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概論》課教學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創新,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例,教學實踐中,要體現法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彰顯與內在統一:法治文明的缺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因 ;法治文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法治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途徑。
關鍵詞:《概論》課;教學內容整合;法治文明與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38-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既要以教材體系為依據,又要根據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通過理論內容的整合,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理論宣傳和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政治理論課的功能。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簡稱《概論》課)第十一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例,談談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通過教學內容整合更好地體現法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彰顯與內在統一。教材第十一章共分兩節:第一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二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教材體系安排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三個問題:為什么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主要特征?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教學實踐來看,為了更好地講好、學好、領會好本章內容,從法治的角度為切入點進行一些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
一、法治文明的缺失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因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法治社會,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條件,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法治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活動均依法而治,達到文明的程度。法治文明是一個國家實行法治的狀態和程度所體現的文明,因此法治文明是社會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起著保障和促進作用。因此,一個國家的法治狀況代表和標志著這個國家與人民文明程度和水平,所以江澤民同志說: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歷史上各種和諧社會的超越,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在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化,既給中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存在,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社會主義法制不完善,現代社會的法治文明程度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相差很遠。比如,城管執法問題,在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領域,中國至今還沒有出臺一部全國性的獨立法規,導致城管執法的合法性屢受爭議,結果導致城管似乎“無所不管”,執法職能與衛生、工商、交管等政府部門均有交叉,在城管和其他部門的管理職能有交叉和沖突的執法領域,形成“有利益就爭著管、無利益就沒人管”的局面。并且,隨著《物權法》的實施,城管在執法中沒收包括流動攤販在內的他人的生產工具、或者是其他的私人財產,很顯然與《物權法》有沖突;再如,發生在上海的“釣魚執法”問題,很顯然“釣魚執法”是嚴重的違法行為,是一種公開的“公權敲詐”。“釣魚執法”違法之處在于,執法和非執法人員采用了引誘、欺詐、脅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證,違背了法治的基本精神。“釣魚執法”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執法人員法律意識淡漠、法治觀念不強、法治文明缺失的問題。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都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實現法治文明。
二、法治文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豐富的科學內涵。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不僅充分說明民主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地位,而且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個方面的要求看,每個要求都必須通過法治才能得以實現,法治文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民主是以法治作為保障的民主,民主和法治共同構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標志,政治民主化的過程就是法治化的過程,離開法治來實現民主不是淪為無政府主義就是陷入專制政治,從而傷害民主自身;公平正義只能通過法治化的途徑才能實現,法治的最基本價值就在于捍衛公平正義,離開法治絕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因為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衍生出不公和邪惡,而法治就是制權的,只有防止權力的異化,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誠信友愛是人性好的品質,這種練好品質的實現及實現的程度,既靠人自身的道德提升,更需要有良好的制度,而法治既對誠信友愛的給予肯定,使人們認同并實踐,更對違背誠信的行為進行制裁,進而促進社會的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因為,法治為各種社會沖突和矛盾的解決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徑,如果離開了法治的保障,活力就可能演化成為危害社會的力量,最終摧垮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法治之所以優于人治,最根本的在于它使一切社會活動有序運行,因此,社會要安定有序,必須依法治國,摒棄人治;人與自然相和諧相處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各國現代化的歷史恰恰是基于“人統治自然”、“掠奪自然”而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現代社會的持續發展必然要改變這種觀念。但是受利益的驅動,要實現從觀念到實踐的轉變單靠人的自覺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法治文明的培養、法治的途徑來約束人們行為,唯此,才能夠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2]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看,在每一個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和矛盾,而它們的解決內在的要求依法解決。
三、法治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措施
法治文明既然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那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走法治之路。在當代中國,伴隨著政治的民主化,人們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方式不應是強制而是法治,法治不是治民的工具,而是民治的方式。當前社會轉型時期法治不完善的根源在于法治文明的缺失:法治精神沒有充分體現到一切社會事務中、依法辦事沒有成為人們的一種社會習慣。
因為只有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明,依法治國,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才能使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才能使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通過法治來解決,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所以,除完善其他條件之外,必須從一切方面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鋪設良好的管道。
為此,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的原則之一是: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強制度建設。首先,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全體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其次,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健全巡回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徇私枉法、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從這些要求、原則和措施看,都充分體現出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措施。任何社會都是多元主體存在的社會,如何使多元的主體和諧共處,首先就需要由法律來對這些主體的權利范圍做出界分,用法治規范人們的行為,提高“法制化水平”[3],使全體社會成員在任何場合下崇尚法治,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緊密銜接,使依法治國的方略得以落實,使多元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進而實現社會和諧。
總之,在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教學實踐中,既要以教材體系為依據,又要實現理論內容的整合,努力體現法治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彰顯與內在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感染力,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1997-09-12.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07-10-15.
[3]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R],2009-09-18.[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