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高校產業存在迅速向社會化發展的同時,卻漸遠學校的自身建設及其發展;生存理念上對教育價值的忽視和功利主義的擴張;在處理內部邏輯與外部壓力對抗中失衡等問題。因此,從認識論根源上對高校產業理念及其發展價值觀進行正本清源,實現高校產業理念和行為的統一,值得我們認真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教學;回歸;高校產業;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40-02
一、 中國高校產業起源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中國高校最初的企業是一些經濟總量較小、從業人員較少的小印刷廠和招待所等。它們作為學校正常運轉的后勤保障,隨大學的誕生、發展應運而生。真正意義上的高校產業發展史可由1958年算起。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針對舊教育的遺留的弊端,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于1958年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并在全國掀起了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中心的大規模教育改革運動。這一時期,高校產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有相當的增長。全國高校普遍建立了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校辦工廠和農場。其特點,為學校的附屬單位,教學的一個環節,具有很強的教學性。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的經驗在全國得到了推廣。這是一個歷史性開端與突破,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學說,對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這一指導思想符合當時實際,為鞏固無產階級新政權和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奠定了基礎。教育具有階級性,總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里存在著剝削者與勞動者的尖銳對立;同時,由于一部分腦力勞動者服務于剝削階級的上層建筑,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中國高校產業是在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中創建與發展,適應了逐步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需要。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一方面要求教育為勞動者服務,學校大門向工農等體力勞動者開放,使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一方面要求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勞動教育,改變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觀念,實現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重點在于“改造現代社會”、“提高社會生產”、“造就全面發展的人”[1]三大任務,其思路在歷史和邏輯上是統一的。
2.“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教育原理,也是建國初期革除舊教育脫離生產、脫離實際弊端的唯一途徑。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倡導的最重要的學風。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許多高校的科研和生產項目,除推動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開創了高等教育實行教育、科研、生產三者結合的歷史,形成了一個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如:1958年,在黨的總路線和教育方針指引下,北京航空學院開展勤工儉學,提倡并實踐教學與科研、生產的三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制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輕型旅客機的研制;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等科研項目試驗成功;特別是無人駕駛飛機項目,同年9月25日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試飛成功,為中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該項目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直到新世紀初以北航為主的最新一代無人駕駛飛機研制完成。更為可貴的是,該校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地指導高年級學生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動教學與科研的發展,也提高了學生的教育質量,重要的是在學校內孕育了艱苦奮斗、敢想敢干、勇于創新的好風尚。新中國第一批高校產業的代表“武漢大學化工廠”,依托武漢大學的科研實力,通過股份制改造組建湖北武大有機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構建了“股份公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開發生產基地”的管理模式。該企業獲得多項國家成果獎,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力。
二、教學回歸高校產業的必要性
1. 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最為顯著的變化:精英向大眾化的轉變。這種轉變反映著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許多基本關系的急劇變化。(1)高等教育的社會角色已從“社會中的高等教育”轉化到“社會的高等教育”。它已難于游離在社會的現實需要之外而獨善其身,而須滿足、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求。這是因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知識日益產生在大學之外科技人員工作的企業,那里也在進行知識和技藝的生產,尋求在知識傳遞中的學術認可,所以現代社會的知識生產不再是高等教育獨此一家。(2)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關心的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劃、數量、產品的提供能力以及社會的貢獻率等。社會的旨趣已不僅僅是對學術的追問,人們日益把在勞動力市場中具有可操作的、可計算性質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知識類型置于優先考慮的地位。(3)高等教育應從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沉思轉到對問題的解決。把提高學生的參與、探究、創造能力作為高等學校最主要的任務。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新要求,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計劃和培養模式就要相應發生變化。
2.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知識經濟的最大變革是人的價值觀的變化。它的核心是以智能為前提的人力資本,人的素質和技能成為實現知識經濟的先決條件。教育作為生產力要素的作用日益凸顯,學習在知識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指出:“在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漲,高等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對高等教育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中和在為建設未來而賦予青年一代以新的技能、知識及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日益提高。”[2]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現代大學是在社會不斷發展變革中不斷創新,以適應社會對大學提出的新的挑戰和責任。19世紀科技發展和工業革命使技術不斷更新、產業結構變化加快,柏林大學首次提出大學不僅是教育機構,同時應該是研究中心。以及霍普斯金大學建立獨立的研究生院,實現了應用性知識教學與“高深學問”研究型教學相統一,培養實用性人才,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發展工商業的需要,使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獲得了生機。20世紀初,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首倡大學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觀念,使學校獲得空前的繁榮與發展。二戰后,資本主義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生產對科技的高度依賴和科技對生產的導向作用日益增強。“硅谷”的成功與產生的效應,波及全世界。現代高等學校在以教學為主的原則下,把傳授知識、發展知識和應用知識辯證地統一起來,是歷史地和邏輯地發展的必然結果。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的成立,標志“合作教育”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世界各國,尤其是科技發達的國家,雖然各自的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但都從本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出發,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中國也非常重視產學研結合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重新走向正常發展的軌道,這一時期鄧小平堅持并發展了毛澤東時代的教育方針,糾正了過去在執行這個發展過程中的失誤和偏差,強調勞動只是教育的部分,而不能替代整個教育過程。強調要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實施這個方針。1999年6月,江澤民首次指出:“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3] 揭示了在現代社會中,教育與人類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都有廣泛而深刻的聯系,凸現教育對促進各種實踐活動所具有的基礎功能和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新發展。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促進科技成果向實現生產力轉化。”[4] 將產學研相結合作為國家創新系統有機組成部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途徑。
3. 教學回歸高校產業:時代的追問與呼喚。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教育情景、教育資源與條件、教育過程與方式等構成的系統活動。所謂產學研結合是高校、企業是和科研院所按照一定的形式,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開展的合作。產學研結合在高校應包括教育合作和科技合作兩方面內容。合作教育是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適應生產服務的發展,共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和辦學模式。科技合作是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研究和開發的合作。這兩方面同樣重要,不可偏廢。但在以往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科技合作,很少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等。具體地說,高校產業目前存在在迅速向社會化發展的同時,卻漸遠學校的自身建設及其發展;生存理念上對教育價值的忽視和功利主義的擴張;在處理內部邏輯與外部壓力對抗中失衡等問題。因此,必須從認識論根源上對高校產業理念及其發展價值觀進行正本清源,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產學研相結合的基本價值取向。通過整合學校教育、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資源,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毋庸置疑,產生于高校的高校產業,既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所在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較之學校內其他教育系統更直接地面對技術、知識創新的實際,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產業更是立足于科技前沿,不僅在創新信息的掌握、創新環境的創設等方面都富有優勢,而且蘊藏著巨大的教育潛能。這種優勢一旦真正統一到高校內教育系統,那么對于創新人才培養,無疑產生“如虎添翼”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95.
[2]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前言[J].教育參考資料,1999,(3).
[3]江澤民.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N].人民日報,1999-06-16(01).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