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金融社會學的視角和最新理論成果,對三十年來中國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的風格切換進行了另類解讀,基本觀點是:隨著“金融社會”的日益崛起,金融系統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舉足輕重而成為國家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宏觀調控之關鍵領域。作為金融體制的核心,三十年來,中國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經歷了一個由“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風格向“大刀闊斧”的激進式改革風格的切換,這一改革風格切換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轉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中國從貨幣社會邁向金融社會的必要途徑,同時也是改革理念和政策范式顯著轉變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金融社會;金融社會學;國有銀行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62-02
一、“金融社會”的到來與金融社會學的萌芽
金融危機給經濟社會所帶來的諸多社會影響已經足以證明,金融系統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所占的份量越來越重,金融已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的骨干。盧曼認為,全球風險社會很大一部分風險來自金融系統,當潛在的風險釋放后,風險就成了危機(盧曼,1993)。當今社會正日益由“工業社會”走向“金融社會”,社會學有必要對金融系統及其運作在整個社會運行中的地位和影響做一番研究和探討。
目前在國外,金融社會學正處于萌芽狀態,其來源主要有兩支。一是近二十年來興起的新經濟社會學,以格蘭諾維特等人為代表,認為金融市場是嵌套在政治、文化、社會脈絡與人際網絡之中,如果只孤立按供求法則去看待市場運作,對金融市場的理解是片面的。另一支是繼行為金融學之后的一些金融理論家,以卡隆、麥堅時等為代表,認為金融市場既包含冰冷的機械與理性部分,也包含人際關系與組織文化部分,心理與社會因素不是“噪音”和“錯誤”,而是金融市場的基本組成要素。這些從經濟學、金融學中萌芽,但仍在起步階段的金融社會學研究,雖然致力于在主流金融理論與行為金融理論兩個極端之間探索第三條道路,但是其視野依然局限在金融系統內部而沒能看到金融子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及其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因而其研究的步伐停滯在金融系統內部而舉步維艱。
古典社會學家雖然生活在工業社會并以工業社會為其理論想象的基礎,但其理論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他們已經嗅到了未來金融社會的氣息。齊美爾在《貨幣哲學》中說:金錢徹底解放了個人的欲望,社會卻從此變得更加抽象了。過去的社會是很具體的,但個體的欲望很飄渺;而現代社會透過金融操作的活動,一切社會關系都變得十分抽象,但人的欲望卻變得越來越清晰、具體和真實,通過金錢就可以滿足大部分欲望。抽象的社會與具體個人之間在過去是緊張的,往往以宗教和道德來緩和;而在金融社會,兩者間的緊張關系不但沒有繼續對立反而緊密融合在一起了(齊美爾,2007)。“將一分錢投入社會,就像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將這一分錢投到一個事情中,這一分錢后面帶著社會的全部力量”。正是金融將社會力量凝聚到了這一分錢上。不僅如此,齊美爾還看到了基于金融能力基礎上的社會分化與不平等。在金融社會里,信用能力的不平等是社會不平等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同時又是導致社會不平等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信用能力不平等又與金融制度的發展所提供的基礎關系密切,有關金融信用能力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機制問題,王水雄已經做過一番探討(王水雄,2007)。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對某些新教教規的強調其實也隱含著許多金融社會的洞見:“善付錢者是他人錢袋的主人”,強調的其實就是信用,而信用就是金融的基礎。“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如果有人把錢借給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把利息給了我,或者說是把我在這段時間里可用這筆錢的利息給了我。假如一個人的信用好,借貸多,并善于利用這些錢,那么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目的錢。”“善付錢者是別人錢袋的主人……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錢袋則會永遠向你關閉。”“一直把欠人的東西記在心上,這樣會使你在眾人心目中成為一個認真可靠的人,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韋伯對這些關于信用教規的強調和挖掘,說明了信用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的重要位置,而恰恰是這些教規原則,催生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現代金融文明是以信用為黃金律的信用文明,金融作為現代經濟和社會運行的核心,金融信用是整個現代社會文明的關鍵內核。正如盧曼(Niklas Luhmann,1995)所說的:“信用是一個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系統中產生并維持團結的整合機制”,在金融社會,金融信用是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關鍵。
盧曼認為,金融這種東西有助于在社會中將利益帶入游戲(Interessen ins Spiel zu bringen)。也就是說金融就是一蹚混水,大家都把自己利益的魚放進這蹚混水里,都暫時忘記一下風險的緊逼來增強社會的信用,擴大社會總資本。正如齊美爾所說的,一分錢透過社會所產生的不再是一分錢的力量,它能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由于大家都將錢放到一起,金錢的社會容積和比重就擴大了。郎咸平說,全世界只有美國是一家上市公司,指的就是通過金融機制使金錢在社會中的容積和比重擴大了,像高盛這樣的投行就是典型的放大器,它將整個社會的金融力量合在一起再甩出來。盧曼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于提出了“功能—結構范式”,其理論要義是在一個系統的形成過程中,要關注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功能性關系。而美國著名金融學家博迪在北京作報告時,曾建議中國金融學家多注意從金融的社會環境和功能出發去看待金融問題(博迪,2000)。金融社會學正是要在金融系統與整個社會結構的關系背景下研究金融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機制。
二、中國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的理論背景與風格切換
如何發展和開放資本市場,一直是發展中國家不斷探討的問題。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蘇東各國體制轉軌中出現的金融危機,麥金農在《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金融控制》中提出,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各項改革要配套并存在先后次序,保持金融控制是經濟市場化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麥金農,1997)。赫爾曼和穆多克等人也提出了“金融約束論”。金融約束論實質上也是強調首先要發展國內資本市場,在國內資本市場完善的基礎上,才能放開銀行競爭和開放資本市場(赫爾曼、穆多克等,1998)。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同樣面臨著在東南亞國家誘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因素,但是富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模式不僅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而且也較快化解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風險。這一奇跡的誕生,離不開對中國金融體制改革道路精心而艱難的摸索。
自從1979年鄧小平提出“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以來,中國銀行體制開始從高度集中的單一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變革。一直以來,金融體制改革遵循著一條漸進式道路。而以2003年底國家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巨額注資以注銷其歷史不良資產,減輕歷史包袱,支持其上市為界,金融體制改革走上了激進式改革。國有銀行上市改革,這是同之前漸進式改革風格截然不同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也是成敗在此一舉的改革,因此溫家寶總理說:“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隨著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中國國有銀行成功進行了體制轉化,作為中國金融體制的核心,國有銀行駛入“股道”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這可謂是大刀闊斧的變革行動。
三、討論、總結與展望:滯后的優越與趕超的使命
經濟學相關研究把改革風格切換現象主要歸因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即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其適應期的結束,國內資本市場必須同國際社會接軌。這是極其片面的,改革風格從漸進式走向激進式,從哲學上講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改革風格的切換,有其特有的經濟社會結構背景,是與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緊密相連的,是與金融系統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轉變密切相關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從之前的“實物社會”走向了“貨幣社會”。但是,由于投資渠道的單一和社會保障的落后,居民將錢存于銀行不敢消費,一方面導致內需嚴重不足,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名存實無;另一方面加強了國家對銀行系統的控制,因為銀行系統關系到社會全局的穩定。國家于是采取了用金融支持改革的策略,即利用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進行全社會金融資源動員,進而通過信貸控制將金融資源投入國企以加速經濟增長,因此始終不肯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從而導致了金融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也正是這種滯后,使中國成功抵御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然而,這種滯后的優越性只是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耦合,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和完善,中國經濟社會結構正由“貨幣社會”向“金融社會”邁進,金融系統在整個經濟社會系統中已處于中樞神經的位置,金融體制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結構和水平相一致才能繼續發揮其優越性。同時,市場化改革也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國家適時推動國有銀行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其實是試圖用金融制度來調控經濟社會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國有銀行上市,不僅是出于與國際社會接軌的需要,更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需要,因為在金融社會里,動用金融工具的能力是導致社會分化的重要因素。隨著金融社會的到來,通過金融制度和手段來調節經濟社會,平衡收入差距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因此,國有銀行大刀闊斧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和時代的使命與要求,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理念和政策范式從“先富帶動后富”的局部優先理念轉向了“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普遍主義范式。
參考文獻:
[1]麥金農.經濟市場化的次序——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
[2]赫爾曼,穆多克,斯蒂格利茨.金融約束:一個新的分析框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3]齊美爾.貨幣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7.
[4]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4.
[5]王水雄.金融工具、信用能力分化與社會不平等[J].社會,2007,(1).
[6]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工作文獻選編(1978—2005)[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5.
[7]Luhmann Niklas: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M].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