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10萬人,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區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運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使得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擬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淺析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希望能從一個比較新穎的角度對目前正在求職的大學生及相關問題研究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哲學方法論;大學生就業;唯物論;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01-02
近年來,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調查顯示,2009年將有600多萬大學生面臨就業,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區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使得大學生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研究生,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并且將其上升到哲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研究,值得我們探討。
一、什么是方法論
要認清什么是方法論,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學方法論與哲學世界觀之間的緊密聯系,即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一致性和差別性。世界觀,通俗地講,就是“觀世界”,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簡單來說,它是研究哲學方法的應用問題的理論。哲學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我們通過方法論來探求一種認識事物的普遍方法。這種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原則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趨向性的理念。
1.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一致性
總的來說,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一致性,是指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系,從本質上來看它們是一個東西。這是因為哲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來反映自己的時代,來滿足時代的要求,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哲學體系,都是本體和功能的特殊的統一體。亦即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關系,是功能和本體的關系。
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一致性,還體現在前者對后者的依賴性上。古代唯物主義的哲學世界觀基礎上所形成的方法論是機械還原論的方法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論。它們認識事物的方法,是把事物從總的普遍聯系中割裂出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所形成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論。它要求人們從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從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去看待事物。簡言之,哲學方法論的性質決定于哲學世界觀的性質,哲學方法論的變化決定于哲學世界觀的變化。
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兩者之間的一致性,同時還體現在哲學世界觀向哲學方法論的轉化上。哲學世界觀同哲學方法論的轉化,這不僅是哲學世界觀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這是哲學世界觀滿足社會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學世界觀只有轉化為哲學方法、哲學體系才能實現它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發揮指導人們行動的重要功能。哲學世界觀要轉化為哲學方法,這是從哲學的性質和任務上來說明哲學世界觀和哲學方法論的一致性。
2.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區別性
哲學方法論和哲學世界觀的區別性,首先體現在思想內容的差別性上。哲學世界觀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它的側重點或者說任務,是研究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不同的哲學世界觀體系是不同時代人們對于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對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聯系的認識所達到的標志。哲學方法論也是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它的側重點或任務是研究如何用哲學方法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問題,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們面對客觀世界應該怎么辦、怎樣行動的問題。或者說怎樣利用客觀世界及其變化規律來為人類服務的問題。
二、方法論意義
哲學方法論是對各種哲學理論的概念、范疇、觀點、理論體系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和各種哲學關于自身方法的專門學說的統稱。哲學理論的概念、范疇、觀點和理論體系,作為主體理性所把握到的關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知識,在一定哲學理論的概念、范疇、觀點和理論體系中,必然潛存著體現著它特有的哲學的思維角度和意識取向。真正的哲學理論,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和體現,是人們借以進一步認識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據和支撐點。在西方古代哲學中,原子、氣、人是萬物尺度、萬物皆流、本體和變體、質料和形式、潛能和實現等范疇和觀點;近代哲學的感覺經驗、反省經驗、實體、第一性質、自我設定非我、歷年的實踐活動等范疇和觀點,馬克思哲學中的物質結構、內容和形式等范疇和觀點,以及各種哲學自己特有的范疇、觀點構成的理論體系。同樣都具有它們自己特有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如何發揮其方法論功能的一般理論。它的研究對象,是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方法功能的內在規律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這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性質和功能,它的概念、范疇、觀點和理論體系都具有方法論意義,在這里,大致從唯物論、辯證法及價值觀幾個方面在接下來一個部分里結合具體當前就業形勢來進行分析。
三、當前就業形勢分析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可以用“壓力空前,危中有機”這幾個字來概括。一方面高校畢業生與年俱增,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市場管制逐漸強化,同時雪災、地震、奧運會、全球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織發生,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并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的基本形勢。從社會大環境上來看,首先,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間,城鄉新增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及國際市場競爭所產生的下崗失業人員,是沖擊大學生就業的幾大因素,使得整體就業壓力增大。其次,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非發達地區吸收能力相對不足;二是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限制了就業機會。
1.一切從實際出發。唯物論最根本的一條原理,就是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就是要求我們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事實)作為根本出發點。
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學率只有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67%)的1/3,但為什么每年卻有100多萬大學生就不了業?是人才的“現實”需求趕不上經濟學家們闡述的“理論”需求,還是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抑或是高校沒有培養出貨真價實的大學生?其實我們從實際出發,結合現實不難發現:首先,中國產業結構及發展主要依靠粗加工,與許多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對路,因而吸納大學生極為有限;其次,近年大學生競相應聘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的現象表明,大學生就業觀念并非就業難的主因。以上兩點的排除,意味著唯一的可能就是過快的教育規模擴張速度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2.人的主觀能動性。唯物論還有一條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一是客觀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二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它的方法論意義在于:規律是客觀的,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人們也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自身造福。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形式。如果作為高校畢業生的我們自身本著消極等待的態度,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或者仍然自視為“天之驕子”,過高估計自身知識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視現實,調整心態,增強危機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增值潛力,我們才能在就業競爭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3.事物是發展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它的方法論意義在于,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階段;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前不久,大學生當搓澡工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更早還有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肉、擦皮鞋、賣雞蛋的。對于這些人的就業選擇,我們是否就該大驚小怪,嗤之以鼻呢?其實我們沒必要大驚小怪,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大學生的初次就業。大學生畢業后無論干什么,只要能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都應當鼓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腳踏實地奮斗,實現了人生價值。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在“大眾化”的條件下,應當認可大學生不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還都能夠做好。
參考文獻:
[1]倪志安,辜堪生,譚輝旭.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M].南充: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歐陽康.哲學研究方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3]劉幼樵,吳永瑜.哲學方法論[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4]李柯勇,呂諾,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EB/OL].新華網,2009.
[5]汪昊,梁功平.這樣找工作:名牌高校畢業生求職心路歷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6]錢曉,李增秀.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管理與中國大學生就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