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文化建設是當前政府行政改革中的一個新領域,學界對于政府文化的研究也尚處于起步階段。通過對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借鑒企業文化中的先進理念來促進政府文化建設是一個新的改革探索視角,從這個全新視角來探討企業文化對于建設政府文化的啟示作用,可以從中尋求在政府改革過程中重塑政府的新動力。
關鍵詞:企業文化;政府文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191-02
引言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種凝聚人心以實現自我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無形力量和資本[1]。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企業文化理念,主要包括服務理念、效率理念、誠信理念、責任理念與成本理念等核心理念,這些企業理念共同構成了企業文化的核心與精髓。
政府文化則是政府在自身能力的長期建設過程中培育形成的,為政府公務員普遍認同和自覺接受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規章制度、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際關系等各種行政倫理要求與行為準則的總稱。
當前,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新形勢對中國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政府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不斷提高社會管理與服務水平。因此,必須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建設中國新型政府文化,為創新政府管理體制提供科學的文化倫理支持。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大膽借鑒企業文化中的成熟經驗和理念,促進現代新型政府文化建設,加快中國行政改革的步伐,實現社會全面進步。
一、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比較分析
(一)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通性
1.政府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具有消費者需求導向的組織特點。作為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兩大主體,政府活動和企業活動都具有消費者需求導向的特點。具體說來,政府同企業一樣是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主體,只不過政府主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大多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政府提供的具有公共性的產品和服務雖然不像企業那樣受由消費者意愿決定,但從當前全球行政改革的趨勢來看,政府從上而下的單向度的供給決策方式正在發生變化。為了增加社會滿意度,提高公共產品供給的有效性,政府必須重視公眾(消費者)需求,逐漸形成自下而上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因此,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越來越表現出消費者需求導向性。
2.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都屬于組織文化的類型。從文化類型來看,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都屬于組織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為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員工凝聚力和創造力,使企業組織得到長足發展而逐步創造的文化資本。政府文化同樣也是政府組織為實現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目標,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升公務員整體素質而進行的政府組織文化再造。由此可見,政府文化和企業文化都是為實現組織目標,提高組織管理水平而創造的組織文化,都包含了一般組織所具有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職能的組織文化共性反映。
3.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都以創新思想為組織靈魂。企業只有依靠不斷地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和追求創新。同樣,政府要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獲得國際社會支持和國內社會擁護,也必須進行創新。政府和企業都強烈地感受到,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得創新思想成為了組織運行的常態,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都非常重視創新思想對于組織生命力與活力的重要性,兩者都把創新思想作為組織的靈魂。
4.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都以團隊精神為組織動力。現代企業愈來愈重視增強員工凝聚力和整體能力,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培育企業團隊精神。應該注意的是,當前中國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大部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整合政府組織的部門能力,在明確各政府部門目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團隊精神,增強各職能部門的凝聚力和協調能力,提高政府組織行政效能。可見,政府文化和企業文化都非常重視組織團隊精神的培養,團隊精神是組織發展的基本動力。
(二)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性
1.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同。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這決定了企業文化價值取向的私人性質,即企業文化的價值取向是追求私人利益,所以企業可以理直氣壯地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表明自己的文化訴求。與企業不同,政府代表公眾行使公共權力,它的活動是公共性質的,政府進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目標在于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文化宗旨。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兩者具有不同的公私分明的價值取向。
2.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行為評價標準不同。企業文化的基本行為評價標準是效率與利潤,企業視效率為生命,利潤則賦予企業生命以意義,企業行為正確與否,主要是看行為是否高效率且能創造利潤,這是由企業文化的私人性質決定的。政府文化則不然,評價政府行為的標準除了效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尺度則是公平。在當下的共享型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平問題愈顯突出。政府要像企業那樣創造效率文化,還要維護社會公平,這是政府文化的公共性質使然。
3.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載體不同。企業文化以企業產品為實物載體,通過企業營銷與服務網絡向社會宣傳、展示。企業產品個性化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構件,獨特的企業文化在最具個性的產品中才能得到最佳呈現。而政府文化則以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為載體,一些準公共產品因為具有不同社會階層的需求導向而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類似于國防安全、公共治安、義務教育等純公共產品是不能搞特殊化的,只能一視同仁。政府文化借純公共產品的無差別提供來彰顯其公平公正性。
雖然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差異性,但兩者同屬組織文化,都有增強組織凝聚力,實現組織目標,追求組織發展的組織文化功能。再者,企業文化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時間,已經日趨完善,現代企業文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企業文化理念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有較強的組織適應能力和借鑒作用的。因此,建設政府文化過程中,可以借鑒企業文化理念的精華,加快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步伐,實現社會全面發展。
二、借鑒企業文化理念,建設新型政府文化
1.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企業服務理念體現了“顧客就是上帝”、“為顧客服務,對顧客負責”的服務意識。顧客滿意(CS)是企業文化理念中的基本要素。在中國市場化程度日臻完善的當下,傳統的“重管制、輕服務”的政府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世界范圍內政府治理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應該重視社會公眾的公共需求,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在此基礎上,政府必須打破傳統的管制觀念,改進政府服務技術及水平,打造社會公眾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也是建設政府文化的重要內容。
2.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設高效政府。效率是企業的生命,效率理念是現代企業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反觀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一直為人詬病,因此,在當前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政府應該改革用人機制,合理分流政府機構內過剩人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從政府文化角度來看,建設高效政府要從更新管理理念這個根本出發,以企業為榜樣,樹立效率理念,提高行政效率,建設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需要的高效率政府。
3.貫徹誠信理念,建設誠信政府。企業文化中的誠信理念不但是企業形象塑造的體現,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建設政府文化而言,要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必須注重政府公信力的培養。誠信政府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關鍵,在政府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應該盡量做到政務信息公開,積極地與社會公眾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充分發揮各社會主體的監督作用,不欺騙蒙蔽社會公眾,樹立誠信政府的形象。
4.加強責任思想,建設責任型政府。現代企業文化不但強調企業內部責任機制的建立,也注重企業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反觀傳統行政體制下的管制型政府,往往過于強調權力的集中而忽視責任的承擔,政府權力與責任分配出現了脫節,導致某些政府工作人員形成了求穩怕變、故步自封的落后觀念。因此,必須加強責任思想,推行依法行政,強化政府責任,使權力與責任相互統一,建立責任型政府。
5.借鑒成本效益理念,建設節約型政府。如前所述,企業必須精于控制成本,低成本才有高效益。企業文化中的成本效益理念對于建設節約型政府非常有意義。傳統粗放型經濟使政府工作人員養成了大手大腳、不計成本的惡習,舊觀念影響下政府工作人員既浪費了公共資源又無益于政府公務的完成。因此,建設政府文化應該在政府行政活動中引入企業的成本效益理念,合理利用好政府手中的公共資源,用最合適的成本做最應該做的事情,建設節約型政府。
結語
在新一輪的政府行政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走出以往改革過程中存在的膨脹—精簡—再膨脹的怪圈,樹立新的行政理念,建設新型政府。建設政府文化無疑是我們建設新型政府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解放思想,打開政府行政改革的思路,借鑒企業文化理念,從一個更新更廣的領域中探索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的路徑。
參考文獻:
[1]陳慶修.以全球化為背景重塑企業文化[J].管理科學文摘,2002,(3):13-15.
[2]張琪,張荷蓮,陳文滿.政府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比較分析:借鑒與創新[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5):63-65.
[3][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陳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述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