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谷城縣財政局農發辦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十七年來,堅持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大力實施規模開發、效益開發、科技開發、生態開發,以項目為筆,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精心培育特色農業、壯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塊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全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了農民和項目單位的標準化生產意識,使農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濃墨重彩繪出了一幅幅強農富民的豐收藍圖,為促進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增收;效益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61-02
一、改善基礎增效益
17年來,谷城縣先后實施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產業化、部門項目三大類57個項目,完成項目投資近1.78億元(其中財政資金1億多元,自籌資金0.59億元)。三類項目均以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農產品加工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為主,以惠農富民為軸,每個項目區展現的都是一幅規劃整齊、設施齊全、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美畫卷。
土地治理項目17年來共改造中低產田近28.81萬畝,修建水庫26座,新建和維修泵站56座,攔河壩44座,新打機井175眼,配套輸變電線路100公里,開挖疏浚渠道710.5公里;建設良種基地2.15萬畝,其中修建良種倉庫1 790平方米,曬場16 800平方米;整修機耕路608公里,配套農業機械1 385臺(套);培訓項目區技術人員43 500人次;共營造農田防護林4.58萬畝,建成了一批“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的標準化穩產高產農田,顯著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產業化經營項目從三期開發始,連續七年扶持五山、南河、紫金茶葉產業化發展,共投入財政資金1 149.5萬元,擴大優質綠茶基地和茶苗無性繁育基地種植面積,加強茶園基地基礎設施建設,開發茶葉新產品等,全面改善了五山鎮的茶葉加工條件,建立了薤山和紫金兩個有機茶標準化生產管理示范基地,面向全縣推廣茶葉標準化生產技術,努力擴大有機茶種植和轉換面積。2002年9月,玉皇劍公司下屬的120畝茶園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研究與發展中心認證委員會審定符合有機茶標準,有4噸綠茶準許使用有機茶標志,有300畝茶園獲得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認證,有500畝茶園領到轉換證書;2004年6月“玉皇劍”經認定為“綠色食品”;2007年筑陽翠峰公司3 000畝茶葉基地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研究與發展中心認證委員會審定為有機茶,120噸綠茶準許使用有機茶標志,取得相關認定證書。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谷城縣的茶葉產業邁上了標準化生產的發展道路,茶葉的均價由此翻了一番。
二、做大規模出效益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谷城縣農發辦圍繞全縣農業的主導產業,自實施產業化項目之初,就從發展“一村一品”入手,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一頭抓市場,一頭帶農戶,牢固樹立規模就是效益、規模就是特色的理念,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重點發展茶葉、畜禽養殖、蔬菜、花椒、豆制品、油茶六大特色農業板塊的發展思路,圍繞六大特色農業板塊申報立項,著力解決產業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并依托生產優勢和資源優勢,根據全縣板塊布局,確定項目區,形成優勢主導產業區,進行集中投入,連續扶持,做到開發一片、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堅持實施規模開發,打造了一批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使其迅速形成規模,壯大塊頭,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加快項目區群眾增收致富步伐。
經過十幾年的精心培育穩步推進,通過對板塊農業、特色產業的連續投入、集中開發,六個特色規模化產業基地如同六顆熠熠生輝的明珠照亮了谷城高效農業的規模開發之路:一是以五山、紫金、薤山谷西南茶葉主產區為中心,輻射趙灣、南河、石花、茨河的近12萬畝丘陵山區特色觀光農業基地;二是以城關、廟灘、冷集沿漢江生態畜禽養殖區為中心,輻射石花、趙灣的4.6萬頭牲豬、110萬只蛋雞規模化養殖基地;三是以冷集花椒產區為中心,輻射廟灘、石花的6萬畝花椒種植和加工基地;四是以城關特色蔬菜產區為中心,輻射石花、冷集等鎮的20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五是以茨河豆腐乳產區為中心,輻射廟灘的年產30萬噸豆腐乳加工基地;六是以城關沿漢江山茶油產區為中心,輻射全縣和周邊縣市的10萬畝山茶油種植和加工基地。
規模顯特色,規模出效益。如全縣茶葉產業現有茶園已達12萬畝,2008年全縣茶葉年產量達5 133噸,產值2億多元,生產規模居襄樊市第一位,湖北省前列;又如廟灘鎮魏家山110萬只蛋雞養殖基地擴建項目的實施,使千只以上養殖大戶的戶平增加純收入800元,擴建項目基地10萬只年新增收入80 000元,戶平增收4 000元。同時,通過龍頭企業的項目帶動,一批具有谷城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初具規模,蔬菜復種面積達18萬畝,制種1.5萬畝,苗木花卉2萬畝,豆腐乳產量達到30萬提。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推動下,谷城縣特色農業年創產值6億多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以上,“六大產業”正成為我縣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如今的項目區,春有茶飄香,夏有雞歡唱,秋有豬肥壯,冬做腐乳忙,農民勤勞致富笑顏如花心歡暢。
三、依托科技提效益
十七年來,谷城縣農發辦堅持以提高項目科技含量為抓手,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的增效,實現了項目區農民的可持續增收。為了有效實施項目科技推廣建設內容,谷城縣對科技措施實行統籌安排、統一管理、委托實施。茶葉和花椒產業先后與華中農業大學簽訂技術依托和技術示范培訓合同,土地治理項目與縣農技推廣中心簽訂科技推廣委托合同,分別負責科技培訓計劃和科技推廣計劃實施。同時按照“培養一批科技能人、引進一批科技成果”的指導思想,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送科技下鄉、田間指導等形式,不斷加大對項目區農民的培訓力度。
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技術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也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主要任務。17年來,谷城縣農發辦按照“生產有規程、質量有標準、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的要求,通過農發項目的實施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的推廣應用,全縣農業綜合開發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122萬多元,培訓農民2.8萬多人次,示范推廣優質稻米生產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測土施肥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30多項。種植業先后引進推廣各類新品種30多個;養殖業建立健全家畜品改網絡,建設了13個牛品改點、17個生豬品改點和6個羊品改點;城關鎮5萬畝蔬菜,其中按照標準化生產的就達2萬畝以上;五山鎮玉皇劍茶業公司按照新的生產標準,加工出“劍王、金劍、銀劍”等系列產品,“薤山疊翠”大力挖掘神農文化的歷史內涵,嚴格按照有機茶標準制作,迅速搶占襄樊高檔禮品茶市場。
四、扶強龍頭帶效益
谷城縣農發辦在實施產業化項目、推進特色農業的過程中,依托區域優勢,緊緊抓住產業化龍頭不放松,大力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及時了解掌握企業的發展狀況,解決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塊頭大、實力強、帶頭能力好的省級、市級龍頭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加強參謀服務與監測管理,加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項目申報力度,先后實施了17個產業化項目,共投資5 347.26萬元,扶持了五山玉皇劍、冷集九龍椒等6家龍頭企業和2家專業合作社,初步構建了“龍頭+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如2004年谷城縣農發辦投入財政資金450萬元幫助五山玉皇劍公司改善了加工條件,擴大了生產規模,迅速占領了市場;2007—2009年谷城縣農發辦又連續扶持湖北筑陽翠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改擴建了標準化的有機茶加工廠房,更新并配套了名優茶清潔化加工設備,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進行技術培訓,統一產品加工標準,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促使谷城茶葉向打造高端產品、精品名牌產品的方向邁進。
目前,谷城縣農發辦精心培育的五山玉皇劍茶、薤山疊翠茶、冷集九龍椒、廟灘魏家山生態養殖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已凸顯品牌效益。在富民增收的道路上谷城農業綜合開發扶強了一個個高昂的龍頭,正顯乘云騰飛之勢,相信這些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一定會成為項目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強力“引擎”。
五、建立機制保效益
建立健全科學嚴密的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是確保工程質量、實現項目效益的基礎。谷城縣農發辦從項目的前期準備、申報申批、項目實施、竣工驗收、運行管護各個環節均逐步完善了管理措施,基本上形成了多方質量控制體系,工程建設質量管理由建設單位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和農發部門監督,建設單位對工程質量負全面責任,監理、設計、施工單位按照合同及有關規定對各自承擔的工作負責,農發辦履行政府部門監督職能,圍繞項目招投標制、項目資金公示制、項目法人制、項目監理制、縣級報賬制,堅持全面管理、全員管理、全程管理,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完善。
為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谷城縣農發辦還建立了五個層次的監督約束機制,以確保廉潔的使用財政資金,建設“陽光工程”,建好“惠民工程”:一是社會監督,將所有農發項目和資金公示于眾,置于群眾和宣傳媒體的監督之下;二是專業監督,完善項目工程監理制,確保工程質量全部達到建設要求;三是審計監督,所有工程完工后,必須經審計部門進行竣工決算審計,方可辦理工程總決算;四是紀律監督,推行項目開發行政首長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五是財政專管員跟蹤監督,實行農業綜合開發財政專管員制度,確保工程建設中的問題能夠被及時發現,及時糾正。通過改進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基本實現了資金審計檢查各個層面的監督約束。[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