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更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主要分析中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比較優勢并對此提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策略選擇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比較優勢;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72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26-02
目前,中國約有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占出口的60%。然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面臨許多難題:規模較小、產品結構單一、品牌形象較弱、資金缺乏等導致其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更為不易。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成功率和利潤率均低于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但這些劣勢一般是動態的、暫時的,中小企業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又要充分利用與大企業相比較的優勢,尤其是隨著專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及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小企業的各種優勢得到了更充分地發揮,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隨之進一步增強,成為最富活力的經濟群體。
一、中小企業展跨國經營的比較優勢
(一)產權優勢
國有資產流失是中國當今經濟領域內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國有企業的海外經營狀況也很不理想。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分析,境外國有企業盈利、持平和虧損的各占1/3。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國有資產委托—代理機制問題沒有解決好,造成國有資產的海外流失。相比較而言,中小企業的產權要明晰得多,經營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保證了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有利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順利進行。
(二)技術優勢
與中小企業相比,大型企業的技術優勢當然更明顯,但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一些特點也具有對外投資的技術優勢:
1.小規模技術優勢。在中國,中小企業在家電、紡織、輕工、電訊設備制造等產業的小批量制造技術和多功能的機器設備就較為適合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需要。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相比,中國中小企業具有適應當地條件的技術和成熟的工藝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完全有能力在國際市場獨辟蹊徑,避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逐步形成和發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國經營。
2.技術創新優勢。相比大型企業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部門進行技術創新的模式而言,中小企業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中小企業能根據項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于開發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較快地獲得經濟效益。中小企業對市場具有很強的技術判斷能力,能夠判斷出現有知識技術中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應用,投放到市場。目前,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中小企業多數屬于私有制成分,正由于私有制在激勵機制上具有的優勢,使許多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身靈活性的特點,敢于大膽嘗試新技術,并在某些領域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知識與技術密集性企業,據統計,21世紀的一些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如個人電腦、光掃描器等都是由中小企業發明的。目前,中國66%的發明專利、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因此,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業,必然會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創新的大力發展。
3.管理優勢。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實施科學的決策管理是對外投資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一,經營靈活。中小企業能夠靈活地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做出進入或退出的選擇。大企業往往傾向于規模經濟,進入新的市場后都要大量投資,以期達到最佳規模,獲得更多的收益,但這也束縛了大企業的手腳,當市場發生變化收益下降甚至出現虧損時,大企業則很難退出市場,否則將面臨前期投入的巨大損失。而中小企業規模小,進退市場的成本與大企業相比要小得多,當發現有的市場有利可圖時,就快速進入;當所處的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存困難時,就迅速退出該市場;另外,中小企業資金投入少,企業規模小,管理人員少,市場進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觸客戶,更快地反應市場,具有大型跨國公司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二,決策高效。大企業決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層層傳遞,這樣容易導致信息失真。中小企業內部的環節相對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競爭的先機。
4.產品優勢。大型企業大規模生產產品的產能決定了它們有自己特定的產品市場,中小企業的小規模生產能力也決定了其自身獨特的市場占有優勢。中小企業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一般而言,大型企業適宜于大批量產品的生產,而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源有限,實力較弱,它往往無法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而它具有機動靈活、市場適應性較強等特點,適宜于生產批量小、專業性和獨特性的產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大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國際市場的消費結構正朝著多樣化、高級化、個性化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因此,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更能適應國際市場上日益凸顯的市場多樣化需求趨勢。
5.產業集聚優勢。產業集聚即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協作而形成的穩定的、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集合體。產業集聚可以彌補單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中可能存在信息成本高、技術創新難、不易創立品牌等不足。企業集群的中小企業由于地理接近,產業專業化,在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產業關聯及其支撐企業、相應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集群提高中小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由于地理鄰近與相互信任,有關產品、技術、競爭等市場信息可以在集群內企業間迅速集中和傳播,且成本很低。市場信息的迅速反饋與傳遞是小企業發揮其靈活機制的優勢前提,市場信息可以使企業洞察市場環境的變化,捕捉有利的市場機會,以便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避免或降低因市場變動造成的損失。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這一快捷反應能力,具有競爭的獨特優勢。
6.具有獨特的市場占有優勢。由于中小企業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一般來講,大型企業適合于大批量產品的生產,但產品的品種比較單一,缺少特色;而中小企業適合于生產小批量、品種多樣的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國際市場的消費結構及層次正向多樣化、高級化、專業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更多的產品轉向小批量的生產,因此,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更能適應國際市場的多樣化產品需求趨勢。
二、中小企業展跨國經營的發展策略
1.充分利用相對的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選擇適宜的區域范圍從事跨國經營活動。鑒于中小企業的小批量制造技術和多功能的機器設備較適合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需要以及勞動密集型技術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因而,中小企業可選擇大企業所注意不到的空隙市場,選擇在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相似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著力挖掘市場優勢。近年來,拉美地區實施開放政策,經濟保持適度的增長率,各國對該地區的跨國投資額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中國中小企業可借該地區引進資金并實施各種優惠政策的有利時機進行跨國經營,并側重輕紡、制鞋業、木材加工、機械等行業滿足當地需要,也可帶動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同時,東歐、中亞等作為中國的近鄰與傳統友好國家,我們也可以采取靈活的政策,更好地發揮其擁有的小規模技術優勢,積極滲透東歐等國的市場,增強其自身的競爭實力,進一步開拓新的市場。除此之外,在選擇發達國家作為投資市場時,中小企業應選擇華人聚集的國家或地區投資。
2.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增強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一方面,中小企業可采用聯合創新方式,即組成中小企業族群聯合起來進行技術開發,將資金、知識、信息、技術和最佳實踐在集群區域內有效地組合起來,使有限的資金匯集成較為寬裕的資金鏈;采取多種途徑,積極引導企業和中介組織開展專業化協作,主要包括以名牌產品為核心向外延伸,不斷開發相關產品、深加工產品、共性技術產品和新產品,形成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區域品牌優勢;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向外擴展,對相關企業進行重組、改造,逐步將一些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的企業。另一方面,政府可興辦科技園、工業園,制定各項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向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支撐的技術密集型、以通信網絡信息產品為主的信息技術型、以環保和綠色產品為主的綠色環保型及資源深加工型方向發展,走“精、特、優、新”的發展道路。
3.加入以大企業為核心的跨國經營集團。不少具有規模效益的產業,如汽車、自行車、船舶和部分家用電器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這些產品的不少零部件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征,大企業完全可以用承包、許可證、分包等契約形式將之提供給中小企業生產,也可以用技術、人才、銷售渠道等將中小企業納入自己的生產系統中,形成生產經營網絡。為加強其緊密的合作,可采取股權投資與中小企業形成緊密的企業集團,帶動其走跨國經營的道路。豐田公司有3萬多個中小企業為之配套,形成經營的聯動效應,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4.政府應制定一定的信貸優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籌融資體系,解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的融資困難。許多國家政府通過國有銀行向本國境外投資者提供優惠貸款,如法國國民銀行與外貿銀行,對本國境外投資者提供長期對外工業發展貸款及長期商業信貸擔保。中國政府首先應對有市場前景的產業或地區投資項目,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措施,以優惠的利率為中小企業項目提供長期信貸,并建立健全的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體系, 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可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機構,更好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資金支持其跨國經營的正常發展;其次,建立境外投資保險制度,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最后,要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培植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股票與債券發行應適當向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傾斜,鼓勵與支持有經營實力的中小企業向境外發行股票或債券。
5.積極建立跨國經營的集群組織結構。集群的產業網絡,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通過精細的專業分工和相互緊密的協作,對外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團隊,從而提高中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抗風險能力。浙江省中小企業的集群化推動了該省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即是很好的范例。中國中小企業應抓住機遇,集中資源,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更要積極加入跨國公司的這種企業群,集中于企業價值鏈的幾個環節,以提高資源的集中使用效率,形成企業內部的規模優勢。
參考文獻:
[1]徐軼.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22).
[2]何駿.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力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4).
[3]蘇麗萍.對外直接投資:第1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