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高校教師要真實地感受到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歷史重任,祖國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要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積極投身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去,不斷地提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校;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36-02
當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在全國各個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地高校結合自身實際緊緊地圍繞科學發展觀展開深入學習和廣泛探討,不斷地提高和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掌握。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科學發展觀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目標等一系列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其實,科學發展觀從來也不是單純的理論,而應該是指導我們各項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生動實踐和行動指南。高校師資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的地位和發展,是高校之間競爭成敗的關鍵所在。如何通過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高校教師自身的發展是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一、高校教師的發展是科學的發展
我們在強調發展時首先必須要堅持發展的科學性。脫離了科學性,發展就難免陷入片面和短視的困境之中。只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才能保證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同樣,我們高校教師自身也應該努力尋求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正確發展道路,比如,自己到底是適合教學還是管理,從事什么樣的專業課程教學、選擇什么樣的專業研究方向才更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特長等等。當年楊振寧剛去芝加哥就讀時,曾打算成為實驗物理學家,但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差,以至于實驗室的同事們都開玩笑地說:“哪里有爆炸聲,那里就有楊振寧。” 后來在別人的勸告下,楊振寧改學理論物理學,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因此,我們高校教師都應該仔細反思,那些是自己的優勢,那些是自己的弱點,自己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努力尋找一條最適合自身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發展道路。只有方向選對了,人生的道路才變得通達順暢,未來的職業生涯才可能更加燦爛輝煌。
二、高校教師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現代社會普遍需要的是素質綜合型人才,而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綜合型的教師,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活動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塑造,這就要求我們高校教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綜合型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和神圣職責。因此,教師應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不斷增強教書育人整體能力。作為高校教師來講,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法律觀念、身心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科研創新能力,做一個德才兼備,知行合一,身心健康,教學和科研皆強,理論與實踐都行,既能夠做學生的“良師”,又能當學生的“益友”的高素質教師。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能力的塑造者,對學生情感有溝通作用,對學生品德培養有示范作用,對學生學業發展有激勵作用,對學生心理健康有優化作用。教師的全面發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我們去重視和關注。
三、高校教師的發展是協調的發展
高校教師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同時也應該是協調的發展。協調是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協調發展,全面是協調發展條件下的全面發展。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高校教師應該兼顧以下幾個方面:
1.統籌工作與生活的發展。高校教師要協調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做到工作與生活兩不誤,兩促進,雙豐收。只要協調得好,工作可以讓生活更美好,而生活可以讓工作更富激情。作為高校教師,要明白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懂得隨著角色的轉換,思想和行為也應該跟著轉換,做到既“出得來”,又“進得去”。
2.統籌德與才的發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因此,我們高校教師要特別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既包括道德素質,也包括職業素質,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身的業務素質去征服學生,學生只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3.統籌身與心的發展。2004年4月28日,江澤民同志在與中國人民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大學的老師要做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師’,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風范去影響和培養學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合格的教師,不但要求身體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只有這樣才能無負于社會和職業對教師的重托。因此,高校教師在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的同時,還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更好地去影響自己的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4.統籌教學與科研的發展。教學和科研始終都是高校教師的兩大重要工作任務,這要求高校教師應特別注重科研創新能力的提高,將科研創新活動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更好地為科研提供素材,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高校教師要在教學、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艱難、敢于創新、勇攀高峰。
5.統籌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現在高校越來越傾向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人才要能接近社會的需求,符合市場的需要,這就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高校教師不單要有精湛的理論功底,也要有很強的專業技能。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協調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做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升華理論,做一個既理論功底深厚,又專業技能嫻熟的高校教師。
四、高校教師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
高校教師的發展還應該是可持續的,而不是短暫的、斷續的。也就是說,高校教師在選擇自己發展道路時,應該多為自己的明天想想,看看今天的選擇是不是能夠符合明天的需要,是不是符合自己未來更大的發展,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做人民滿意的好教師。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一旦停止學習,就會落伍,就要被淘汰,只有具備了學習的能力,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才能獲得生存的社會位置。應該說,對一個高校教師來說,要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和鍛煉,在選擇發展道路時,要注重其可持續性,要讓今天的發展是為了明天更好更大的發展,今天的發展是明天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高校教師在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同時,必須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個體發展與集體發展之間的關系,選擇一條既符合自身實際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發展道路,要讓今天的發展不成為未來發展的障礙和負擔。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仔細思考自身實際和社會的發展趨勢,找準一條有利于未來發展的職業道路,讓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走得更加的順暢通達。
五、高校教師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
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貴,以人為重,以人為先,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通過創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自由的人文環境,讓教師的人格都得以健全,讓教師的靈魂得以塑造,讓教師的潛能得以激發,讓教師的個性得以彰顯,把學校建設成為教師用心打理百般呵護的精神家園。因此,這就對高校管理者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要求他們在對高校教師進行管理時,應該做到以人為本,以教師的發展需要為本,實行“嚴”與“愛”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1.嚴格要求與關心相結合。既要對教師嚴格要求,又要對教師表示關心,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
2.嚴肅評價與理解相結合。既要對教師嚴肅評價,又要對教師表示理解,因勢利導去引導教師用合理的、正當的行為方式去滿足自身的需要。
3.嚴明賞罰與尊重相結合。既要對教師嚴明賞罰,又要對教師表示尊重,充分肯定教師的價值,多多贊美和感激自己的教師所作出的貢獻和成績。
六、高校教師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發展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爆炸、信息膨脹,觀念更替,以往那種“炒冷飯”的不思進取,不懂創新,難有作為的傳統教學模式早已無法跟上現代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速度,這樣注重教學內容適時更新就成為高校教師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江澤民同志在2002年9月8日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中國教師職業道德作了精辟深刻的概括和表述,希望廣大教師: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 陶行知曾經說過:“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對于教師而言,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個人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廣泛吸收各方面的新知識、新觀點,博覽群書,集思廣益,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調整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關鍵。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還是遠遠不夠的,作為高校教師,要的不僅僅是一桶水,而應該是一桶常換常新的源頭活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生機盎然,學生聽課才能興致勃勃,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不斷地發展,我們的學生才能不斷地進步。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作為高校教師要真實地感受到時代和社會所賦予的歷史重任,祖國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要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積極投身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去,不斷地提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真正做一名德才兼備,知行合一,身心健康的學生的好朋友、家長的好參謀、學校的好員工、社會的好老師,從而獲得學生的滿意、家長的放心、學校的肯定、社會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崔雪冬.高校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著力點[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
[2]劉曄,李浩淼.淺談以人為本思想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08,(15).
[3]呂劍紅.以人為本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5).[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