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18家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銀行2002—2007年的數據為研究對象,對外資入股及入股比例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由于資產費用率與外資入股呈現正相關和外資入股對凈利息收入的影響有限,外資入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大,外資入股效應有待進一步的發揮。
關鍵詞:境外戰略投資者;經營效率;中國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75-03
一、引言
自從1996年亞洲開發銀行入股光大銀行,由此拉開了中資銀行通過出售股權方式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序幕。為了規范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行為,銀監會于2003年發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非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對該非上市金融機構按照外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對該上市金融機構仍按照中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自此,中國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步伐明顯加速,截至2006年末,累計已有21家中國商業銀行引進29家境外投資者,投資總額達到190億美元。
國內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主要基于以下幾個目的:短期來講,主要是通過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為其補充資本,使國內商業銀行在短期內能夠達到資本充足率為8%的監管要求,為其成功上市奠定基礎;就其長遠來看,國內商業銀行與監管層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文化和經驗以規范和提高中國銀行的管理水平,進而提高國內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但是,國內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是否真正能夠實現國內商業銀行與監管層的長遠目的。這一問題,引起國內許多學者激烈的討論,特別是隨著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引資的完成,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否真正完善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改善銀行的經營業績和境外戰略投資者控股國內銀行是否會危害國家金融安全等方面。由于境外戰略投資者改善銀行業的公司治理、引進現代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等各種手段的效果如何,最終都將反映在銀行業的經營效率上,所以,本文鑒于實證分析的需要,重點研究了境外戰略投資者對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
二、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東道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東歐等轉型經濟國家:Hasan和Marton用SFA方法分析了匈牙利銀行業1993—1998年的數據表明,效率高的外國控股銀行使整個銀行系統的效率提高[1]。Friigorian和Manole分析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7個轉型經濟在1995—1998年的數據,發現外資控股銀行(持有超過30%的股份)更有效率[2];Yildirim和Philippatos分析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2個轉型經濟在1993—2000年的數據,發現外資控股的銀行成本效率更高但盈利效率較低[3]。Bonin等(2005年、2005年)對轉型經濟國家的研究發現,由一個戰略投資者控股的銀行,與其他銀行相比有更高的成本效率并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這證明在銀行私有化過程中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重要性 [4~5]。
國內研究方面:王勇(2004)詳細闡述了國際戰略投資者的進入給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股權改善效應、雙溢出效應、成本趨勢效應、鯰魚效應和聯盟效應等積極效應[6]。王小姝(2006)認為,外資銀行的入股首先為中資銀行帶來了外部資金,可以改善中資銀行的股權結構;其次通過引入外資先進的經驗、技術和經營理念,能夠提高中資銀行的風險控制和創新能力,形成新的業務增長點;最后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或在在海外上市,是中資銀行不得不接受國際市場和投資者的監督,有利于加強中國銀行業的監管[7]。尹繼紅(2006)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研究發現城市商業銀行在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之后,其經營效率出現了顯著和持續的改善[8]。楊有振、趙瑞(2008)在明確國內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對國內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效應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得出了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國內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增加銀行的凈利潤,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的結論[9]。但是,占碩(2005)認為,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的分散模式股權結構是不穩定的。當控制權租金大到可以補償控股風險和股權交易成本時,戰略投資者就有動機促使股權分散模式重新回歸到股權集中模式,并導致銀行控制權的轉移和造成額外效率的損失[10]。
從上面的文獻可以看出,在對于中東歐銀行的研究方面,總體上來說,外資入股提高了銀行的效率,但這種提高是建立在外資控股的基礎上的,由于中國對于外資入股比例有嚴格的限制,一些結論可能并不適合與中國。從國內的文獻來看,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入股給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帶來的影響還尚無定論,鑒于此,有必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外資入股給中國商業銀行效率帶來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三、實證研究及結果分析
1.數據與樣本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主要包括銀行特征數據,行業特征數據及宏觀經濟數據,其中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數據來源于統計局網站,存貸利差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銀行特征數據主要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銀行年報及中國金融統計年鑒等。
由于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的效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并且入股時間大多集中在2001年以后,并且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06年底完成引資的18家商業銀行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杭州商業銀行、西安銀行、濟南商業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
2.變量定義
本文結合國外相關研究采用稅前資產利潤率、凈息差和資產費用率三個財務指標來表示商業銀行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為了分別考察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和入股比例對銀行經營效率的不同影響,我們分別設置兩個指標:fis和ratio。同時考慮到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及管理效率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還選用兩組控制變量:其中宏觀層面為: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inflation,用CPI指數代表);存貸利差(ispread,法定一年期貸款與存款利率之差,如遇調整取平均值);銀行個體特征方面選取總資產的對數(lnasset)、存貸比(ldr,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資產費用率(cost,營業費用/總資產)、凈息差(nim,(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作為控制變量。
3.模型設定的選擇
根據上文的分析,構建以下六個模型分別對是否引資及引資比例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進行檢驗。
考察是否入股變量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
profitit=αit+β1fis+β2lnasset+β3cost+β4nim+β5ldr+β6gdp
+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costit=αit+β1fis+β2lnasset+β4nim+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nimit=αit+β1fis+β2lnasset+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考察入股比例變量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
profit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3cost+β4nim+β5ldr
+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cost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4nim+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nimit=αit+β1ratio+β2lnasset+β5ldr+β6gdp+β7inf lation+β8ispread+ξit
4.實證結果及分析
本文運用Eview5.1的panel Data,鑒于本文所采用的樣本基本包括的2006年底完成引資的銀行,本文采用變截距固定影響模型,同時運用Cross Section Weight估計方法以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對截面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下頁表:
針對回歸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1)從幾個方程總體來看,回歸結果比較理想,擬合優度比較高,D.W.值也比較理想,說明本模型和變量的選擇具有較好的說服能力,從整體上看,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比例回歸結果有更高的顯著性,這也說明入股比例的變化對銀行經營效率產生更加顯著的影響。(2)從是否入股和入股比例對稅前利潤率的回歸結果來看,入股比例和是否入股變量都在10%的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的符號為正,這個結果與Kim.H.E和Lee,B(2004)對韓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結果相同[11]。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入股確實增強了中資銀行的盈利能力,但從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上看,境外戰略投資者給中資銀行帶來的盈利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從控制變量來看,凈息差、存貸利差對稅前利潤的影響非常顯著,并且影響比較大,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即銀行的利潤來源主要是銀行的利息收入。從總資產對稅前利潤的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系數不顯著,也就是說,銀行機構的規模效應不顯著。(3)從入股和入股比例這兩個變量對資產費用率的回歸結果來看,雖然回歸系數比較顯著,但從系數的符號來看,與我們預期的相反。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企業文化的差異,境外戰略投資者先進的管理經驗可能并不適合與中資銀行,或者是中資銀行在引進國外管理經驗時存在抵制思想,從而產生內耗。這也解釋了上文中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對中資銀行盈利能力非常有限的原因。此外,從總資產對資產費用率的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結果非常不顯著,這可能由于資產費用率與總資產并非線性關系,城市商業銀行與國有銀行的管理效率要低于股份制銀行。(4)從入股和入股比例對凈息差的回歸結果來看,是否入股對引資銀行凈息差的影響不顯著,入股比例雖然對凈息差的回歸系數顯著,但從系數大小來看,其影響程度非常小。發展中國家外資參股國內銀行能帶來跟高的凈息差結論不同,這可能由于中國存貸款利率還未完全市場化,受到政府的控制等因素有關。此外存貸利差對凈息差的影響非常顯著也進一步說明,對存貸款利率控制制約了中資銀行隨外資參股及參股比例的提高而提高。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實證回歸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進入使引資銀行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提高中國商業銀行的績效水平。但是由于一些因素如管理文化差異、制度等的制約,使引資銀行的盈利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外資的積極作用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中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的競爭機制,提高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規范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行為;具體引資時,要根據銀行的長遠規劃進行選擇,要把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引資后,應注重經營理念和文化的磨合,避免內耗,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在引資的同時,還應注意其可能產生的風險。
參考文獻:
[1]Hansan,I.and Marton K.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Hungar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2249-2271.
[2]Frigorian,D and Manole,V.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2850,June.
[3]Yildirim,H.S.,and Philippatos,G.C. Efficiency of Banks: 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 Economics of Europe1993-2000. Unpublished Paper,2002,April.
[4]Bonin,J.P.,Hasan,I.and wachtel,P. Bank Performance,Efficiency and Ownership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2005b,(29):31-53.
[5]Bonin,J.P.,Hasan,I.and Wachtel,P.Privatization Matters: Bank Efficienc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5a,(29):2155-2178.
[6]王勇.中資銀行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的效應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4,(9):5.
[7]王小姝.外資銀行趕赴中國銀行改革盛宴[J].中國外資,2006,(6):17-19.
[8]尹繼紅.外資參股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J].中國金融,2006,(13):48-49.
[9]楊有振,趙瑞.國內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效應: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8,(10):38-43.
[10]占碩.中國銀行業引進戰略投資者風險研究——控制權租金引發的股權轉移和效率損失[J].財經研究,2005,(1):104-114.
[11]Kim.H.E.,Lee.B. The Effects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Domestic Banks in Korea,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