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不該發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無數嬰幼兒的健康乃至生命受到了無情的傷害。作為一起嚴重的法律事件必須依法嚴懲相關責任人,同時該事件還涉及到深層次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利益觀。它所暴露出來的企業誠信的嚴重缺失、政府監管的不到位以及法制的不健全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從法理學上作進一步的思考。
關鍵詞: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誠信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12-03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讓無數善良的人們明白了自己喝的是毒奶。①也給近30萬初涉人世的稚嫩的生命帶來了無情的摧殘,正如有人所形象描述的“結石了一代中國人”。該事件對三鹿乳業的打擊是致命,導致這一乳業巨人的破產和幾名高管的囹圄生涯,也讓所謂中國名牌的蒙牛、伊利、光明奶在人們心目中形象大損,使得整個乳品行業面臨著信任危機。通過冷靜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毒奶粉事件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深刻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經濟的背后是法律,法律的背后是道德,事件過去雖一年了,但它始終是人們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原因值得我們從法理學上深入思考。
一、企業誠信的嚴重缺失
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現代化企業都懂得誠信為本這個道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的大品牌逐漸成為不少消費者不假思索的首選,對企業巨頭的實力、產品及信譽還有什么值得懷疑的。但毒奶粉事件證實了三鹿、蒙牛、伊利等乳品巨頭企業以卑劣的手段欺騙了善良的人們。大量結石嬰幼兒的出現,并非由于家長的天真,而是企業違背了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喪盡天良。
毒奶粉事件所暴露出的企業誠信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漠視。大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充足的信息資源,它不可能不知道三聚氰胺是一種不能食用的毒性化工原料。使用這種手段說白了就是作假,但畢竟是食品不能摻入有毒東西。就連《2008年度遼寧省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計劃》都規定了動物飼料中三聚氰胺的含量不得超過2mg/kg,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竟高達6 196.61mg / kg。這是人吃的嗎?騙了消費者的錢財更傷害了消費者的生命健康,這不僅是缺乏誠信,是缺德,甚至是嚴重的違法犯罪。這是誠信的最大程度的喪失。第二,經司法審判確認三聚氰胺系少數不法奶農、奶站添加,而非企業所為,筆者對此不敢茍同。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多添加水,以液態奶為例,如果僅是奶農奶站添加,那有人添加有人不添加,有人添多有人添少,如何能保證企業生產出來的成品液態奶各批次營養成分的統一,事實上,同一企業生產的各批次液態奶營養成分幾乎是完全同一的。再者,如說是奶農奶站添加的,他們不可能知道他們提供的原料奶要銷往何處,那如何解釋伊利供給奧運會、殘奧會的乳品都不含有三聚氰胺這一事實。退一步講,即便是說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系不法奶農奶站添加而非企業所為,也不能代表其他企業也是這樣。第三,以中國名牌、國家免檢這些招牌做護身符,掛羊頭賣狗肉。不可否認,當他們獲得這些認證、這些榮譽時,產品質量應該是過得硬的,否則那就是認證機構作弊。但是在這些光環的籠罩下,在利益的驅使下,利用免檢的特權,生產名不副實的產品。吃都不能吃的東西,還稱得上中國名牌、還能國家免檢嗎?
為了挽回消費者信心,2008年9月23日蒙牛、伊利、光明等109家奶制品生產企業和全國207家流通企業聯合發布“中國奶制品產銷企業質量誠信宣言”,承諾視質量為生命,以誠信為根本,營造一個干干凈凈的奶制品市場。筆者認為,對企業來說嚴格守法和執行行業規則,是義不容辭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誠信還需要承諾嗎,又有哪個企業會標榜自己不誠信。誠信不是掛在嘴上,而是體現在實實在在行動中。當前中國企業的誠信狀況如何,毒奶粉事件可見一斑。
二、政府監管的缺位
出現這么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在罵企業沒有良知的同時,人們繼而會問政府都干嗎去了。添加三聚氰胺都成了業界的潛規則,這種毒奶粉的種類之多、市場之廣以及在出事之前就陸見報道的疑似病例,如果說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都一概不知,那是在為自己開脫責任。如果真是這樣,那豈不都是酒囊飯桶。試問監管部門,你們監管何在,監管了什么,為什么問題不能早點發現?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在三鹿毒奶粉事件被報道之前,三鹿竟然還堂而皇之的擁有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等眾多耀眼光環。在鐵的事實面前在輿論的壓力下,政府相關部門不得不承認監管失職。毒奶粉事件導致一些相關責任人乃至高官的落馬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他們的去職也不能彌補無辜嬰幼兒受害者的生命和健康。在法治社會要保障類似的事情不再上演,關鍵要靠制度,而不僅取決于官員個人,這也是法治優于人治的一個基本的道理。政府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法定的權力不行使就是失職,也就是對人民的不負責。
導致政府監管缺位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政府管理體制上的不合理。必須承認,中國政府機構改革不盡人意,機構臃腫、職能交叉、人浮于事現象仍然嚴重。有利可圖的事情大家爭著管,吃力不討好的麻煩事盡可能推托。職能交叉必然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責任不明確,出了問題由誰來承擔責任就難以落實,從而出現責任的虛化。對于奶粉產品的質量,中國至少有四個行政管理部門在監管,他們在中央分別是: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衛生部、農業部。監管部門越多,越難以做到權責明確到位,容易產生這樣的麻痹心理:反正還有別人在管呢,從而容易出現監管缺位的真空地帶。四個部門當中只要有一兩個部門切實行使了監管職責,就不可能出現這么大的毒奶粉食品安全事故。其二,國家免檢制度的負面影響。設立國家免檢制度初衷是好的,其目的在國家質檢總局2001年11月21日頒布的《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第1條講得很明確:“鼓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的有效性,扶優扶強,避免重復檢查、規范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工作。”①為了規范免檢制度,2007年4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通過了《產品質量國家免檢工作規范》,規定免檢產品在免檢有效期內,在全國范圍內免除各地區、各部門各種形式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從而為免檢產品開了綠燈。因此,免檢奶制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需檢查,甚至是不能檢查,試問不檢查又怎么去發現問題,如何去監管呢。其三,政府監管部門麻痹大意,怠于行使權力。按照《產品質量國家免檢工作規范》,國家質檢總局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抽查監督,三鹿事件的出現和李長江的辭職說明了國家質檢總局對于免檢產品是疏于監管的。2008年8月2日,石家莊市政府領導接到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消費者食用三鹿部分嬰幼兒配方奶粉出現腎結石等病癥的請示》,但由于對問題嚴重性的認識不夠,只是在市內采取了一些措施,直到9月9日,才向河北省政府報告。這顯然也是監管的缺位和失職。之所以怠于行使權力,一方面是出于對企業的誠信及其產品質量的信任,從而放松了警惕,認為沒必要過多監管;另一方面是出于人的惰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行政效率低下和官僚主義作風。
三、對不同消費者的差別待遇
從法律角度來說,毒奶粉事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普通消費者誰也不知道奶粉中摻入了有毒物質,他們不能明明白白消費。雖然不可能要求企業將乳制品中所有的營養成分一個不漏的明示出來,但起碼一點你企業要對消費者負責。從事后檢查的實際結果來看,企業確實是對一部分消費者高度負責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伊利供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乳品批次經后來的檢查發現全部合格,都不含三聚氰胺。而伊利液態奶在專項檢查中很多批次都發現有三聚氰胺。讓人不太理解的是為什么供給咱老百姓喝的奶存在不少三聚氰胺問題,而供給奧運會、殘奧會的卻都沒有,如說純屬偶然那決不能讓人信服。不是偶然,那又說明了什么。這不是差別待遇又是什么,為什么對不同的人要搞不同的質量標準?
差別待遇實質是歧視,也就是沒有做到平等的對待消費者。市場交易的一項基本準則就是平等,當事人之間的平等,平等對待不同的交易對象。怎么能對不同的消費對象實行差別待遇?如果說老百姓的命不值錢,別忘了你們乳品企業也是老百姓啊!也幸好奧運乳品沒查出三聚氰胺,否則那伊利闖的禍就大了。但也別忘了顧客就是上帝,沒有國人的支持與厚愛,怎會有你伊利的今天。得罪了消費者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
當然這也不全是企業的事情,除了企業對奧運乳品持高度負責的審慎態度之外,也與政府的高標準嚴要求有關。李長江曾在新聞發布會上坦言:供應給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食品是完全安全的。供應奧運會的食品實行特殊的管理辦法,所有食品的供應,包括奶制品的供應實行點對點的嚴格對接,不經過任何中間環節。對所有供應奧運會的食品,奧運會舉辦之前的兩個月,均派出駐廠檢驗人員,對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有效地監督。這里有兩個問題令人費解:第一,對于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的伊利乳品如果政府對其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信得過,干嗎用得著像防賊一樣各個環節嚴格監督。第二,既然是實行了嚴格監督說明了對其產品并非百分之百放心,那流向市場上供大眾消費的奶制品就不要有效的監督嗎,如果說人力不足,那么多部門,那么多級別的監管機構在忙啥;如果說技術不夠,那監管機構的存在豈不是形同虛設。還是一種思想在指使不少政府官員:命有高低貴賤,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就應該區別對待,這叫以人為本嗎?溫總理多次強調以人為本,我們的官員們你們忘了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孟子都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四、法律懲治的“力不從心”
近些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以及一些假冒劣質食品充斥市場說明了我們的法律懲罰力度不夠。中國目前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主要有《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法》以及因毒奶粉事件而催生的《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規定了產品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民事賠償范圍,對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罰款數額規定為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50%以上3倍以下。在取代了《食品衛生法》的《食品安全法》中,對于“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處罰除沒收違法所得和生產工具外,并處罰款上限為貨值金額5倍以上10倍以下,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適當提高了行政處罰力度。《刑法》第143條、第144條分別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前者最高處無期徒刑,后者最高可判處死刑。
相對于違法犯罪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以及受害人的損失來說,法律的懲罰還是不夠的。對于大發不義之財的黑心企業來說,違法所得10倍罰款算不了什么,吊銷營業執照換個地方或變個花樣照樣可以重新開業。在幾年前阜陽奶粉事件中,劣質奶粉導致12名嬰兒的死亡,被處刑的案犯最長才八年。一條人命才換來兇犯八年牢獄,這對受害人來說是多么不公平。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最終追究的刑責中最重的也莫過于將制售和使用三聚氰胺的罪大惡極分子中判處兩人死刑一人死緩和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的無期徒刑及其他三位企業高管的五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并對企業和相關責任人處以一定數額的罰金。這和該事件所造成的6人死亡、近30萬嬰幼兒出現泌尿系統異常的極其嚴重的危害后果比較起來又算什么。法律本身的懲罰力度不夠,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執法不嚴決定了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成本很低,使得問題食品、有毒食品屢禁不止,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跌。
痛定思痛的同時,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不能用重點,對問題食品動輒就罰個傾家蕩產看誰還敢以身試法?不錯,加大法律的懲治力度迫在眉睫,但遺憾的是為什么已有的法律都難執行到位?筆者以為,深層次的制約因素是幾種利益博弈的存在。我們說法律所體現的是利益,法律是社會利益的調節器,是各種利益妥協的產物。自私的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利益沖突的,而法律只能是體現社會正義,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毒奶粉事件的出現以及相應的法律處理也同樣體現了幾種力量的博弈。政府授予企業產品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稱號是為了扶持名優產品,維護了企業利益。企業產品銷售額的不斷提高直接促進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所以地方政府也會盡可能為地方企業保駕護航,甚至是對一些假冒、劣質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視而不見,放松監管。國家通過立法來規范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在企業、消費者和政府之間尋找一個利益的平衡點。企業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就實現了三者之間的共贏。而食品企業一旦利欲熏心去不擇手段逐利時,往往就會置消費者的生命健康于不顧。毒奶粉事件從不法奶農、黑心奶站和企業的這種短期行為來看他們確實獲得了非法的超額利潤。但它的出現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健康和財產損失,也嚴重破壞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政府形象。當這種利益天平發生嚴重傾斜時,必然要通過法律來進行校正,維護另外兩方的利益。在對生產不合格甚至是有毒食品企業的制裁上,又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尋求一個合適的基準點。否則懲罰輕了,既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又不足以防止今后類似行為的出現。懲罰過重,也許會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致命的打擊,也間接損害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既要讓企業及其相關責任人承擔一定的經濟損失甚至刑事責任,又要懲前毖后盡可能給企業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這也是維護企業職工利益的一個根本方面,否則他們的生活壓力乃至下崗失業又會成為社會問題。當然也正是由于利益決定的制裁的適度性決定了作為強勢主體的企業往往會犯規去侵害消費者的利益。
五、結語:從“亡羊補牢”到“防患未然”
由于三聚氰胺易導致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的生化機理的存在以及企業的不斷擴大再生產,使得事件的爆發及其乳品行業這一丑陋的潛規則的揭露只是遲早的事情。感謝《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的報道,讓全社會認識到毒奶粉的存在及其危害,既贏得了救治患兒的寶貴時間和規范的救治條件,又避免了因不知情會必然導致的更大的傷亡。亡羊補牢,從某種意義上說,毒奶粉事件的出現又未嘗不是件好事情,它能提高全社會對食品安全的現狀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卻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毒奶粉事件讓我們見證了企業的職業道德現狀,暴露出了我們政府管理體制和法制的不健全,也促成了《食品安全法》對《食品衛生法》揚棄,讓“食品免檢”也壽終正寢了。法律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法治也需要不斷的完善。作為執法部門的政府更應該恪盡職守,勤政廉潔、加強對市場和企業的監管,防患于未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違法作惡必然會自食其果,希望我們的企業明白這一道理。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也就是對自己負責,讓誠信回歸吧!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cident of Melamine Milk in Jurisprudence
CHEN He-ping
(School of Law,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 The incident of Melamine milk which should not occurred did large harm to numerous babies’and infants’body.The people who is responsible to the serious legal event should be punished by law and the incident is relation to moral and ethical values,and interests deeply in addition .the subject such as the serious lack of business integrity,the lack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the legal imperfect exposed in the incident is worthy of further consideration in jurisprudence.
Key words: melamine; milk incident; integrity[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