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加深了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極力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建立和實施,與此同時,西方國家政府也開始積極倡導社會責任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的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化擴散趨勢日益明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該對此有正確認識,積極改進,沉著應對。
關鍵詞: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貿易摩擦;比較成本優勢
中圖分類號:F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31-02
一、傳統的古典觀——現代社會經濟觀: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視野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從20世紀60年代在發達國家產生到現在已有五十多年的時間,其間主要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理論觀點。一是古典的經濟理論觀點,認為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組織,其基本的職責就是在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利潤,這是傳統的經營環境下基于“投資—生產—銷售—賺取利潤”的單向循環的經濟環境對企業經濟責任的認識。古典觀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同時認為,當企業將組織資源用于社會產品時,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削弱企業的競爭力與市場機制的基礎。對企業社會責任認識的另一種觀點是以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羅賓斯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經濟觀。現代社會經濟觀認為,企業的責任不僅是利潤最大化,還要增加和保護社會財富,不再是只對股東負責的獨立實體,從更深遠的角度意義上講,它還要對建立和維持其生存和發展的更大的社會負責。
古典的經濟理論觀點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執。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認為執行社會責任標準就必須增加企業經營成本,削弱競爭力,從而忽視了時間變量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動態影響。首先,從社會人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生存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聯系日益緊密,企業首先要維系這種相互依賴關系;其次,從利他主義方面看,企業財富的增加和人們福利狀況的改善會進一步促進社會需求的擴大,促進企業的發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古典觀忽視了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一致性與協調性。事實上,在“激勵兼容”的條件下,企業的目標是能和社會目標協調一致的。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格魯克認為,企業機構對社會責任的管理是管理的三大任務,企業機構的好壞,不能由本身來衡量,只能以社會立場來判斷。
現代社會經濟觀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將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聯系,重視企業經營的宏觀和微觀環境變動對企業職責的影響,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隨著企業的經營受企業利益相關多元環境的影響,企業的職責也從原來的單一經濟責任轉向多元社會責任。
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化擴散趨勢及原因分析
(一)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化擴散趨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全球性生產和經營活動在推動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全球環境遭遇持續惡化與東道國廣大勞動者權益的損害,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的改變,以及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觀的普遍認可,以維護消費者利益、勞工利益和環境利益為宗旨的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西方社會掀起了一系列深入持久的社會運動,推動了發達國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也促進了發達國家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建立和完善。跨國公司也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執行力度與企業利益的關系,對于企業塑造形象、爭奪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獲取政策支持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谧陨砝娴尿寗?,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跨國公司開始積極參與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到2008年,全球共有286個以保護生產安全、職業健康、員工利益及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社會責任生產守則。此外,近年來不少跨國公司不僅在內部制定和推行社會責任,還要求其在全球各國的供應商和合約工廠遵守社會責任標準,作為今后繼續采購合約的一個必要條件,從而迅速將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擴散到了生產制造基地的發展中國家。印尼、泰國、越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正先后成為該運動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發達國家也開始表現出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極大關注,頻頻對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勞工問題、環境問題提出質疑,并試圖把社會責任標準引入WTO的談判框架內。
(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國際化擴散的原因分析
1.西方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改變及對發展中國家的誤解。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日漸富裕,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單純的追求物質財富,變為更加注重精神享受和生活質量,環境、安全、道德、公平、健康開始成為西方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消費者在消費商品時,不僅關注商品本身的特有屬性,也開始關注商品的生產過程,即商品是否在公平、健康的條件下被生產出來,對于那些依賴低生產條件和勞工標準生產出來的產品,消費者開始抵制。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往往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不甚了解,對發展中國家的廉價產品存在偏見和誤解,認為發展中國家產品的低價建立在剝奪勞工權益的基礎上。
2.西方的“貧困化進口論”。發達國家擔憂,隨著發展中國家憑借低社會責任標準形成的出口競爭優勢的擴大,發達國家將增加對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結果將導致本國非熟練工人失業增加,非熟練工人與熟練工人收入差距拉大,本國工人的購買力下降,貧富分化加劇。其邏輯推理如下:發達國家熟練工人相對較多,因此較多地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非熟練工人相對充裕,因此傾向于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出口模式對發達國家非熟練工人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造成巨大沖擊,使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隨著進口品的涌入而下跌,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損害,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加劇,進而導致發達國家國內的福利水平降低。
3.貿易摩擦時代的手段和工具。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際貿易地區和商品構成中,雖然發達國家仍然占據國際貿易額和制成品出口額的絕大比重,但發展中國家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價格優勢成功地進入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出口商品結構也有所改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開始升溫,面對發展中國家低成本比較優勢的挑戰,發達國家開始不安,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4.“比較成本學說”在發展中國家的悲愴境域。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依據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將本國的比較優勢建立在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上,堅持在生產和出口中發揮這一優勢。不少發展中國家往往只強調生產領域中低成本戰略的創建運用而忽視國際商品流通領域中正常利潤的索取,造成商品的國際價值鏈的國內部分比重偏小。同時,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廠商往往競相壓價,造成出口市場的惡性競爭,貿易條件惡化,進一步縮小了產品的利潤空間。此外,由于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生產體系中擁有主導權,在制定國際采購價格的談判中居于優勢地位,不少跨國公司往往競相壓價,并縮短采購周期,進一步縮小了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利潤。狹小的利潤空間使發展中國家的制造企業難以負擔執行高勞工標準的成本。
三、中國的對策——宏觀與微觀的整體把握
1.督促企業盡快轉變管理理念,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應認識到,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以及科學的管理標準、環境標準、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標準的形成及在全球的推行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應督促企業貫徹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效益觀,完善企業自身的勞動管理制度和各類管理標準,使有關的制度和標準為企業所用,把 “壁壘”和“絆腳石”變成企業發展的“保護傘”、“通行證”。
2.建立和完善新貿易壁壘預警機制。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各種形形色色新的貿易壁壘還會不斷出臺,中國政府和企業必須密切關注。一是要加強對國外技術壁壘的研究和動態跟蹤,主動采取相應措施,為創造良好的出口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要建立包括ISO9000,ISO14000, SA8000等在內的信息中心、數據庫和網站,為有關部門和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使他們做好預警防范,采取積極措施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
3.改善進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中國外貿企業應該清醒認識到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只靠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是不可持久的,企業要學會把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隨著各種新貿易壁壘的產生,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也會逐漸消減。所以對外經貿企業應注意把握科技發展動態和質量動態,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加快出口商品結構向深加工成品轉變;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技成果轉換和技術引進,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創建品牌產品,從根本上改變出口主要依靠數量增長的方式,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要注重環境保護和改善勞工標準,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競爭力,從根本上突破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壁壘。
4.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保護勞工權益。企業持久的競爭力來自于企業內外部和諧而良好的循環機制,靠忽視企業社會責任換取的低價競爭優勢是不可能長久的。和諧的勞動關系和社會關系不僅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能力與社會形象。企業應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市場經濟發達、經濟聯系日益加強的今天,企業是生存于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一個有機體,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讓勞工成為體面的勞動者,讓企業成為道德貿易的經營實體,有利于企業增強消費者滿意度,獲得社會認知,加強凝聚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避免發達國家以勞工標準為由實行的貿易限制。
5.重新培育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曾經指出:對于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獲得,一種是總成本領先,另一種就是和差異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問題的產生使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受到挑戰,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出口企業也將面臨挑戰,因此,既然企業的社會責任標準問題使企業面臨總成本領先優勢的喪失,那么,企業應該更新思維,重新培育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歐群萍.面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方傳統經濟學[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
[2]李建民,王麗霞.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與中國經濟的倫理化[J].當代經濟研究,2005,(1).
[3]散長劍,蔣天虹.論國際貿易領域新的價值取向——人文貿易主義[J].國際貿易問題,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