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產業結構演化的進程可以得出自主創新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結論。在分析自主創新作用于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機理的基礎上,通過對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量化界定,以東北地區為例,采用省際面板數據模型從實證的角度探討地區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關聯性,從而提出通過激勵自主創新來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地區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關聯性;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12-02
資源和環境問題是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技術供給不足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需求之間的矛盾使得自主創新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乃至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分析自主創新作用于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機理的基礎上,筆者通過對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量化界定,以東北地區為例,采用省際面板數據模型從實證的角度探討地區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關聯性,從而提出通過激勵自主創新來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和建議。
一、地區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機理分析
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原動力,由于各個產業的技術經濟特點不同,創造、吸收和采取新技術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造成各產業間效率和擴張速度不同,使得產業結構從高度化和合理化兩個方面得以優化。具體來說[1],一方面,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新興產業的誕生和成長,會使新興產業的相對比重逐漸上升,而未經技術改造的原有產業的相對比重會隨之下降,一旦新興產業在一國的產業結構中取得主導地位和起決定作用時,產業結構的面貌和性質也會隨之發生根本變化,產業結構的高度將得以提升[2]。另一方面,傳統產業中新技術的推廣使用以及技術升級改造將使得傳統產業的生產率得以提高,通過資源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包括存量再分配和增量再分配),從而緩和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之間的在同一經濟體系中的對立性,增強了產業之間的相互轉換能力和互補關系,降低了經濟的非均衡程度,使得產業結構合理化。
從中國目前的整體技術水平來看,技術創新的來源更多的體現在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統計表明,中國每年的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的占到70%,其中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
二、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和生產結構優化的指標構件
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可定義為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在有關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中,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衡量方法和測度指標,綜合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投入產出類指標,如:RD投入、專利數量、生產率等指標,另一類是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把自主創新看成一種知識創造過程,倡導從多角度來綜合測度自主創新[3]。柳卸林,胡志堅(2002)認為,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應包括如下因素:知識創造能力,即不斷提出新知識的能力;知識流動能力,即不斷地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識的能力;知識在各創新單位之間流動的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的環境;創新的經濟績效,即創新的產出能力。相應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評價原則應包括創新體系的原則、強調創新鏈條的形成原則、強調創新環境的重要性原則、在指標構成中將指標的存量原則、相對和增長率三者兼顧的原則[4]。徐大可(2007)認為,地區自主創新能力應從技術創新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兩個方面來綜合衡量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上述的對自主創新能力的測度和描述雖然考慮了影響自主創新體系的各種因素,但是主要是基于區域自主創新與經濟增長、經濟發展質量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出發的。本文擬采用RD投入的增長率來表示自主創新能力。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探討東北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5]。根據羅托斯(1960)在《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中對產業階段劃分的論述。主導產業部門及其擴散效應(包括后向、旁側、前向效應)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起關鍵作用[6]。而李京文(1998)認為,主導產業應具有高科技進步率、高速增長能力、強擴散效應,并能在工業化進程中起關鍵作用。鑒于此,本文認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是區域產業調整的重要途徑。所以,本文選取高新技術產業產值/GDP的增長率作為衡量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重要指標。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指標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且也很不直觀。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指由于資源在部門之間的流動降低了經濟的非均衡程度,從而改善部門之間的聯系狀況,所以,本文擬采用產業關聯度來衡量產業結構的合理性。
三、省際面板數據樣本構建及模型的構建
分析經濟問題時,數據的獲取與處理成為問題的關鍵。從中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中較容易得到東北三省的數據RD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GDP增長率的數據,運用相關的數據也能夠計算出相應的產業關聯度的數據。問題的關鍵是統計數據是非連續出版的,而且出版時間不是很長,因此我們只能構建1987—2006年的面板數據,其中缺失年份的數據用線性插值的方法進行補值。
面板數據的模型構建如下:
LnY=α+βLnX+μ
LnY=α+βLnX+μ
其中,t=1987,……,2006年份 i=1,2,3 分別表示遼寧,吉林,黑龍江
LnY表示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程度,LnY表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LnX,LnX 分別對應于兩個模型的自主創新能力數據,以上變量均采用對數形式,所以相對應的解釋變量的系數就是其彈性系數,其中β為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結構高度化效應系數,β為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效應系數。由于我們所要研究的是以樣本對總體效應進行推論,關心的是東北地域總體的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結構優化關系,所以本文適宜于采用截距的隨機效應模型。
四、結果與分析
筆者采用Eviews5.0軟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自主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高度化效應的系數為0.6368,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效應的系數為0.4729。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對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提升效應[7]。相關研究表明,東北地區在高速鐵路、石化、鋼鐵、數控機床、汽車等行業積極探索自主創新路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提升了相關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且這些產業的技術含量高,行業產值占GDP的比例越來越大,日益成為東北地區工業體系中的支柱,這些行業基本上屬于重化工業,這一點也符合中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經濟需求。可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東北地區的自主創新活動正在積極展開,重化工業表現最為強烈。但是與高度化效應相比,合理化效應相對偏低。究其原因,東北地區存在著大批的資源型城市,資源型產業成為支撐這些城市發展的主導力量。這些產業大多屬于傳統型產業,由于缺乏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作支撐,延緩了這些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經濟轉型。所以從整個產業結構來看,東北地區產業間的創新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自主創新的規模和強度不一,產業進步的快慢不一,從而導致產業間協調能力較差,制約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調整。
五、對策及建議
1.充分挖掘老工業基地存量創新資源潛力。東北地區借助于早期工業的發展和國家的支持,積累了相對豐富的資源和自主創新基礎,這些資源和技術力量主要在其中國有大型企業,它們成為東北地區自主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而民營企業由于發展時間短,創新資源積累相對薄弱。充分調動大型國有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不僅可以盤活創新資源存量,還可以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在配套設施、技術生產和工藝改進等層面進行技術創新,形成自主創新的網絡化體系,這也是當今技術創新發展的趨勢所向。這樣才能建立適合于東北地區的自主創新體系,發揮自主創新在產業結構優化中的推動作用。
2.擴大人力資本規模,打造創新型團隊。知識的生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知識的創造、知識積累、技術創新都是建立在對人力資本的不斷投資上,而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增強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吸收能力和RD水平來加快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過低的人力資本投資將無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并且直接導致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因此,各地政府應大力引進人才,培養創新型團隊,激發原有人力資本存量和優化整合人力資本增量,將各種類型的自主創新人才聚集到東北地區來,為東北地區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
3.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的風險投資渠道。風險投資作為一種高風險的投融資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融資方式,它在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國外經驗表明,風險投資市場的成熟發展總是和技術創新聯系在一起的,它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東北地區應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自主創新融資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吸納各種風險投資資金,為地區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提供良好的潤滑作用。
4.進行制度創新,保障自主創新的制度供給。建立以企業、市場、科技力量為一體的創新體系,建設良好制度環境,促使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但是如果缺乏與高等院校等其他創新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與協調,企業將無法承擔其在創新體系中的分工職能,無法創造出更多、更好、更符合市場需求、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所以,政府應加強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專利制度建設和成果轉化機制,打造多層次的區域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確保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用。
參考文獻:
[1]H.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99-118.
[2]H.錢納里.結構變化與發展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75-80.
[3]柳卸林,胡志堅.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分布與成因[J].科學學研究,2002,(5):550-556.
[4]徐大可.中國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與經濟增長質量關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5-145.
[5]羅托斯.經濟增長的發展階段[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66-68.
[6]李京文.科技進步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1998:56-59.
[7]王偉光.東北老工業基地自主創新[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