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和諧理念是指導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給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確理解生態和諧的實質、把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探究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途徑,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和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03-02
在提倡改善生態環境,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指導經濟發展的理念也正在轉變成為一種嶄新的理念,即生態和諧理念。生態和諧指的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一種狀態,生態和諧理念要求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實現生態和諧,人類社會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既然生態和諧理念給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們就應以生態和諧理念為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完成。
一、“生態和諧”的基本內涵
“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1] 現代工業社會通過科學技術控制、改造和駕馭自然,從形式上擺脫了人類對自然力的依賴,人類開始征服和占有自然。但正如恩格斯所告誡過我們的:“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導致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增多、資源枯竭、人口劇增、貧富差距拉大等,直接威脅著人類自身的延續和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在物質文明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難題。正是在對工業社會日益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危機的總結反思中,我們提出了生態和諧的理念,它不僅是“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具體化,而且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所謂“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種狀態,即矛盾統一體中的對立面表現出協調一致性的狀態。由此,“生態和諧”就是指構成生態的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狀態,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狀態。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和諧思想,如中國儒家主張的“天人合一”,《周易》中提到的“厚德載物”等。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態和諧”也是由此而來,對于它的內涵我們要辯證地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由于人類社會是自然界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3],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自然界是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之源,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類要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對待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好各種環境資源,要主動調整自己對自然的物質占有關系,使自己的活動符合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另一方面,生態和諧的最終價值取向是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步,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是為保護和適應自然而犧牲人類的文明成果、阻止社會進步或使社會倒退到幾千年以前的狀態,而是要在保護人及其社會合理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之間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和諧,任何以保護自然或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為借口而主張放棄人類社會發展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
二、生態和諧理念所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
生態和諧理念要求在保護人及其社會合理發展要求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人類要尊重自然規律,轉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態和諧理念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生態和諧要求轉變后的經濟發展方式是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現實中,我們面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自然供給與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以節約為前提。經濟增長方式的節約體現在將以往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生產方式的節約體現在從工業源頭上和過程中控制資源能源的使用量;生活方式的節約體現在控制人的無限欲望、提倡適度消費、反對奢侈浪費。
生態和諧要求轉變后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可持續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從動態方面看,資源具有一定的可再生性,人類只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促進資源的再生與重復利用,就能實現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和再利用,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指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構成危害,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能吃子孫飯。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一方面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另一方面使現有資源被充分利用起來。
生態和諧要求轉變后的經濟發展方式是效益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味追求GDP快速增長的發展方式,考慮的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速度;效益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則不僅僅考慮經濟發展的速度,還要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相結合,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這就要求提高經濟活動的科技含量,以現代化科技為支撐,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實現資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相結合。
三、堅持生態和諧理念,推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既然生態和諧理念為我們提供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那么我們就應該堅持生態和諧理念,努力推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首先,改造工農業生產方式,形成新型生態化工農業。改造工農業生產方式的關鍵不是對生產什么進行改造,而是對如何生產進行改造,重點是調整生產的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就是在工業領域,借鑒利用生態學的物質循環原理,建立具有循環性的工業生產系統,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式的閉環反饋循環。發展生態工業首先要求從工業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要求大力提倡節能減排,從工業過程上控制能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最后要求反復、多次利用資源,在工業生產的最后階段變廢為寶、減少最終處理量。生態農業是以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為發展方向,利用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物質相互轉化的規律,因地制宜地建立良好的種養加生產結構,生產出高產、優質、高效、無污染的農產品的新型農業。生態農業要求按照生態經濟系統本身運動的規律性使用各種經濟、技術措施,在保持和改善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的同時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其次,調整經濟發展重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工業化社會,經濟發展是以工業發展為核心的,這就造成了第三產業比重偏低,而且隨著工業范圍的擴大,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日益嚴重。2008年中國GDP構成顯示,第一產業占11.31%,第二產業占48.62%,第三產業占40.07%,而且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高于第一、第二產業[4]。這說明,中國已經認識到工業社會面臨的這一問題,對經濟結構做出了適當調整,并已收到一定效果。我們應該繼續努力調整經濟發展重心,大力發展消耗資源較少、污染較輕的第三產業,尤其是著力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生態產業,如環保產業、生態旅游業等。
第三,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思想觀念和綠色消費共識。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們對節約資源參與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資源使用的結果。因此,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認可、自覺遵守的生態環境倫理規范顯得尤為重要。生活和生存環境的質量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只要適當的加以宣傳和引導,人們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生態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要立足國情,正確引導消費結構的轉變,大力提倡適度消費觀念,鼓勵勤儉節約的行為,提倡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活、娛樂方式,使人們樹立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觀念,形成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四,以現代科技為支撐,提高經濟活動的科技含量。現代科技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技術保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生態經濟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將極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科技研究的方向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企業內部清潔生產的推行、廢物的回收再利用,研究內容是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平臺共性技術。這些科技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潛在功能,能給人們提供一種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機制、規律和方法,建立起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最后,完善環境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制度保障。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經濟發展有法可依,避免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目前,中國已有相應的環境資源法律法規,也有鼓勵清潔生產和資源利用的法律出臺,但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因此,必須加快法制建設,特別是加快制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有利于資源節約保護、廢物回收利用、土壤污染防治、建筑節能,鼓勵綠色消費、政府綠色采購以及公眾參與環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生態和諧理念給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指明的方向,我們必須以這一理念為指導,通過加大科技創新和建立制度保障來推動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這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宏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國家統計局,2009-02-26.[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