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未來是政治、經濟、文化和個人充分發展的未來,而這一切的發展則離不開占人口一半的婦女的廣泛參與。婦女人權的實現必須保證婦女獲得自立、自強與自主的能力,以及賦予她們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權利。國際人權公約中的人權應當基于國際人權公約國際法的特性受到國內憲法的保障,憲法作為國內公法,具有最高權威性和最高法律效力。將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憲法對婦女人權的保障進行比較,既可以對中國保障婦女這一特殊群體的人權從立法上和實踐上不斷予以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人權;婦女人權;憲法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19-02
一、國際人權公約對婦女人權保障的規定
《世界人權宣言》專門確認有關婦女的人權內容有:(1)男女平等權。宣言雖然沒有明文規定“男女平等”,但其在序言和第2條中是以“宣布”方式確認不得有“性別”歧視。(2)婚姻及建立家庭自由權(16條)。(3)母親受保護的權利(25條)。實際上,《世界人權宣言》中,雖然確認了有關人權的基本內容,但它關注的重點大多是政治權利和自由,因而其中享有人權的主體在條文中多采用了“人人”、“每個人”、“任何人”等稱謂,而專門規定婦女、兒童的權利則很少[1]。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專門確認有關婦女的人權內容有:(1)平等權。公約第3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國承擔保證男子和婦女在本公約所載一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方面有平等的權利。”(2)男女同工同酬的經濟權。公約第7條中規定,“公平的工資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沒有任何歧視,特別是保證婦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條件,并享受同工同酬。”(3)婚姻、家庭、母親受特別保護權。該公約第10條規定了對婚姻、家庭和母親的保護:結婚必須經男女雙方自由同意;家庭、母親應得到盡可能廣泛的保護和協助;對在產前和產后的合理期間的母親應給予特別的保護,對有工作的母親應給予帶薪休假或者有適當社會保障福利金的休假。
此外,聯合國1979年12月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公約》,旨在專門保障婦女在各方面不受歧視、全面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該公約規定,各締約國“應采取一切適當措施消除任何個人、組織或者企業對婦女的歧視”,“在所有領域。特別是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領域采取一切適當措施”,“力謀婦女的充分發展和進步,以保證她們在與男子平等的基礎上,行使和享有人權和基本自由。”不僅如此,該公約還對婦女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教育、就業、婚姻、休假、保健等作出較為詳盡的規定。
二、中國憲法對婦女人權保障的實現及與國際人權公約的差距
(一)中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的維護婦女人權的法律體系
憲法第48條、第49條全面確立了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方面與男子平等的憲法原則,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兒童、老人的權益受國家的保護,并針對中國婦女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存在問題的狀況以及在婚姻自由方面,老人、婦女、兒童人身權利方面易遭受侵害的狀況,憲法特別規定:“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女干部”,“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中國把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家庭各方面享有的權利,寫進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法律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憲法史上也是不多見的。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一次寫入中國憲法,國家保障婦女人權的責任得到進一步加強,中國憲法對婦女人權的規定,使婦女成為平等的法律主體,為婦女人權在中國的廣泛實現提供了最根本的憲法依據和保障。
為使上述憲法原則得以具體化,使其在現實生活中便于操作、實施,中國立法機關還相應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第一,《婚姻法》。2001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其進行了重大修改。新《婚姻法》不僅重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婚姻家庭制度,還根據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在婚姻家庭方面出現的新情況,發展和完善了該法的內容,尤其強調了在保護婦女合法權益方面的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第二,《婦女權益保障法》,它成為占中國人口一半的廣大女性從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益、勞動權益、財產權益、人身權利、婚姻家庭權益及法律責任等方面維護自己憲法權利的法律武器。這部法律的制定,即是以規定保障性的、協調性的、制裁性的、補充性的條款[2],填補了中國對婦女問題憲法規定上的空白和不足,也是中國承擔國際公約責任,履行保護婦女人權義務的直接體現。第三,其他法律、法規。中國《刑法》規定,對侵犯婦女權益的犯罪行為予以嚴懲。如刑法專門規定了強奸罪、侮辱婦女罪、拐賣婦女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強迫他人賣淫罪等等。《民法通則》、《繼承法》等民事法律明確規定,婦女的個人財產權、繼承權、人身權、人格權等受法律保護。中國《勞動法》明確規定了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取得報酬權、休息休假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權、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權、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權等等。
(二)中國憲法對婦女人權的保障與國際人權公約的差距
1.相對于兩公約而言,中國憲法對婦女人權的規定顯得更原則、更概括。憲法第48條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第49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到國家的保護,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如前所述,兩公約對于婦女人權的規定較為周全、具體。如《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0條專門規定對在產前和產后的合理期間的母親應給予特別的保護,對有工作的母親應給予帶薪休假或者有適當社會保障福利金的休假。
2.公約規定的某些權利和自由中國憲法尚未規定。例如,《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8條第1款(丁)項規定的罷工權利,中國1975年、1978年憲法曾做出規定,但現行憲法卻沒有相關的規定,而且現實中也不承認罷工權。
3.公約的規定與憲法的規定有沖突。憲法中一些關于婦女人權的規定與公約存在沖突。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第1款規定,“人人皆有天賦之生存權,此種權利應受到法律保障。任何人之生命不得無理剝奪。”在這個規定中,“人”的外延應做廣義理解,包括已出生的人和胎兒,也就是說胎兒非因其母體生理病癥,不得被剝奪生存權,尤其要禁止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決定其生死[3]。而中國憲法第49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出于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考慮而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但是在這一法律制度的實施中包括了對違反計劃生育的婦女進行強制性墮胎。這種做法顯然與公約的規定相沖突。
4.對權利保護程度的差異。比較兩公約和中國憲法,不難發現兩者在對一些婦女人權的保護上存在程度的差別。憲法對一些婦女人權的保護沒有公約周到。如《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明確規定了升職權,而中國憲法只規定國家創造勞動就業條件、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報酬、男女同工同酬等,而沒有細化到對升職權的保障,事實上,在現代社會,由于職業競爭激烈,國家對就業權的保障 一種淺層次的保障,從人的成長和素質的完善角度來看,升職權的保障不可忽視。
三、中國婦女人權面臨的主要障礙和挑戰
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婦女人權狀況還存在諸多問題,這說明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帶來婦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婚姻家庭地位的提高,政府還應加強立法、健全法制,提高婦女人權立法的質量。司法是國家保障婦女人權的有力措施,司法要有效地維護婦女權利,有賴于完善的、操作性強的立法。例如,中國2001年對婚姻法修正后,增加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但是,由于列舉法定情形過窄,缺少“其他導致離婚的重大情形”條款,致使因一方具有其他過錯情形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難以獲得賠償[4]。又如,《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正案規定,禁止對婦女性騷擾,但又沒有對這一概念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增加了在審判實務中對這一行為認定的難度;同時,也會發生不同法律的銜接問題,即民事侵權、行政處罰和刑法猥褻罪的界限劃分問題。其次,中國婦女在工作權方面面臨挑戰,比如,工作中的性別歧視問題、婦女的勞動保護權、休息權、合理報酬權受到侵犯問題、男女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問題等。第三,婦女的受教育權面臨不少障礙。婦女受教育權在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村男女教育水平差距還較大。200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女性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0.8個百分點;58.8%的女性只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個百分點;女性文盲率為13.6%,比男性高9.6%。215在因貧困輟學的兒童中,女童占了大多數[5]。再次,婦女的參政權發展較慢。女性人大代表的比例還不高、女性的參政意識較男性薄弱。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明確要求各國女性參政比例要達到30%,我們離這一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婦女人身權和人格尊嚴權受到家庭暴力、性騷擾等不同程度的侵犯。家庭暴力和性騷擾是對婦女的歧視和對婦女人權的侵犯。在社會的轉型期,這些侵權行為呈現出增長和嚴重化的趨向。
參考文獻:
[1]田瑤.從國際人權公約到中國憲法保障婦女、兒童權利的實現[G]//憲法研究: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50.
[2]婦女權益保護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62.
[3]林彥,俞子清.中國憲法對兩個人權公約的應對[G]//憲法研究(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64.
[4]薛寧蘭.中國婦女人權與法律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學報,2005,(2).
[5]張曉玲.婦女人權與和諧世界[EB/OL].中國人權網.
[責任編輯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