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對華投資始于20世紀70年代,30年來,對華投資策略發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日本增加了對比較優勢產業和服務行業的投資,使中國轉變為市場導向型的研發基地。同時,日本對華投資也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引導、利用日資,結合新變化和問題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日本;對華投資;策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77-02
自1979年起,日本開始對華直接投資。30年來,隨著日本在華投資的增加,中日經貿關系不斷向前發展。在投資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日本在華投資的產業結構、地區分布和特點也呈現出新變化。
一、特點與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中日經貿往來的迅速發展,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產業升級和對外資政策調整,日本結合自身國際競爭力和本國國情,對華直接投資也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呈現以下幾種趨勢:
1.從投資的技術策略來看,日本增加了對比較優勢產業的投資。20世紀90年代末以前,日本在亞洲投資一直遵循“邊際產業轉移論”,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對外投資應該從本國即東道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依次進行。因此,日本最初對華投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隨著中國工業化的發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以及面對歐美和中國企業的競爭,日本不得不調整對華投資策略,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開始從邊際產業轉向比較優勢產業,對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增大。
2.從投資的領域看,近年來日本在華對金融、流通、租賃等服務行業投資增加。隨著中國加入WTO對服務業開放承諾的逐步兌現,日本企業加大了對中國金融、流通、租賃等服務行業的投資力度。在金融業方面,作為全球最大銀行的三菱東京日聯銀行早在2005年中國銀行上市時斥資1.8億美元入股,為2005年上半年日本對華投資增長貢獻了11.3%份額,并于2007年在中國取得獨立法人銀行資格后,其上海分行規模位居亞洲第二,是近年來三菱東京日聯在華業務增長最快的分支。作為日本第二大銀行的瑞穗銀行是日本第二大銀行,2007年在上海設立中國總部,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設立了分行。在流通零售業方面,作為日本零售商伊藤洋華堂下屬公司的日本7~11聯手臺灣統一企業集團,于2009年4月29日上海7~11便利店高調開業,這被看做是7~11于2009年在全球市場最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日本零售界巨頭永旺近兩年的投資重心鎖定中國,日本永旺全球CEO岡田元也表示,永旺將在日本收縮業務,未來兩年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隨著中國放寬租賃行業對外資的限制,日本租賃行業對華投資也呈現出大幅增長趨勢。
3.從投資動機看,現階段日本對華投資戰略是:使中國由資源利用型轉變為市場導向型的研發生產基地。日本對華投資初期,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是吸引日本對華投資的主要原因,這一時期,日本企業在中國建立加工生產基地,將產品返銷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國家,屬于典型的“資源利用型”投資。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中國外資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中國日益增強的生產水平和本土市場的消化能力成為吸引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日本企業逐漸認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和百姓購買能力的增強,開始把占有中國市場作為主要投資戰略。此外,日本企業增加了對科研機構的投資以開拓中國市場,并逐步建立從研發到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系統的投資模式。
二、日本在華投資的重要問題
同時,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也日益暴露出一些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日本對華投資中越來越重視“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的戰略概念,即日本企業為分散投資風險,在向中國投資的同時,還要在其他國家進行投資,主要是加強與東盟國家和印度的合作以分散投資。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解釋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日本政府出于政治因素考慮,有意識夸大中國投資風險,誘導日本民間企業減少對華投資,促使日本企業在投資時采取更加謹慎的規劃管理。二是近年來中國國內投資環境的變化,由于對外政策的調整,最低工資水平和土地出讓金的上調等因素,提高了外資在中國的經營成本。相比之下,東盟國家的總體投資環境具有不少優勢。以越南為例,北京在迅速取消對外資企業從輕課稅的政策,而越南對外資企業仍是頭四年稅率為零,次四年只征5%,是一般國內企業的一半。三是對外投資熱對日本國內產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空洞”效應,如由于轉移制造業造成日本國內就業率降低,產業收縮。為了避免本國產業經濟過分依賴中國,日后被中國牽著鼻子走,盡管日本企業仍然把中國作為投資重心,其分散投資的動向越來越明顯。
2.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對中國國情不了解,不愿承受投資風險,包括日資在內的外國投資在進入中國時選擇合資的方式。隨著合資公司弊端的逐漸暴露,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企業為提高運營效率,新建企業的投資形式逐步從合資轉向獨資,早期建立的合資企業也通過增資擴股等形式轉變為獨資企業。對中國而言,日資企業整體質量有所提高,但是失去了原來從合資企業獲得技術的好處。
3.在華發展的日資企業越來越關注知識產權這一領域。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2006年《仿造被害調查報告書》稱,日本企業產品在中國的被仿造件數占到了其年度總數的32.6%,大大超過日本國內的18.2%和韓國的11%。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2007年版《不公正貿易報告書》中提出的十一項需要優先改善的問題事例中,有四項針對中國,其中包括要求中國政府加大對仿冒產品和盜版的打擊力度。中國是日本企業遭受知識產權侵害的重災區,可以預見,知識產權問題勢必將影響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
三、對策
鑒于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新特點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更好的引導、利用日資,使日資在中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轉變投資觀念,增強中國吸引外資的競爭力。優化國內投資的軟環境與硬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加快其建設;完善對外開放的法律法規體系,尤其是在知識產權方面,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打擊各種侵權行為的執法力度,創造透明、公開、可預見的法制環境;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規范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建立公開、公正、高效的行政環境;規范市場運行秩序,健全市場信用體系,建立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
由于歷史原因,日本國民對華認識不夠全面,再加上日本右翼勢力“妖魔化中國”輿論的誤導,日本企業對華投資存在顧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對華投資。因此,兩國政府要通過高層往來、防務對話、人文交流等方式,克服兩國的信任缺失,增強雙方的互略互信,改善兩國政治氛圍,這才是轉變日本企業投資觀念的根本。
2.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日資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來看,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仍主要集中在勞動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中國目前處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階段,中國雖然無法直接規定日本企業投資的領域和行業,但可以通過制定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經濟制度來引導日資投向更高層次的領域。現階段日本對華投資也進入產業轉移的升級換代時期,中國應把握這一契機,通過調整產業政策,鼓勵外資資金投入到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去。
3.調整外資普遍優惠政策,實行差別化優惠政策以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只要是外資投資項目均享受法定的優惠政策,這一政策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吸引了大量外資,但近幾年,外資優惠政策負面作用日益凸顯:普遍外資優惠政策缺乏產業導向,削弱了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地區性外資優惠政策傾斜,加劇區域經濟不平衡;為外企逃稅創造了條件;不利于公平競爭等。因此,應該改變這種普惠制,按照產業、區域設置差別化的優惠政策,偏重獎勵那些技術含量高、社會效益好的外資企業,使外資的進入更符合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魏琴.當前日本在華投資規模變化的成因分析及對策[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8,(5).
[2]牟嵐.淺析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新變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7).
[3]鐘淑云,蓋翊中.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動向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8,(10).
[4]吳明宇,劉向楠.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發展及其變化特征[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6).
[5]姚靑,楊秋玲,張建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動機的變化及中國的對策研究[J].山東財經學院學報,2008,(1).
[6]樊勇明.轉型中的日本對華直接投資[J].世界經濟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