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梅州市實施科教興市、強市戰略、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梅州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發展基礎、發展層次、發展后勁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我們應結合梅州市山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際,在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專業布局、師資力量等方面加大力度,促進梅州市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梅州;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249-02
中等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承擔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的任務,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推進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就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梅州市是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山區的人口大市。近幾年來,梅州市中等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遠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目前每年仍有30%的初中畢業生不能升上高一級學校,有近10萬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培訓,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比例失調,技工人才緊缺,中等職業教育不能適應現代化產業轉移要求。研究梅州市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找準定位、存在問題和對策,對實現梅州市“雙轉移”目標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是梅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
1.梅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中等職業教育。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需要主要是對它所培養的人才需要。大批量的技術工人只能靠職業教育來培養,中等職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面廣量大的中、初級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它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從梅州市的實際情況來看,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持證技術工人的比例很低,而且多數為初級工,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據調查,梅州市目前擁有技能人才(初級工以上)198 338人,只占總勞動力的7.9%,梅州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城鄉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63%,達不到用工單位的需求[1] 。同時梅州市的工業面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也與從業技術素質較低,高技術人才匱乏有很大的關系。可見,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大批的技能型工人,是實現“工業梅州”,發展梅州經濟的迫切要求。
2.梅州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中等職業教育。梅州市是廣東省經濟欠發達的山區,農村人口比重很高,因此,解決梅州農村經濟問題的關鍵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要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使絕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就業前具備必備的職業技能。目前,梅州市每年大約有3萬多的初中畢業生不能升上高一級學校而流入社會,另外,還有近10萬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2]。因此,梅州市應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中等職業教育,突出加強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才能把梅州的人才就業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二、梅州市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梅州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辦學能力、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現有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3所,省級實訓中心5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5個、省級主干專業10個,2007年全市45所中等職業學校完成招生20 328人,轉移農村新增勞動力11 120人。但同時梅州市的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基礎、發展層次、發展后勁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
1.觀念落后、認識不足,發展基礎不牢。在梅州地區,一些單位和部門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片面重視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而輕視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一些地方仍以升學率、高考率作為衡量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一些人總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低水平的教育,學生進了職業學校就沒有了前途。近年來,梅州市的中職招生數和在校學生數雖然迅速增長,但是與普通高中相比仍然偏低。2006年梅州市有7.5萬多初中畢業生報考高一級學校,其中第一志愿報考中職學校的只有5 431人,僅占7%[3]。
2.專業布局不合理,師資力量不強,發展層次不明。梅州市的大多數中職學校普遍存在市場適應能力差、專業布局不合理、師資不足、辦學層次不高的情況,學校專業設置市場適應能力差,專業重復建設多,新興專業和與市場密切聯系的關鍵專業缺乏。加上梅州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大部分是原來普通高中和中專學校的師資人員構成,教學理念、手段趨于落后,高學歷及“雙師型”教師奇缺。2007年中職學校專任教師中本科畢業及以上的教師占66.09%,低于梅州市普通高中的78.47%。導致了梅州市還未出現中職+大專(高級工)或中職+大專(高級工)+本科(技師)的辦學層次,真正可與省內職業類強校相比拼的起示范作用的精品職業學校不多,也沒有幾個省內頗具影響力的骨干示范性專業。
3.辦學規模偏小、經費投入不足,發展后勁不足。目前,梅州市有各類中職學校45所,在校生共計48 633人,平均每所學校在校生僅1 080.73人,在校生1 500人以上的職業學校僅有7所。2007年梅州市全市每萬人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為223.9人,每萬人口的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為97.08人,只有全省162人的59.93%,與國家要求在2007年兩者人數要大體相當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3]。
據了解,梅州市中職學校的教育經費主要是市縣財政撥款及學生的學費,目前,梅州市各縣(市、區)城市教育費附加僅有12.12%的投入中等職業教育,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導致了辦學規模小、學校教育經費緊張、辦學困難、發展后勁不足的局面。
三、促進梅州市中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對策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大發展。(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中等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利用新聞媒體等大力宣傳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促進民眾轉變觀念,樹立抓好職業教育就是抓好經濟,抓好經濟就必須抓好職業教育的思想觀念。(2)正確定位,明確發展思路。強化市級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作用,堅持“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借力發展”的原則,重點在梅州城區聚集發展、各縣適度發展,形成“在縣就讀一年、城區實訓教學一年、企業頂崗實習一年”的梅州職業教育模式。(3)加大投入,保障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經費。政府要把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證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技術教育。同時,鼓勵多元化投入,積極開辟多元化融資、籌資渠道,利用金融、稅收以及社會捐助等手段幫助解決職校資金緊缺問題。
2.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職業教育戰略性結構調整。(1)做強梅州城區中等職業教育。根據梅州市的實際,對全市職業教育進行布局結構調整,著力把梅州城區建成職業教育聚集區;加快梅州農業學校等3所萬人職業學校建設;謀劃以梅州農業學校為基礎的五間中專學校組建梅州市職業技術學院。(2)重組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從實際出發,因校制宜,采取合并、重組、共建、聯辦、劃轉等形式,對全市現有資源進行優化重組,辦成一批名校、實現既為本地經濟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又能輸送到發達地區就業的目標。
3.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增強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實力。(1)加快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各學校按照新的評估體系和標準,加以改進。加快把梅州農業學校、市職業學校、市技工學校建成在校生超萬人的國家級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成一批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和重點專業。(2)加快實訓中心建設。加快進度,在梅州農校等3所萬人職業學校建設專業不同的實訓中心,供全市中等職業學校相同相近專業的學生實習使用。(3)加快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各縣(市、區)要創造條件集中建設好一所骨干示范性職業學校(職教中心),改善學校實習實訓條件,成為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術培訓推廣和扶貧開發的基地。
4.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寬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新路子。(1)創新辦學模式。落實公辦學校辦學自主權,推動加強校企之間、區域之間、校校之間的聯合辦學,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新路子。實施彈性學習制度和學分制,學生半工半讀,分階段完成學業。對未升入高等學校的高中畢業生實施一年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2)開展多種形式培訓。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方針,實施技能人才培養、再就業培訓、智力扶貧、百萬農村青年技工培訓、創業富民培訓等工程。幫助城鎮下崗、轉崗人員提高再就業能力,幫助農村轉移和輸出、新增勞動力、富余勞動力掌握科學技術和新技術。(3)科學配置相關專業。根據市場及產業結構開發開設專業、創辦特色專業、優勢專業、促進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4)健全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評估考核,把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技能、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評價職業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
5.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1)大力引進。對本地職業教育急需的專業教師,在辦理調動手續和正式吸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利用全市人才資源,對企業中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特別是轉制、破產的國有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需要由學校聘請任教。(2)加強培訓。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實施職業教育師資學歷提升、技能提升、專業帶頭人培養培訓工程。(3)深化改革。從實際出發,合理確定文化課、專業課、實習課教師比例。實行校長負責制和聘用制,逐步推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制定職業學校向社會招聘、錄用、選拔專門人才政策。深化職業學校教職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職工收入與學校發展、職務評聘、崗位津貼、工作業績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乘勢而上發展梅州職業教育大有可為[N].梅州日報,2005-10-20.
[2]梅州職業教育的現狀與展望[N].梅州日報,2004-04-25.
[3]梅州市教育局.梅州市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資料[Z].廣東省梅州市,2007:7.[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