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政策體現(xiàn)一個國家對于刑事犯罪的基本態(tài)度,其與刑事法律共同構(gòu)建起強大的控制犯罪體系。可由于刑事政策自身的特殊性,至今在概念、含義等一些基礎(chǔ)理論部分存在爭議。對刑事政策的五個方面基礎(chǔ)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意在厘清有關(guān)刑事政策的一些根本性認識。
關(guān)鍵詞:犯罪控制;刑事政策;嚴打;寬嚴相濟;輕輕重重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09-03
一、刑事政策與犯罪控制
刑事政策的誕生及演變與犯罪控制息息相關(guān)。犯罪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后出現(xiàn)的社會現(xiàn)象,其存在具有一定客觀必然性。犯罪人類學、醫(yī)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均表明,犯罪是由心理、生物以及社會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其既有犯罪人個人因素(其犯罪心理及個人的生理狀況),又有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1],是一種長期困擾人類社會但在一定歷史階段又無法徹底根除的社會問題。意大利刑法學家菲利對犯罪原因分析后得出了著名的“犯罪飽和法則”:“每一個社會都有其應有的犯罪……其質(zhì)和量是與每一個社會集體的發(fā)展相適應的。”[2]簡而言之,即“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定數(shù)量的犯罪。”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在特定歷史階段是不存在如何消除犯罪的,而只是涉及如何對犯罪進行有效的控制。在人類文明衍化發(fā)展的不斷進程中,各類型的社會、地區(qū)、國家逐漸構(gòu)建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犯罪控制體系,其共同的特征都是極力追求遏止與預防犯罪目標的最大化。
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有賴于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其中,刑法和刑罰手段只應在排除了其他民法、行政法、經(jīng)濟法等“非犯罪化”、“非刑罰化”手段乃至非“法”化手段予以調(diào)控的可能性之后方可適用,即刑罰應被保留作為非不得已時的最后手段[3]。正如日本學者淺田茂所說,只有在民事制裁、行政制裁都不能充分對法益予以保護時,才輪到刑法出場。而在刑法與刑罰控制犯罪系統(tǒng)中, 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無疑是預防和控制犯罪的兩項主要手段,刑事政策指導著刑事法律,兩者共同擔負著預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功能。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著日益復雜的犯罪形勢,因此,刑事政策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重要。
二、刑事政策概念之辯
僅就刑事政策的誕生而言,學界至今未達成共識。有學者堅持“刑事政策的出現(xiàn)并非與刑法同步,它是近代的產(chǎn)物。”[4]也有學者主張:“刑事政策是與國家同時產(chǎn)生的。根據(jù)史書記載,中國數(shù)千年前就有‘明德慎刑’、‘德主刑輔’、‘刑期于無刑’等用語[5]。還有學者認為,刑事政策發(fā)軔于18世紀啟蒙思想的發(fā)展結(jié)果,可以前溯到貝卡里亞、邊沁時代,成熟期當在19世紀末犯罪學發(fā)展的結(jié)果。對于中外刑事政策的關(guān)系,有學者指出,“中國刑事政策雖然同近代西方國家的刑事政策有某些相同之處,但并沒有淵源關(guān)系,中國的刑事政策和策略是獨立發(fā)展起來的,因而具有本身的特點。”[6]
這種爭議直接影響了對刑事政策的界定,使刑事政策的概念成為刑事政策研究的最為基礎(chǔ)而又尚未取得共識的問題 [7],“刑事政策定義呈現(xiàn)出四分五裂、支離破碎”[8],甚至有學者稱,“至今幾乎所有關(guān)于刑事政策的著述,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刑事政策定義”[9]。
一般認為,“刑事政策”一詞最早起源于德國,源于“現(xiàn)代刑法學之父”費爾巴哈,他在1803年出版的教科書中將刑事政策界定為“國家據(jù)以與犯罪作斗爭的懲罰措施的總和”,“是刑法的輔助知識”[10]。然而,在英美本無與“刑事政策”相當之用語,而將刑事政策學研究內(nèi)容并入犯罪學之中,即作為廣義犯罪學的一部分。直至二次大戰(zhàn)之后,逐漸有criminal policy一詞出現(xiàn)[11]。費爾巴哈的著作并未明確刑事政策的定義,最早給“刑事政策”下定義的是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他認為“刑事政策”是“國家和社會據(jù)以與犯罪作斗爭的原則的總和”[12]。同時,李斯特進一步提出了“整體刑法學”的理念,這一理念的框架是:犯罪—刑事政策—刑法。即依據(jù)犯罪態(tài)勢形成一定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又引導刑法的制定與實施,這樣的刑法才能有效懲治犯罪。
德國、法國等國學者對刑事政策大致分為三種,即廣義的刑事政策、狹義的刑事政策、最狹義的刑事政策[13]。三者以刑事政策發(fā)揮作用的范圍為區(qū)分界限,在各自范圍內(nèi)的具體內(nèi)涵則不相同。廣義說將與防治犯罪有關(guān)的各種社會政策納入刑事政策的范圍,狹義說不包括各種間接的社會政策,僅限于以預防犯罪為目的的、直接的國家強制措施,最狹義說則將刑事政策限于如何發(fā)揮刑罰措施預防犯罪的范圍[14]。
當前國內(nèi)刑法學界對刑事政策概念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上。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對刑事政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狹義的刑事政策觀上,即將之視為黨和國家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刑法政策或策略。這種狹義的刑事政策理解妨礙了中國與國際學術(shù)界的交流,也不利于中國科學而合理地制定與執(zhí)行刑事政策。主張借鑒國外關(guān)于刑事政策的廣義界定。第二種觀點則贊同狹義的刑事政策概念,主張針對中國刑事政策泛化的現(xiàn)狀,強調(diào)刑事政策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作用,防止刑事政策淡化刑事法律[15]。
三、西方國家近代的刑事政策
19世紀至20世紀大部分時間,隨著原有的懲罰方式在西方國家的逐漸消失,剝奪自由逐漸成為基本的而唯一的刑罰。20世紀以來,刑罰輕緩化在西方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理念和現(xiàn)實。但是, 20世紀70年代以后, 恐怖主義犯罪、黑社會集團犯罪、新型暴力犯罪等犯罪嚴重威脅到西方社會的安定與秩序,在原有刑罰體系與結(jié)構(gòu)對嚴重犯罪不能有效遏制的情況下,西方國家開始通過加重刑事處罰來遏制這類嚴重犯罪。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各國的刑事政策朝著所謂‘寬松的刑事政策’和‘嚴厲的刑事政策’兩個不同的方向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稱為刑事政策的兩極化。”[16]中國有學者將其概括為西方國家的“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日本學者森下忠將其闡釋為:“輕輕就是對輕微犯罪的處理比以往更輕,即輕者更輕。重重就是對嚴重犯罪的處理比以往更重,即重者更重。”[17]中國有學者進一步對“輕輕”與“重重”二者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后認為,美國刑事政策總的情況是“輕輕重重,以重為主”,“輕輕”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重重”;而在西方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北歐諸國,采取的則是“輕輕重重,以輕為主”,即將“重重”作為對“輕輕”的一種補充。
四、中國的現(xiàn)代刑事政策
對于中國現(xiàn)代刑事政策的起源,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現(xiàn)代刑事政策的最初源頭應該是始于清末刑事律法的變革,自由刑為核心的刑罰體系的建立、理念上對罪行法定原則的確認使得中國初步誕生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刑事政策。之后,刑事政策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刑事政策起源于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對敵斗爭策略。現(xiàn)在被奉為中國基本刑事政策的懲辦與寬大相結(jié)合政策,就是從抗日戰(zhàn)爭的對敵斗爭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具有明顯的斗爭策略的色彩。”[18]
1942年發(fā)布的《關(guān)于寬大政策的解釋》提出了鎮(zhèn)壓與寬大兩大刑事政策,鎮(zhèn)壓與寬大還是兩個分開的政策,分別對不同的人實行。1950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jié)合的刑事政策,具有明顯的政治斗爭的色彩。1956年,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jié)合的政治策略才正式定型化為懲辦與寬大相結(jié)合的刑事政策,并適于各種類型的犯罪。從鎮(zhèn)壓與寬大相結(jié)合到懲辦與寬大相結(jié)合,經(jīng)歷了一個從政治斗爭策略向刑事政策的轉(zhuǎn)變過程。1979年刑法明文將懲辦與寬大相結(jié)合作為刑法制定的根據(jù)載入刑法第1條并在死刑問題上堅持了“不可不殺、堅持少殺、防止錯殺”的政策。
20世紀80年代初, 在面臨“文革”動亂剛剛結(jié)束、國民經(jīng)濟千孔百瘡、犯罪活動尤其是經(jīng)濟犯罪活動猛增的嚴峻形勢下,中國開始實行對嚴重經(jīng)濟犯罪和嚴重刑事犯罪依法從重從嚴予以打擊的政策。1981年中央召開的全國五大城市治安座談會,即“對于極少數(shù)殺人犯、放火犯、搶劫犯、強奸犯、爆炸犯以及其他嚴重危害的犯罪行為堅決依法從重從快懲處。”簡稱“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的方針”,正式確立了“嚴打”刑事政策。
嚴打政策是在社會轉(zhuǎn)型犯罪劇增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實施的,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惡性犯罪的高發(fā)態(tài)勢,但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問題和質(zhì)疑,例如有些學者猛烈抨擊的“嚴打惡性循環(huán)”、“嚴打與法治不兼容”、“嚴打語義易誤讀性”等問題。更有些人借此上升到人權(quán)層次對中國法律制度進行大肆批判。因此,自2005年以來,中國逐步確立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這一政策取代了“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是中國刑事政策發(fā)展的新階段[19]。
五、刑事政策本質(zhì)之研究
刑事政策內(nèi)涵豐富,必須把握其本質(zhì)才能準確理解和運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種不同的視角來甄別、厘清寬嚴相濟的本質(zhì)。
1.“嚴打”與“寬嚴相濟”—— 一種縱向的比較
自1981年全國五大城市治安座談會正式確立“嚴打”刑事政策以來,對此項刑事政策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有些學者認為,1978年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人口眾多、國民素質(zhì)不高、“十年動亂”的嚴重破壞、新老觀念劇烈撞擊等諸多因素誘發(fā)了各種不安定因素,社會管理難度大大增加。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國家果斷采取“嚴打”刑事政策是符合國情的。有些學者則提出很多憂慮:“嚴打”政策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主導著中國的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使中國在懲治犯罪上出現(xiàn)了重刑化傾向,并且“從重從快”的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對人權(quán)的保障。“人不改變自己的個性,任何刑法典,無論是和緩的還是嚴厲的,都不能改變?nèi)说淖匀坏暮筒豢烧鞣膬A向性……用暴力來矯正暴力總不是一種好辦法。在中世紀,刑罰很嚴酷,但犯罪也同樣殘忍。社會在與罪犯的殘暴之間的斗爭中失去效力時便會惡性循環(huán)。”[20]“用死刑來向人們證明法律的嚴峻是沒有益處的”[21]。企圖多利用刑罰權(quán)的政權(quán)是虛弱的政權(quán)。“我們應當以國家本來就是容易依賴于刑法的抑制機能和秩序維持機能的組織為前提,持續(xù)不斷地監(jiān)視其偏向。”[22]
我們認為,一方面,不能因為過去長期施行“嚴打”刑事政策且效果明顯就全盤肯定“嚴打”;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嚴打”暴露出一些問題并被“寬嚴相濟”取代而全盤否定“嚴打”。即是說,必須客觀地、歷史地、辯證地評價“嚴打”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在“嚴打”刑事政策長期司法實踐和理論探討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體現(xiàn)出中國現(xiàn)階段的刑事政策正在逐步調(diào)整和完善。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是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要求。這一概念的提出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刑事政策原有的模式,也改變了人們對犯罪控制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判斷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在防控犯罪領(lǐng)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不同于“嚴打”刑事政策,“寬嚴相濟”既包括對嚴重犯罪要從嚴打擊,又包括對輕微犯罪要寬緩處理;既有實體方面的要求,又有程序方面的要求;既適用于普通刑事犯罪案件,也適用于職務犯罪案件;既要求對嚴重犯罪和輕微犯罪“寬嚴相濟”,也要求對一般犯罪寬嚴有度、依法懲治。
2.“輕輕重重”與“寬嚴相濟”—— 一種橫向的比較
目前,中國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而西方國家實行“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這兩種刑事政策的產(chǎn)生都是由于面臨高漲的犯罪現(xiàn)象。比較中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西方國家實行的“輕輕重重”的刑事政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含義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中國“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是“區(qū)別對待”,而西方國家“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含義很明確,即對輕微的犯罪要處以較輕的刑罰,而對嚴重的犯罪,則要處以較重的刑罰。可見,西方國家“輕輕重重”刑事政策的內(nèi)涵已經(jīng)被中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所包含。此外,中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還要求對具有嚴重情節(jié)的輕微犯罪處以較重的刑罰,而對具有從寬情節(jié)的嚴重犯罪處以較輕的刑罰。
六、結(jié)論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出臺及應用,在理論界和實務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有關(guān)刑事政策的研究熱潮,理論界注重于該政策的歷史沿革、確切含義、法學基礎(chǔ)等,而實務界更側(cè)重對該政策的細化和適用。同時,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對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隱憂。我們認為,必須堅持歷史的、辯證的觀點來剖析和研究刑事政策,抓住其本質(zhì)含義,才能準確而科學地闡釋和適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使之惠民惠國,切實起到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刑法效果。
參考文獻:
[1][意大利]恩里科·菲利.實證派犯罪學:第1版[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83.
[2][臺灣]王建今.現(xiàn)代刑法的基本問題[M].臺北:臺清漢林出版社,1981:153.
[3]蔡道通.中國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G]//陳興良.中國刑事政策檢討.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4]魏克家.論刑事政策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1994,(6).
[5]肖揚.中國刑事政策和策略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6]楊春洗.刑事政策論[M].臺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張甘妹.刑事政策[Z].臺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8][日]大谷實.刑事政策學[M].黎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quán)力分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10]儲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和司法實踐的基本指導思想[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5).
[11][法]米海依爾.戴爾瑪斯—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M].盧建平,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儲槐植,趙合理.國際視野下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第22卷[J].法學論壇,2007,(3).
[13]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與關(guān)系刑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許福生.刑事政策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14]梁根林,吉莉婭.“刑事政策與刑事一體化”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中國法學,2004,(1).
[15]儲懷植.刑事一體化與關(guān)系刑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6][日]森下忠.犯罪者處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4.
[17]陳興良.刑事法治視野中的刑事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4,(5):117.
[18][意大利]恩里科·菲利.犯罪社會學: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80-188.
[19][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5-46.
[20][意大利]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62.
[21][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5-46.
[22][意大利]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62.
The Study of Some Basic Theoretic Problems about the Criminal Policy
CHEN Guang-yi
(The Gansu Provincial People’s Procuratorate,Lanzhou 730030,China)
Abstruct:Criminal policy embody a country’s attitude to criminal misdeed, Criminal policy and criminal law struct together a powerful system to control crimine.But because of especial characters of the criminal policy,hitheto,the notion and meaning of criminal policy still have been discussed.So,the article has studied in five basic theory problems of criminal policy and aims at to distinguish some basic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criminal policy.
Key words:criminal control;criminal policy;severe punishment;the policy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rcy and severe;the policy of mercy and sev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