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貿易條件都被認為是衡量一國獲取貿易利益大小的一項重要指標,各國對貿易條件的變動都十分關注。通過收集中國歷年來貿易條件數據,首先分析了過去這些年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然后先從理論和實證方面分析了影響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主要因素與貿易條件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模型結論提出相應對策,以使貿易條件朝著中國對外貿易有利的方向發展,使中國從貿易大國轉變成真正的貿易強國。
關鍵詞:價格貿易條件;趨勢;影響因素;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62-03
貿易條件指數是國際經濟關系中衡量相對貿易利益變動趨勢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貿易條件指標只適用于供給約束型經濟,而不適用于需求約束型經濟,而當前的世界經濟總體上是屬于需求約束型的[1]。但我們認為,價格貿易條件作為靜態指標,或許存在缺陷而不能衡量貿易利益的分配;但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作為時間序列性的動態指標,則不失為最簡單客觀的衡量比較利益變動趨勢的測量方法。為了敘述方便,如沒特別說明,本文中的貿易條件均指價格貿易條件。
一、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與貿易額的顯著增長和貿易地位的快速上升相比,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貿易條件則呈現出相反的態勢,長期以來中國的出口價格水平下降,進口價格水平上升,這是典型的貿易條件惡化表現。根據中國海關統計,19世紀80年代,中國出口商品平均售價下降9.7%而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售價卻上升16.6%[2]。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研究員趙玉敏、郭培興和王婷(2002)通過編制和計算各項貿易條件指數得出:1993—2000年間中國整體價格貿易條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價格貿易條件下降14%,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下降2%,所以制成品的價格貿易條件下降是導致中國整體價格貿易條件下降的主要原因[3]。張海波、劉洪鐘(2008)通過對1981—2007年中國貿易條件的測算發現:中國總體貿易條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和工業制成品貿易條件都呈下降趨勢,每年下降速度分別為4.6%、2.6%和5.1%[4]。世界銀行統計資料則顯示,從1981—2007年,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指數呈波動性下降,總體下降了34.2%,最近幾年持續下降。另外,李志弘(2002)、黃滿盈(2006)對近十多年的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分別對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各類價格貿易條件進行了分析,也得出中國貿易條件處于不斷惡化趨勢的結論[5~6]。
二、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從貿易條件的定義看,直接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當然就是進出口商品價格,所以任何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因素也就是影響貿易條件的因素。現實中影響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貿易條件的變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是影響中國貿易條件變動的主要因素呢?我們認為,以下因素是影響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主要因素: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商品結構、匯率和關稅稅率。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對于貿易小國來說,其經濟增長會改變進出口商品結構,但是它們仍只是國際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所以其經濟增長不會對其貿易條件產生影響。但對于貿易大國來說,它們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者和制定者,其經濟的增長會推動產品供求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貿易結構和規模,進出口商品價格也因此變化,從而貿易條件發生改變。當一國經濟增長時,會產生兩方面的效應:消費效應和生產效應。前者表示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內對進口品的需求特別是高檔品的需求會增加;后者表示隨著經濟的增長,生產能力擴張國內進口品的供應數量也會增加。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要看這兩方面效應的大小。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個,一是要素稟賦的增加,包括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增加;二是技術進步。一般來說,前者會使貿易條件下降,而后者會促進生產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
出口商品結構(RMP)表示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與初級產品出口總額的比值。多年來,中國都在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優化和提升出口商品結構,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從1985—2007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比例從1985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95%;初級產品的出口比例則從1985年的51%下降到2007年的5%。然而中國工業制成品的技術含量仍然比較低,產品附加值低,又缺乏核心品牌,所以出口商品還是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由于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其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國際市場的供求平衡從而影響到中國的貿易條件。匯率(R)是一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交換的比價,而貿易條件則是用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表示的進出口商品價格的比價,所以匯率必然與貿易條件存在緊密聯系。國內學者對匯率與貿易條件關系的研究也很多,從表面上來看,本幣升值會抬高出口價格降低進口價格,從而改善貿易條件,但事實并非如此。匯率對貿易條件的影響程度、方向及作用機理是比較復雜的。謝朝陽(2008)通過研究發現本幣升值能夠改善貿易條件其實是一種錯覺,能否改善貿易條件取決于許多因素,短期要看貿易條件計價結算時選擇哪種貨幣,只有當出口時用本幣而進口用外幣時才改善貿易條件,長期則取決于進出口供求彈性大小[7]。關于匯率變動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最常被使用的是馬歇爾—勒納條件的彈性分析方法。即,一國貨幣貶值能否改善一國貿易收支狀況,取決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和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如果兩者之和的絕對值大于1,則一國貨幣貶值會改善其貿易收支從而改善其貿易條件。羅賓遜夫人曾論證過進出口商品供求彈性之間的數學關系,其結論是:當SmSx>DxDm時,本幣貶值導致本國貿易條件的惡化;當SmSx=DxDm時,本幣貶值不會影響本國的貿易條件;當SmSx 關稅(T)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護國內市場和本國幼稚產業,關稅也可以通過調節進出口商品價格從而改變一國的貿易條件。在別國不存在關稅報復的前提下,如果是貿易大國征收出口關稅,則會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從而有利于其貿易條件改善。同樣如果貿易大國征收進口關稅的話,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從而減少其進口量,因為貿易大國能夠影響國際市場價格所以其進口量的減少會降低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從而有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一般來講,在別國不存在關稅報復的情況下,只要征收關稅的是貿易大國,不管其征收的是進口關稅還是出口關稅都會有利于該國的貿易條件改善。 三、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擬構造的經濟計量模型如下: LnNBTTt =Ct+αLnGDPt+βLnRMPt+γLnRt+δLnTt+εt 其中,NBTT是被解釋量中國的價格貿易條件,GDP、RMP、R、T分別表示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出口商品結構、匯率和實際關稅率,α、β、γ、δ為待估參數,分別表示GDP、RMP、R、T對貿易條件的影響程度,模型中對各變量取對數是為了更容易得到平穩的數據且不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相互關系。 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貿易條件指數NBTT的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以2000年為基期,該年的貿易條件指數為100。國民收入因素的GDP指數,數據來源于200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為了與貿易條件指數相匹配,本文將GDP指數也重新換算成以2000年為基期。出口商品結構RMP其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各相關年份和本文的計算,計算方法是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值與初級產品的出口值(億美元)之比。匯率R采用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平均匯價(中間價),單位為人民幣元,其數據直接取自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實際關稅率T,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本文的計算,計算方法是進口關稅實際征收總額與進口總額之比。 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在進行計量分析時,首先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我們對經過處理的中國對外貿易條件指數、國民收入指數、出口商品結構、匯率、實際關稅稅率的對數形式進行單位根形式的平穩性檢驗。 2.協整檢驗。首先,主要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或施瓦茨準則(SC)確定滯后階數k,根據取得AIC的值或SC的值最小的k值的原則確定滯后階數為2,ADF檢驗已顯示,變量的一階差分均是平穩的,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 依據上文分析關于各因素對中國對外經濟關系中的貿易條件的影響,通過計量軟件Eviews5.0對經濟模型進行AR(1)形式回歸,并剔除t檢驗值不顯著的變量,最終回歸結果如下: LnNBTTt=0.455509LnGDPt- 0.558364LnRMPt+ 0.528482Ln (2.557543)(-3.270488) (7.481551) Rt+ 0.169945LnTt+ 0.504087LnNBTTt-1 (2.410579) (4.459245) R2=0.757284 R2=0.700175 DW=2.104994 回歸結果中,R2的結果表明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達75.7%,擬合較好;DW檢驗值為2.10,基本排除了模型的自相關問題。查t分布,可以看出上式中LnGDPt、LnRMPt、 LnRt、LnTt的系數在0.05的顯著水平下,都通過t檢驗,都是顯著的。為了避免偽回歸,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項εt進行ADF檢驗以確定其是否平穩,結果為殘差項的ADF檢驗值(-4.57)小于1%顯著水平的臨界值(-4.46),即回歸方程的殘差項εt在1%的顯著水平下是平穩的,則該方程不是偽回歸。因此,LnNBTTt與LnGDPt、LnRMPt、LnRt、LnTt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只是證明了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這種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要進行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下面分別對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商品結構、匯率、關稅與價格貿易條件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由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滯后的階數非常敏感,此處采用AIC和SC來確定最佳的滯后階數,經過篩選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2。檢驗結果(見下表)。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從上表的檢驗結果的概率值可以看出,在滯后2期時,在5%顯著水平下均拒絕原假設,也即 LnGDP、LnRMP、LnR、LnT是LnNBTT的格蘭杰原因。 四、模型結論和政策建議 1.模型結論。從回歸方程的結果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實際關稅率、匯率對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影響都是正的,只有出口商品結構對貿易條件的影響是負的。 (1)國內生產總值與貿易條件。國內生產總值與中國貿易條件存在正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這些年來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技術進步明顯。前面理論分析部分已經闡明:由于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能力的提高進而產出的增加有利于貿易條件的改善。孫旭蕾(2007)通過對中國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研究也表明經濟增長與中國貿易條件成正相關關系[8]。(2)出口商品結構與貿易條件。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貿易條件成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全球初級產品價格日漸上漲,而制成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而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現已占據主導地位,所以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與中國貿易條件呈負相關關系。時琳(2007)通過對中國貿易條件的相關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9]。(3)匯率與貿易條件。匯率對中國貿易條件的影響為正。表明中國貨幣的貶值有利于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依據羅賓遜夫人的結論,其原因可能是中國與外國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之積小于中國與外國的進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李平、辛佳(2008)研究也表明,中國貨幣貶值將有利于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10]。(4)實際關稅率與貿易條件。實際關稅率的系數為正,表示實際關稅率對中國貿易條件有正的影響。這與前面的理論分析相符合,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的貿易大國,不管其征收進口關稅還是出口關稅都有利于其貿易條件的改善。 2.政策建議。雖然貿易條件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著一國貿易利益的總體下降,但是理想的狀態還是應該追求貿易條件趨于改善。如何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呢?本文提出以下改善中國貿易條件的對策。 第一,解決突出問題,保持經濟合理穩定的增長。盡管這些年來中國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但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很多不合理的現象。我們應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產品質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向,實現從偏向勞動密集型部門的增長向偏向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部門增長的轉變;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開發新能源,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第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這些年雖然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但是由于中國制成品中很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所以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處于低價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提高中國傳統優勢出口商品的質量、技術水平,實現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實現主要出口粗加工、淺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向出口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是實現中國傳統優勢出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三,改革匯率體制。我們不能片面看待升值問題及其對經濟的影響,處理匯率問題關鍵要在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同時,不喪失經濟競爭力和保持經濟的均衡發展。長期來看,匯率變動的內在趨勢不應該被人為扭曲,人民幣必須改變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即中國為保障自身的經濟安全及利益,特別是為了提高外貿效益,必須在長期內改革目前的匯率政策,應讓市場力量發揮主導作用,將行政力量作為一定的輔助手段向更加完善的匯率制度改革。第四,合理運用關稅。我們應在WTO的框架下結合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關稅水平改善中國關稅水平和調整關稅結構。首先,在調整關稅總水平的基礎上,處理好進口關稅的梯形結構和降低關稅總水平之間的關系。其次,盡可能減少關稅造成的扭曲,可以對進口需求彈性高的產品征收較低的關稅,對進口需求彈性較低的產品征收較高的關稅。 參考文獻: [1]劉巍,陳建軍.歷史與現實:貿易條件邏輯的前提假設分析[Z]. [2]孟凡偉.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狀況與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5:20. [3]趙玉敏,郭培興,王婷.總體趨于惡化——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18-25. [4]張海波,劉洪鐘.中國貿易條件的變動趨勢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貿易,2008,(12):10. [5]李志弘.論加入WTO后中國平行進口的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2,(7):7. [6]黃滿盈.中國貿易條件實證分析1981—2004[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3-10. [7]謝朝陽.升值是否改善貿易條件——本幣升值對貿易條件影響的理論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8,(2):551. [8]孫旭蕾.中國貿易條件主要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07:38. [9]時琳.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16. [10]李平,辛佳.中國貿易條件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2008,(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