對發展障礙的表述細節存在差異,但是在企業主要發展障礙的類別方面存在非常相近的地方。在分析這些障礙時,有兩點要特別注意。
首先,這些發展障礙并非全是負面的,或者說,這些障礙并非全是由制度或市場缺陷造成的。比如,表中成本約束的分值雖然較高,但其反映的是來自市場競爭以及相關利潤擠壓力的結果。這種壓力可以逼迫企業自身不斷改革、創新和挖潛,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這種約束對企業的成長應該是正常甚至積極的。
其次,兩國小企業除了在成本約束上的嚴重程度相近外,坦桑尼亞小企業在發展障礙的其他三個方面的嚴重程度均高于斯里蘭卡。這反映出在阻礙小企業發展的障礙中,前者較后者更主要的來自非價格因素。
由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在坦桑尼亞和斯里蘭卡,小企業缺乏正常的融資通道都是阻礙小企業發展最主要的非價格障礙,只是在坦桑尼亞的影響程度要明顯高于斯里蘭卡。缺乏正常的融資渠道與融資體系存在嚴重缺陷并不是一回事,由于小企業自身的某些內在特性,導致他們即使在最健全的金融體系中其融資活動也常常受到限制。小企業的這些特性是:(1)小企業的每筆貸款規模小,單筆貸款成本相對較高,(2)小企業的經營資料及誠信記錄比較有限,進一步提高了貸款的成本,(3)即使是那些成長性最好的創業企業,也存在較高的失敗概率。另一方面,包括銀行在內的融資渠道或機構的理性要求,使他們必然會對小企業的融資申請提出更嚴格的條件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否則,這種融資活動將不啻于將他們自身的利益完全置于風險之中。所以,這兩方面因素引起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種種現象,應該被看做是一種自然、合理的現象。
可見,對于小企業的融資難的現象不能一概而論,在導致“融資難”的眾多因素中,既有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只有由后一種因素導致的“融資難”才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融資難,也才是通常研究的對象。
二、小企業融資難的融資體制因素
由上分析可知,小企業的內在弱點是造成他們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各國的小企業家在創業初期一般都毫無例外地只能利用自身或非正規的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這些非正規渠道包括;自身儲蓄、家庭成員支持、供應商的短期貿易信用、購買者的預付款、民間機構的貸款。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他們確實展示出自己正在獲得成功時,他們才有可能利用以銀行為代表的正式融資體系的融資渠道。
調查顯示,兩國的融資結構雖然存在一些差異,但是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一個最明顯的共同之處在于,個人儲蓄在兩國小企業融資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95%的坦桑尼亞樣本小企業和100%的斯里蘭卡樣本小企業在創業初期都要利用創業者個人儲蓄。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兩國小企業融資體系中,包括貿易信用在內的其他非正式融資渠道發揮著作用的程度有明顯的不同。比如,約30%的斯里蘭卡樣本小企業在創業初期使用過貿易信用或非正規的民間機構信貸,也就是說,有50%的創業企業至少使用過一種非正規的融資渠道。而且,約32%的斯里蘭卡樣本小企業在創業之初,在獲得正規銀行融資之前,都至少使用過一種非正式的信用資源。而在坦桑尼亞,樣本小企業基本沒有通過貿易信用或非正規的民間機構獲得融資的機會。該國使用更多的是合伙關系,以此作為一種融資渠道。可見,與斯里蘭卡相比,坦桑尼亞小企業的非正規融資渠道十分單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應歸咎于兩點,首先是該國銀行體系運行低下的效率使支付體系受到嚴重損害,其次是該國法律體系在維護正常交易秩序中的缺陷和軟弱。
在正規融資體系方面。坦桑尼亞銀行體系完全由國有銀行構成。這些國有銀行原則上負有對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的責任。20世紀80年代,這些銀行設立了小企業信貸部,此外,小工業發展組織(SIDO)負責對小企業的新設備采購提供融資支持,還有鄉村合作與發展銀行也向小企業提供貸款。與之相比,斯里蘭卡銀行體系的多元化程度較高,包括4家國內商業銀行(其中2家國有)、4家區域性的鄉村發展銀行、2家工業發展銀行、21家外國商業銀行、以及相當數量的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保險公司。在這個銀行體系中,至少有4家國內商業銀行、4家地區鄉村發展銀行、2家工業發展銀行均在從事對發放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可見,坦桑尼亞和斯里蘭卡的銀行體系的結構存在明顯差異。
在這種銀行體系的融資環境中,兩國中小企業在融資活動中的遭遇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差異的一面。
由調查可以看到,兩國成立期及規模不同的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情況。公司成立少于三年、雇員人數低于6人的小企業,斯里蘭卡有8家企業,坦桑尼亞有3家企業,其中有機會進入正規的銀行融資體系獲得貸款的,斯里蘭卡有一家,坦桑尼亞沒有一家。這種狀況反映出,銀行通常拒絕給予那些成立過晚、規模過小的企業發放貸款。如前所述,這種現象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合理性。對于“有資格”獲得貸款的條件,兩國具有相似性,都要求企業成立期超過三年、雇員多于5人。在這部分企業中,斯里蘭卡有20家,其中15家獲得了銀行貸款,占75%,坦桑尼亞有13家,其中9家獲得銀行貸款,占70%。
然而,由調查無法看到的一個情況是,兩國“有資格”而沒有獲得銀行貸款的小企業的情況存在著明顯不同。調查顯示,在樣本企業中,斯里蘭卡有5家沒有獲得銀行貸款,其中4家企業表示他們沒有感受到融資有障礙,他們只是沒有興趣申請銀行貸款。與之比較,在坦桑尼亞“有資格”而沒有取得銀行貸款的4家企業中,全部是因為在企業申請貸款中受到銀行敷衍而一直沒有取得貸款,而且,其中3家企業發展迅速,已被認為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這些企業在貸款時遇到的最主要的障礙在于:要滿足過于煩瑣的申請程序、苛刻的條件、或支付過高的申請成本,包括嚴格的擔保條件、完整的項目可行性報告、詳細的財務報表等。此外,貸款審核一般需要6個月,而且還需要支付相當的費用。
對銀行的中小企業的貸款服務,斯里蘭卡20家中有16家表示滿意,而坦桑尼亞9家企業中有8家抱怨他們與銀行的關系緊張,這其中,似乎有3家是因為自己的財務情況有缺陷,但是其他的公司抱怨自己在滿足銀行貸款的全部條件后,銀行也常常隨意改變發放貸款的最高限額,使公司的商業計劃受到干擾。
在坦桑尼亞,缺乏融資通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最主要障礙是非常明顯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在斯里蘭卡,38家樣本中小企業中僅有14家把缺乏融資通道看成是阻礙他們發展的主要障礙,而且,這也是與該國銀行不對那些成立過晚、規模過小的企業發放貸款的理性選擇有關。在14家企業中有8家,要么成立年限低于三年,要么雇員少于5人,而剩余的6家企業中,有3家當前的雇員人數少于高峰期的人數,顯示企業可能存在較嚴重的信用問題。從調查中還可以看到,在斯里蘭卡,雖然一些成立時間很晚、規模很小的企業確實遇到了融資障礙,但是對較為成熟的中小企業而言,該國融資體系較好發揮了功能,融資難并不是他們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
在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斯里蘭卡和坦桑尼亞兩國小企業對融資狀況及其感受的差異。這種差異實際反映的是兩國融資環境的差異。同是小企業,由于斯里蘭卡的融資環境更加多元、規范,那里中小企業的融資境遇就好些,而坦桑尼亞的融資環境比較僵化,那里小企業的融資境遇就差些。從兩國的實際情況看,我們可以將導致兩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差異的基本因素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兩國的融資市場多元化的程度不同。斯里蘭卡的非正式的融資體系和正式的融資體系是多元化的結構。前者以多種商業信用形式和多種民間融資渠道為代表、后者以不同所有制、不同層次的銀行體系為代表。反觀坦桑尼亞,那里的非正式的融體系構成單一,商業信用和民間融資機構完全是空白,正式的融資體系也僅是由國有銀行獨撐。其次。兩國融資市場法制化的程度不同。兩國在非正式融資體系上存在的差異,與兩國市場的法制化程度不同有直接關系。前面已經指出,坦桑尼亞小企業無法開展商業信用和民間機構的融資活動的主要原因在于該國司法體系無法有效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實際上,融資體系的多元化、法制化具有普世價值。如果我們將視野擴展至全球,同樣可以看到,凡是那些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決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他們的融資體系都具有多元化、法制化的特點,反之,那些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決得比較差的國家或地區,都具有融資體系多元化、法制化方面做的比較差或遲遲無法取得根本突破的特點。
三、走突破小企業融資障礙的正確之路
由上分析可見,實現融資體系的多元化、法制化是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必由之路。那個國家在這條道路上走的越迅速、越徹底,突破小企業的融資障礙就越迅速、越徹底。
考察斯里蘭卡、坦桑尼亞融資環境變化進程可以看到,其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兩國在解決這個問題中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和策略。20世紀末,兩國經濟體制都開始由國家控制為主向更注重私人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但是兩國在改革的主動性、推進速度上有明顯差異。斯里蘭卡的改革始于1977年,其開放、活躍私人經濟的政策改革到1990年基本完成。而坦桑尼亞的改革始于1984年,政府在改革過程中充滿猶豫和彷徨,到1990年,盡管解除了某些中小企業發展約束,如在外匯和中間產品進口領域對中小企業禁入的約束,但是改革在整體上進展不大。
從全球更廣泛的角度看,20世紀下半期,經濟改革還在上述兩國之外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相繼興起。這些改革的動因幾乎都無一例外是他們的經濟及社會發展遇到嚴重障礙。但是如上述兩國一樣,這些國家在突破發展障礙的改革過程中采取了不同做法,其中有些國家政府僅僅試圖通過實施一些局部性或技術性的改良措施去推動經濟發展。實踐表明,這種改革政策的實際效果并不如預期的那樣,有的政策甚至對社會某些領域的發展起到阻滯作用,比如對民營經濟的發展。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旨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改革,要真正達到其目標就必須對阻礙發展的體制及機制性因素采取全面、深入的改革。
綜合包括上述兩國以及全球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改革經驗教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就突破中小企業發展中的融資障礙而言,有兩個基本問題必須首先解決。
首先是所謂“認識”問題。要承認融資市場多元化和法制化具有基本兩個特性,一個是普遍性。也就是說,雖然在解決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各國由于國情差異,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但是,融資市場的多元化和法制化是不會因為國情存在差異而可以回避或繞行的。另一個艱巨性,這體現在要對小企業融資障礙有根本突破,最核心的是實現融資市場的多元化和法制化。所以,突破小企業融資“瓶頸”看似是一個局部改革問題,但是實際上,這項改革必須要觸及許多深層次的重大制度障礙,而試圖通過一些局部或技術層面的改革是無法奏效的。其次是所謂“手段”問題。根本解決小企業融資障礙需要對現有融資市場進行徹底改革,在市場多元化方面,要勇于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要敢于承認民間融資行為的合法性,構造多主體、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在市場法制化方面,要為市場各個投融資主體營造公平的交易和發展環境,特別要迅速、有效地打擊各種侵權行為,保護各個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經驗表明,在上述過程中,在觸及體制問題時,應該有堅決的態度和果斷的措施,不應該采取回避的態度或繞行的策略,那樣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招致更多的麻煩。在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體系時,應該采用系統的方法,對不同層面的問題,采取不同層面的攻堅政策,而且在不同的政策之間要協同配合,避免出現彼此替代或“單騎突進”局面。
參考文獻:
[1]World Bank Lending t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 Fifteen Years of Experience,2002.
[2]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World Bank,2002.
[3]Overview : SME Policy Trends In EC Countries,2000.
[4]Transition ,the Ten Years,Analysis and Lessons for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2002.[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