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封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今不但在全國,在河南省境內也屬于經濟欠發達城市。其自何時緣何沒落這是研究古代城市衰落史的重要史實之一,研究其沒落的主要原因為現代城市的發展也可以提供一些借鑒意義,且可針對此類城市提供一些未來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開封;衰落;復興
中圖分類號:K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26-02
一、開封衰落之事實
《衰落論》一書的作者對“衰落”一詞如此定義:它的含義是衰弱沒落。即形容老邁垂死的狀態,又表示由興盛、強大轉到破敗、弱小的過程[1]。同時,所謂的繁榮衰退都是相對而言的概念。開封以前的繁榮是相對于世界上的其他各國而言,開封現今的衰敗則可以有幾個相對對象:相較古時開封,退;較于國內其他大都市,敗。
1.歷史角度。從歷史縱向上說,開封曾經是戰國時期魏國,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國都,號稱“七朝都會”,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合稱為中國的七大國都。還有西漢文帝曾封他的第二子劉武為梁孝王,開封為梁國都城;元末農民戰爭中,紅巾軍攻下汴梁,劉福通自安豐迎韓林兒至此,開封又成為農民軍的都城;明朝初年,開封曾被定為北京[2]。
開封衰落始于金[3],此后稍有起落,但都已經不能回復到北宋的鼎盛之時。而今,開封僅是一個連省會都不是的中部欠發達城市。目前城區面積僅為北宋時的1/4,城區狹小破敗,工業落后單薄,北宋時期繁榮景象早已是過眼云煙。
2.橫向角度。現今的開封屬于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比重高;工業發展落后;第三產業發展慢且效益差;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比較落后;財政收入少,難以發揮政府職能作用;人才流失嚴重。總體來說,其經濟發展緩慢,在中原城市群中,還屬于下游城市[4]。
選取1978 —2005 年河南和開封人均GDP 進行對比:1978 —1991 年間開封人均GDP 高于河南人均GDP,從1992 年起開封人均GDP(1 303 元)低于河南的值(1 452.3 元),且差距逐年擴大。分析1978—2005 年間開封GDP 對河南GDP 的貢獻率:近二十 多年來,開封GDP 對河南GDP 的貢獻率由1980 年的6.02%下降到2005 年的3.85%,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2年中原城市群中僅鄭州和濟源進入工業化社會;洛陽、平頂山、焦作、新鄉、漯河進入到半工業化社會,而開封還處于農業社會[5]。
二、衰落的原因
國內古都研究學者對于開封衰落之因,有兩大類說法:水利論和政治中心論。水利論強調:水利決定著國都的變遷及經濟的興替;政治中心論認為,政治中心的與否左右了開封的交通地位和經濟興衰。本文一定程度上同意兩類說法,但并不贊成將其絕對化,即認為在開封發展史上,水利和政治中心都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且不僅僅限于此,還有思想觀念等因素在起著作用。
1.行政中心轉移。縱觀開封發展史,可以大致得出:開封有一個大繁榮期及三個小繁榮期,分別為北宋時期及北魏、明初和建國初期。在這些時期,開封都是作為首都或省會存在著,即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中心。也就是說,當開封成為首都或首府之時,就是經濟較繁榮之時。政治支持,經濟優惠→充足供給→刺激消費、更大需求→經濟繁榮;就這樣形成良性循環,最后促成了繁榮的結果。
建國后,1954 年河南省省會西遷鄭州,很多重要的企事業單位隨省直行政機關一同西遷,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相應遷移至鄭州,開封經濟活動的區位優勢又逐漸喪失。省會遷鄭短短三年,鄭州就后來居上。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鄭、汴、洛”的格局一直沒有打破,開封作了二十多年的“豫老二”[6]。
1984年,鄭州依靠省會體制優勢,挖走開封下轄經濟勢頭發展良好的五縣:新密、登封、新鄭、中牟、鞏義,開封更加落后。
2.地理交通。宋時在開封建都,更多的原因是開封城內的汴河,這條引自黃河水而穿城而過的黃金水道,給開封帶來了數不盡的物資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當時的黃河是開封的造福河。
黃河在歷史上數次改道,由入渤海→入黃海→奪淮入海→再入渤海。宋時鼎盛時期,黃河南距開封尚有二百余里,20世紀后,改道南瀉,金時距四十里,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大水決口凡五六十次,大水侵入城里七次。[7] 另據《開封府志》和《祥符縣志》記載,從金明昌五年至清末光緒十三年近700年時間里,黃河在開封及其緊鄰地區決口泛濫即達到110多次,多時每年一次,少時也是十年必泛[2]。
鐵路在近代城市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開封缺乏。其西,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交于鄭州市;其東,京九鐵路與隴海鐵路交于商丘市。開封夾于其中,且水運已發揮不了什么作用,開封的交通優勢受到了極大制約。
3.思想觀念。首先從政府角度來講[4],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未能有效的體制改革,行政則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非公有制經濟就總量不大,發展不足;再者,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等不夠明確,特別是在計劃安排上,重年度計劃、輕長遠規劃;重生產、輕流通;重建設、輕生活,而且一些宏觀決策缺乏對市場的了解,提出了一些不合實際的口號。如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玻璃城”,20世紀60年代的“化工城、電子城”,20世紀70年代的“輕紡城”,20世紀80年代的“旅游城”等多變的發展方向,使開封經濟畸形發展,長期處于發展緩慢的狀態之中。其次從社會角度來說,長期以來開封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錯綜復雜的、特殊的人際關系網絡,它阻礙了新因素的介入,不利于人際關系網絡的有序、合理發展。2001 年漯河雙匯無奈從開封撤資就是對這一人際關系網絡的詮釋。再者開封人的思想觀念。開封文化底蘊豐厚,但“因循守舊、安逸享樂、不思進取、宗派主義”的觀念卻占有相當的市場。思想觀念陳舊是開封下崗職工貧困的一個重要個人因素,“等、靠、要”思想約束了其自謀職業的積極性,缺乏創業意識是城鎮貧困居民的致命弱點,相當比例的人四處求人找工作而不愿自己創業,這樣往往耗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創業的機會和時間[5]。
三、未來之路
開封雖說處于衰落階段,但還是存在著大量別的城市無法比及的優勢,再者據周期論,衰落是一個周期的末尾,而一個周期的結束是否恰恰意味著另一個新周期的開始?對于開封的未來,只要是找準方向,改變思維,定能走出新的一片天空。
1.特色農副業。開封是國家小麥、花生、棉花重要產區,所屬五縣小麥、棉花、花生躍入全國百強縣,四個縣被確定為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縣。西瓜、花生產量居河南之首,大蒜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開封還是國家奶山羊基地、細毛羊生產基地、淡水魚生產基地,畜牧業總值、人均產值走在全省先進行列。尉氏縣賈魯河灘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魚鴨混養基地[8]。
2.打造“宋城”品牌。開封是能真實代表宋文化的城市,且其在都城發展史上具有自己顯著的特征,可歸納為:城套城、城摞城、中軸千年不動等特點[3],這些特點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明清等建城規則。開封還有宋之特色景點:龍亭、相國寺、包公祠、開封府、鐵塔公園、延慶觀、天波楊府及現今重點打造的仿園:清明上河園。在這些既有景點的基礎上,可整合打造出一派宋之獨特風韻。
3.開封特色。北宋時,坊市制度被打破,突破了市場設置空間和經營時間上的限制,從而促成了恒久繁榮的夜市。其中有本地特色:羊雙腸鮮湯、炒涼粉、黃燜魚、冰糖紅梨、杏仁茶;還有招牌菜:北京餡餅、蘭州拉面、陜西涼皮、廣州云吞、四川甜酒等等。可謂是物美價廉,品種繁多。再說開封名菜:第一樓灌湯包子、稻香居鍋貼、又一新鯉魚焙面、馬豫興桶子雞等,獨具特色。
開封傳統節目——斗雞,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開封朱仙鎮木板年畫:手工,選料講究;做工,復雜多樣;構圖,簡潔飽滿;線條,鋼筋粗獷;造型,古樸夸張;開封三寶:清明上河圖、活畫、汴繡。這些開封獨有的特色產品,本身具有很大的社會和文化價值,對于外地游客能夠構成一定的吸引力。
4.思考。關于開封的未來發展之路,有學者提出四大目標: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旅游勝地;國內重要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中原城市群中的經濟大市;特色突出、品位高雅、產業發達的文化強市[3]。本文懷疑,這么多的目標,依開封目前的條件,能夠實現哪個?集中精力提升某方面實力,結合開封歷史及優勢,城市定位為歷史文化旅游的中小城市,重點發展是不是更加合理?中小城市有其自身魅力,只要小而精、特,就可打造特色。
開封存在著很多先天優勢,若得以合理利用和開發,則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考量在衰落史中地理交通、制度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走出衰落,也應從這三方面入手。但現實是,地理交通等條件短時間是無法改變的,人的思想觀念也是很難一下更正,需要時間的慢慢磨合,只有制度可以在政府引導下進行休克性大改變。
參考文獻:
[1]何一民.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第1版[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7:1.
[2]陳橋驛.中國七大古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1.
[3]朱士光.中國八大古都: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0.
[4]梁留科.開封市可持續發展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劉靜玉,等.開封經濟衰退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203-204.
[6]楊敏.中國八大古都只有開封一家省會不保[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8-07-29/095616020274.shtml.
[7]中國古都學會編.中國古都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李馳.黃河汴京徐府街會館: 第1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33[責任編輯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