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公共危機頻發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的危機,也包括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等方面帶來的危機,中國政府如何有效地預防、回應、化解和消彌各種突發性危機事件,提高政府對危機事件的應急能力、處理能力、控制能力,已成為今后必須重視的重大問題。就轉型期中國政府如何利用第三部門有效、及時、平穩地處理公共危機事件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第三部門;公共危機;非盈利組織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15-02
一、第三部門的發展緯度
所謂第三部門,是指介于政府和市場之間,既不是政府的某個部門或下屬組織,也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如表 1)。相對于政府組織,它們是非政府組織(NGO);相對于盈利組織,它們是非盈利組織(NPO),它們是政府組織和盈利組織之外的各種社團組織、基金會、商會、慈善機構、社會福利機構以及科研機構、學校等的總稱,具有正規性、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性[1]。
第三部門的發展顛覆了那種認為政府失靈靠市場彌補、市場失靈靠政府彌補的傳統觀念,在政府與市場同時失靈的盲區地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政府與市場之外的重要力量,在制約政府權力、提供公共物品、推進民主進程、保護弱勢群體、培養公民道德素質等方面,都發揮著政府與市場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第三部門構成“鐵三角”之勢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2]。
表 1三大組織比較
二、在處理公共危急中第三部門的獨特作用
(一)在應對公共危急中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
公共危機發生時,社會步入高風險期。在化解矛盾、消除沖突,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應發揮第三部門在消減社會矛盾和沖突中起著政府難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預防社會矛盾和沖突。把矛盾和沖突調控于未然,對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公共危機的負面效應極易誘發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公共危機中,盈利組織依舊以追求經濟效益、實現利潤最大化為原則。
2.有利于調控社會矛盾和沖突。在公共危機發生時,社會面臨解體,社會整體易蛻變成相互分裂的個體狀態。必須充分發揮第三部門在多元社會中的整合力量,才能調控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實現社會整合和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3.有利于消解社會矛盾和沖突。政治參與和溝通的渠道不暢,協調不力往往導致危機發生。第三部門組織是政府聯結社會、表達民意、實現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能夠協調社會各利益群體,從而減輕公共危機發生時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從而起到緩解矛盾、消解沖突的作用。
(二)在應對公共危急中有利于鞏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展
增強全社會的維系力,注重維護社會的穩定、公平和公正,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追求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追求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1.補充權力空白。主權在民的思想以及以公民權利制約行政權力的現代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公共危機中構建和諧社會,界定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權力邊界,解決公共危急中的政府失靈等問題,構建和諧政府尤其重要。隨著政府從某些社會領域的退出,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的企業又不愿意承擔這些社會職能,出現的權力空白,在公共危機發生時,這些社會職能的喪失則嚴重威脅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第三部門去補充。
2.積攢社會資本。哈佛大學教授普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和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3] 這一定義作為合理解釋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被廣泛認同。第三部門作為建立在合作基礎之上的非盈利組織,不僅加速了社會資本的形成和轉化,形成公民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體系,而且有利于鞏固公共危機中和諧社會的成果,保持和睦相處、安定有序的和諧局面。
3.培養公民民主意識。民主政治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與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相一致,民主意識為它們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在公共危急中應該更加強調民主意識。第三部門通過為公民提供民主訓練,在增進公共利益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民主協商、相互寬容、平等溝通的良好習慣和價值觀念,為人民行使權利當家做主做好準備,對公共危機中發生的極端的個人主義行為實行有效的制約,克服了個人主義所引發的“社會原子化”問題,既推進社會治理模式由國家治理向社會自治的轉變,又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發展格局[2]。
(三)在應對公共危急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公共危急中如何繼續保持經濟的正常發展速度,是公共危機中的一個重點研究內容。在公共危機發生時,經濟衰退或停滯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公共產品供給的缺失。供給和需求是市場運行最基本的鏈條、公共危機中,由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引發的“市場失靈”、完全壟斷的“政府失靈”公共產品的供求機制造成公共產品的供給為供不應求、供非所求、供不合求。
1.人力資源的優勢。任何組織的運營都是以人作為執行的載體而得以維持。成員構成、行為驅動、成員素質都決定了組織未來的發展。由于共同利益或相同興趣的追求聚集在一起,并希望通過主體志愿性行為實現目標而組成的第三部門,在人員體制上具有政府部門和盈利組織無法可比的優勢。
2.資金資源優勢。第三部門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資助,民間的捐贈,以及自愿性質的會費收入和其他營業性收入。第三部門的運作資金的廣泛來源和資金運作目的的公益性和靈活性解決了提供主體由于資金的缺乏或是資本追逐的原因,無法籌集到足夠基本保障準公共產品的基本生產的問題。
3.關系優勢。第三部門不僅與政府的關系緊密,合作廣泛,還注意加強社會弱勢群體和弱勢企業的關注,形成良好社會關系網,基于自身資金運作優勢,對于那些政府無力解決的特殊準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第三部門通過提供資金、專業人士、發出倡議等方式,有針對性的結合必要資源,加強問題的解決,為社會經濟在危機中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四)在應對公共危急中對社會穩定的維持作用
“社會穩定機制是社會運行機制群中的若干機制之一,是社會這個超級有機體對社會生活中出現偏離社會結構的正常狀態時用以進行有效調節使之恢復正常運行的一種內在的運作機制。”[4] 第三部門組織的迅速發展,應該說給中國社會的穩定特別是公共危機發生時社會的穩定增添了有利的因素。
1.社會監督機制與第三部門。社會監督機制與第三部門結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社會成員的政治和社會參與能力,體現民眾對國家和社會的總量的、平等的占有,體現民眾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公共危機中民眾與權力相互脫節、相互遠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2.社會控制機制與第三部門。社會控制機制建設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是社會主體價值觀的建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危機發生時期,傳統價值觀面臨嚴重挑戰,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多元并存。通過第三部門建立理性的不同階層、群體的利益整合機制,可以將社會矛盾的解決納入理性有序的軌道,從而維持社會的穩定。
3.社會保障機制與第三部門。公共危機中的社會保障機制可以保證社會公平原則的貫徹,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穩定,使社會成員具有良好的安全感和穩定感。第三部門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專業化和服務靈活等優勢出現在企業和政府力所不能及的社會保障層面,介入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給和社會服務領域,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提高了服務社會的水平,緩解了公共危機帶來的社會動蕩。
三、結語
公共危機中,發揮第三部門作用是對新的經濟格局、社會結構下的社會治理和矛盾消解模式進行優化、重構,使社會個體的利益訴求和內心不滿,通過公共的渠道得以表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緩解、化解影響穩定的社會矛盾[5]。尤其是對于當下政府在某些公共管理領域進行“策略性后退”和“有條件的收縮”的轉型期的中國而言,第三部門作用的充分發揮,對于各種社會矛盾的消解、和諧社會的構建非常必要,也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戴桂斌.第三部門對社會矛盾沖突的調控作用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
[2]陳志.第三部門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分析[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6,(5).
[3]李惠斌,楊雪冬,譯.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丁水木.建立中國社會穩定的社會機制[J].社會,1996,(11).
[5]王傳寶.試論第三部門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J].社科縱橫,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