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理解新型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念基礎上,通過分析蘇北地區工業化發展現狀,找出其產生的主要原因,辨析了各原因間的關聯,得出蘇北地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結論。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可持續發展;蘇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28-02
一、新型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我們黨在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充分考慮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是與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模式和中國過去工業化道路相區別的新的工業化模式[1]。概括起來,就是要充分運用最新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發展是當代的主題,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整個人類社會所確認的共同目標。雖然可持續發展問題涉及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但從其直接的意義上看,它是關于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可持續發展問題從人類社會的經濟、社會及其同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角度去探討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國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新型工業化的“新”是時代和環境的新,是觀念的新,是方針路徑的新。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已經被摒棄,新興工業化是市場型、科技型、集約型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終目的是達到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注重經濟質態的升級和優化。只有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才能帶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整體質的演進和改善,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實施。
二、蘇北地區工業化發展現狀
目前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是江蘇經濟最薄弱的地區,主要經濟指標遠遠低于蘇南,與蘇南的差距仍然很大,同時從總體上來看,其差距還在不斷擴大。為了趕上蘇南,只顧經濟指標,靠大量的資源消耗來實現粗放式增長,但發展≠增長,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是各種危機正嚴重威脅著經濟與社會的健康和持續發展。造成蘇北地區工業化發展現狀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有:
1.蘇北地區落后的經濟。蘇北地區的貧困與落后或者說發展不足,是造成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退化即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一些地方經過長期的努力,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但總體來看蘇北大多縣市仍然處于貧困和落后的境地。在有些地方,貧困、落后和愚昧使得人們為了維持生存而去濫采、濫用資源,無暇顧及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許多地方人口數量激增,資金短缺,技術落后,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生產加工能力差。為了一個不高的經濟收益,只能靠過度開發本地區的資源和出賣廉價初級產品獲取,而這樣做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源與環境的危機。
2.不合理的經濟環境和經濟地位。現存的經濟環境使蘇北地區在再生產過程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大多從事產品深加工,并在向高科技產業邁進。而蘇北這樣的經濟落后地區大多只能主要從事初級產品的生產,不少地方仍然未能擺脫經濟單一化的格局。因為想要發展經濟,就需要購買設備與技術,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相當多的地方通常只能靠開發本地的自然資源、出賣初級產品去換取資金。結果,使相當多的地區陷入了貧困的惡性循環,促成了各種不健康的發展。
3.落后的傳統工業化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大多都沿用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躍升。傳統工業化生產模式的特點,是資源和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與低利潤空間,以及其對環境的高污染。隨著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較發達的蘇南地區相繼進入了工業化階段,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沿循著發達國家曾走過的道路,采取的是傳統的工業化生產模式。蘇北的一些市縣,雖然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般水平還不高,在蘇南的影響下也在不同程度上模仿浪費性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蘇北欠發達地區如果繼續仿效蘇南的傳統工業化生產模式走下去,將永遠無法發揮其后發優勢,實現趕超發達地區的夢想。并且這同時也使得本來就不堪重負的生態環境危機加重。事實表明,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是造成世界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
三、蘇北地區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必然性
以上分析的導致蘇北地區發展現狀的這三個原因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的。蘇北地區的貧窮、落后導致其在再生產過程中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處于不合理的經濟環境中,迫使得其要走傳統工業化道路,即通過傳統的經濟模式運作先獲得一定的經濟基礎后,再進行環境的治理,以及經濟地位的提升,以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傳統工業化生產模式使得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總是落在蘇南發達地區的后面,即仍然無法擺脫其不合理的經濟環境,只能繼續從事低一級的產品加工,也就注定蘇北地區的貧困落后的面貌很難改變,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如圖1。
圖1
要想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要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只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提升蘇北地區的生產地位,改善其經濟環境,進而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改變其貧困落后的面貌。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后,就可以改變其經濟地位,改善所處的經濟環境,進而推進新型工業化模式的應用。自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將實現蘇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圖2。
所謂新型工業化的“新”是相對于發達國家傳統的工業化來講的,是總結了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后提出的。傳統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同時也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而新興工業化道路通常表述為“走以信息化帶動
圖2
工業化,以工業化推動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2] 其與傳統工業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傳統工業化是在工業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強調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傳統工業化在快速發展的時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是“先發展、后治理”,新型工業化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就是發展高新技術和優化產業結構。
如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既為發達地區“再創輝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蘇北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思路。面對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有可能拉大的壓力,蘇北今后實現工業化,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再按部就班、亦步亦趨地走“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的常規發展道路,而應該擺脫傳統思維模式,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超前戰略,走信息化與工業化互補共進、同步發展的道路,認真總結和汲取其他地區以往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蘇北地區實際情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總之,在21世紀初期,蘇北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依靠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之路[3]。這是因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可以加快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為集約型,使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物質和能源的消耗,轉變為依托信息和知識的推動,從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新的推動力;可以將信息產業培育成為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因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蘇北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自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吳曉慶.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4-8.
[2]魏禮群,等.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2-107.
[3]池爾敏.重慶市工業化進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探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