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搞市場經濟,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了中國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歷盡艱辛。今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沒有背離馬克思主義,中國能夠而且必須實行市場經濟。當然,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完善市場經濟的法治環境,解決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1-0007-02
一、“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觀念的淵源及其破解
第一,這一觀念的形成與機械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有關。今天,當我們研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要找到他們關于社會主義能夠實行市場經濟的論述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反之,我們卻可以非常明確地發現,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未來社會必須實行計劃經濟。馬克思指出:“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1] 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 [1]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都認為,公有制社會的本質就是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實行計劃經濟。但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是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社會;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1] ;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力當做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2] ;聯合體將產品作為直接社會產品來生產,“耗費在產品生產上是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1]
而今天我們搞的社會主義,被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并不等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特”就“特”在我們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由于國家的存在,勞動者聯合體不可能是全社會范圍的,因而聯合勞動也不具有直接社會性;由于存在著生產資料不同利益集團的公有制和勞動力的二重所有權,作為經濟實體就一定會產生要求獨立的內在沖動,就一定有單位利益之間的沖突;這樣,要想真正作到在全社會范圍對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使用,那是作不到的[3]。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而一味照搬馬克思恩格斯觀點,只能對現實社會主義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二,這一觀念的形成還與長期以來既成事實,即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的狀況有關。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最突出的特征是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率先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對于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借鑒的新生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只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尋求答案,這就是:未來社會實行計劃經濟。蘇聯建國后實行了計劃經濟,由于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也取得過驕人成就,因而“社會主義經濟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被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視為典范,甚至作為判斷姓“社”與姓“資”的標準。而現實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因此,市場經濟就等同于資本主義,也被人們認為是毋庸置疑的。
事實上,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和運作方式是歷史的必然。封建社會末期,市場機制就開始出現,市場經濟萌芽。只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獲得高度發展,成了社會的主要經濟運行形式。
二、社會主義中國能夠而且必須實行市場經濟
第一,對前蘇聯經濟體制探索過程中經驗教訓的總結。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很快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付諸實踐。在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實際上已經取消了商品貨幣關系,但這一政策實行不久就遭遇困境。列寧總結其教訓后得出:在小農占人口大多數的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要在實踐上取消商品貨幣關系是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列寧轉而制定了新經濟政策,決定恢復商品交換、商品買賣,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作用。但由于列寧早逝,這些有益的探索沒能展開。斯大林上臺后,發動“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取消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隨之也取消了商品市場,完全把蘇聯經濟納上了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的軌道,采取了極為僵硬的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一直貫穿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當這種僵硬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其發展潛力喪失殆盡后,蘇聯經濟就一直處于低迷停滯狀態而難于實現轉型。雖然戰后幾十年中蘇聯及東歐各國屢經修修補補式的改革,但毫無例外地不是在內部矛盾面前淺嘗輒止,就是在外部干涉之下戛然停步,一次次錯失有利的歷史時機,以至最終歸于失敗。總結其教訓,可以得出: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成為經濟發展桎梏時,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而改革就是要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實行市場經濟。
第二,中國原有經濟體制的弊端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建國后,中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對于集中有限的財力、人力、物力進行國家重點建設,奠定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保證人民的基本需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體制的固有弊端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結構日趨復雜,經濟聯系日益頻繁而逐漸暴露出來,突出表現在:一是只片面強調計劃的作用,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二是由于作為計劃基礎的經濟統計工作薄弱,手段落后,統計數據不夠準確,使得計劃缺乏科學性、準確性;三是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導致企業缺乏應有自主權,影響了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活力;四是在計劃安排上,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同時,對農業、輕工業的發展缺乏足夠的重視,使消費品的生產相對不足等等。對于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這些問題,進行全面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第三,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調節手段。在經濟體制改革何去何從的歷史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從界定計劃與市場、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出發,指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1979 年鄧小平首次提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4]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的偏見仍然禁錮著許多人的思想。針對這種狀況,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談話中更明確地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4] 這一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既然計劃和市場只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具體方法和手段,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只是資源配置的方式,那么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就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市場經濟在提供經濟高效率的同時,也存在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即通常所說的“市場失靈”或“市場缺陷”:市場本身不能保證宏觀經濟總量平衡;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有效解決“外部性問題”;不能有效調節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因此,在發揮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機制作用的同時,還必須實行必要的國家宏觀調控,以彌補市場缺陷。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二者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在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是不受政府調控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而且也更有條件搞好宏觀調控。”[5]
第二,完善市場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環境。只有加強法治,才能真正建立市場經濟的規范和秩序。首先,市場經濟的主體資格需要法律確認,其正當利益需要法律保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是平等的,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行為必須要靠法律來規范。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需要法律來維持。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必須是公平、合法的,否則,市場機制就可能失靈或扭曲。因此,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必不可少。再次,市場經濟的開放性也離不開法治。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它不僅要求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體系,還要求市場國際化。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法律尤其是調整市場和涉外貿易方面的法律必須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慣例接軌,按照現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國際經濟法律體系。
第三,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社會系統中,效率與公平缺一不可。社會要正常運行,就要使二者處于基本的平衡狀態。重公平輕效率,就會導致效率低下,動力不足,社會不能正常發展;而重效率輕公平,又會導致差距太大,矛盾突出,社會同樣難以正常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公平(確切地說是平均)有余而效率不足,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利用市場機制,拉開了收入差距,鼓勵少數人先富起來,結果又出現了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態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23.
[2]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
[3]巫繼學.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的再發現[EB/OL].“學說連線”http://www.xslx.com.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373.
[5]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4-555.[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