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韓一直未能形成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既有政治缺信、體制差異、歷史糾葛等,也存在區域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構,協調能力并不突出的問題,加之許多地區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因素,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發展可從政府推動人手,建立協調機制和跨國中介組織等。
關鍵詞:多方位區域旅游;必然性;制約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46-02
2008年6月23日,以“跨越界線”為主題的第三屆中日韓旅游部長會議在韓國釜山舉行,三國旅游部長共同簽署了《釜山宣言》?!陡叫浴返陌l表符合三國旅游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是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的又一藍本。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為區域旅游一體化的構建創造條件,并增強對區域外居民的旅游吸引力,是現階段三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發展的必然性
隨著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各國人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方式都有很大轉變,旅游業也要隨之轉型。結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普洛格的旅游心理圖譜理論以及諸多區域發展理論,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如下六個遞進的階段:自然發展階段,接待要素發展階段,吸引物發展階段,產業協同發展階段,目的地發展階段以及區域旅游發展階段。中日韓三國的旅游業都有很多年的發展,在現階段“區域”的問題已經到了實質發展的階段。為了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也為了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的整體水平,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產生突破行政區束縛的動機,區域旅游由此興盛起來,區域內部的合理分工與全面合作成為該階段旅游業發展的主流。
中日韓旅游業雖有長足發展,但中日韓旅游就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旅游經濟覆蓋面和旅游業總體發展水平而言,與歐美、大洋洲相比,差距很大,劣勢明顯。中日韓同為WTO成員,同為APEC成員國,也是東盟ASEAN“10+3”機制的參與國,但三國間并沒有簽訂FTA協議,由于韓國與美國之間已簽訂FTA協議,中國與東盟之間有FTA框架協議,中日韓三國對其他次區域游客的吸引力如果不能顯著提高,那么中日韓旅游服務將難以實現大幅增長,域內游客會更多選擇到美國、東南亞去旅游。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有著極為突出的原始性特征,由于有著深遠的文化淵源和經貿關系,使其人文旅游資源具有突出的依存性和互補性,發展區域旅游合作前景廣闊。因此綜合各方面因素,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合作旅游的發展是發展三國旅游的必然選擇。只有發展區域合作旅游,優勢互補,加強區域內旅游資源的交流,人員的相互流動,才能提高中日韓旅游業的整體水平。
二、中日韓發展多方位區域旅游的制約因素
中日韓區域旅游業發展迅猛,然而一直未能形成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更多地表現在單純利益驅使下的雙邊層面上。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既有政治缺信、體制差異、歷史糾葛等多種特殊不易逾越的溝壑;也存在區域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構,協調能力并不突出的問題;加之許多地區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接待能力差,旅游產品單一,旅游服務沒有標準化,質低價高,缺乏競爭力等因素。諸多原因制約了東北亞多方位區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1.歷史政治因素。由于歷史原因、特別是日本領導人對待歷史的態度上很難讓中國和韓國的人們接受,也難以被國際社會接受。不幸的是,日本至今沒有與中國、韓國以及其他亞洲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實現心靈上的和解,這是實現中日韓合作乃至整個東亞合作難以克服的障礙。還有中日韓存在領土之爭,韓日獨島之爭、中日釣魚島和東海大陸架之爭。三國的政治關系仍屬正常,沒有公開的沖突。可是民間的、潛在的不信任情緒仍然存在,這對正常的國家關系有著不小的負面影響和沖擊,更對中日韓旅游有著重大的阻礙。
2.經濟水平差異,導致市場出現差異。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日本和韓國屬于發達國家。從經濟體制來講,日本、韓國是成熟度較高的市場經濟,而中國還處于市場化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雖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不直接構成經濟合作的障礙,但如果沒有實現共贏的經濟合作方式或模式,旅游合作就難以向前推進。其次,經濟發展水平也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全球的旅游業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旅游市場、旅游產品、旅游需求等的多元化,三國的旅游多元化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使三國的旅游合作只是存在最基本的層面,很難向深度合作進行。以人均GDP為例,日本第一,韓國次之,中國處于最低層次。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早在1990年人均收入就超過了3萬美元;韓國已是中等發達國家,人均收入超過1萬美元;而中國剛過1 000美元。
3.日韓旅游貿易呈逆差,阻礙三方合作推進。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日本和韓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均是第一大逆差行業,日韓兩國常年都呈現逆差,只有中國是順差。近年來,日本逆差規模呈下降之勢,由2000年的285.2億美元減少到2007年的139.1億美元,減少了51.2%,但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三方合作的推進。雖然近幾年,韓政府出臺大量促進并完善旅游業的政策措施,但隨著海外旅游供應鏈的進一步完善,旅游要素的越發充裕,使得以海外留學、境外旅游為代表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成為服務貿易第一大逆差來源,韓國的貿易逆差額在逐年增長,由2000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150.9億美元,短短幾年時間增長率約50倍,使得韓國密切關注對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這很不利于三國開展旅游合作。韓國旅游業發展模式為政府主導型,韓政府將旅游業擺在改善服務業收支逆差,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4.中日韓三國的旅游法制建設步伐不同。在三國旅游法規體系當中,日本的旅游法制建設是體系最完善的,涉及面最廣的,針對性最強的,有一套健全適用的法律法規,這是日本旅游業能有較大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韓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認識到旅游業的重要性,到現在也已有了比較完善的旅游法規體系。政府對旅游領域不僅制定個別具體法,而且以基本法的形式指明旅游事業的發展方向。中國1985年國務院頒布《旅行社管理暫行條例》,這是中國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管理的行政法規、標志著中國旅游立法工作從此進入建設性發展階段。中日韓三國當中,日本和韓國的旅游法規體系起步得比較早,發展得也比較迅速。只有中國到現在還是旅游基本法缺位的狀況。
5.意識形態差異制約合作制度。中日韓三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制度剛性雖然有所減弱,但并未消除。由于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文化、國家制度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現在看來,這一影響制約中日韓三國合作制度化的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消除。從文化層面來看,盡管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民族文化十分接近,但三國的意識形態、民族意識和宗教信仰并不完全相同,加上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巨大差異,都構成了區域經濟合作的障礙,同時也是影響中日韓旅游合作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近年來,產生的“中國威脅論”便集中體現了三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矛盾性和沖突性內容。
6.缺乏協調機構。嚴格意義上的區域旅游合作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正式的官方的國際區域旅游組織;二是具有官方簽署的正式的區域旅游合作文件。而中日韓區域旅游合作,缺少三國共同組成的正式的官方的區域旅游合作組織,中日韓區域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構,雖然有如東亞旅游協會這樣的組織,但它在促進區域旅游合作方面幾乎沒有作為,很少舉辦關于三國的高峰旅游論壇,專門討論本區域內旅游協調發展事宜。雖然三國都對旅游市場采取政府主導政策,但管理機構的權威性都比較遜色,所重視的方面各不相同,大家各自為戰,甚至是惡性競爭。
7.軟、硬件設施不完善。中日韓區域內一些地區的軟、硬件設施不完善,存在著旅游基礎設施不健全、接待能力差、旅游產品單一、旅游服務沒有標準化、質低價高、缺乏競爭力等因素,影響旅游形象。如,中國旅游企業的突出問題就是旅游企業規模小,整體對外宣傳促銷效果差,客源市場培育不成熟,旅游產品缺乏整合,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較落后,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還比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總之,三國的旅游企業在跨國外聯能力和旅游接待服務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間。
三、推進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的建議
首先從政府推動人手。在區域旅游合作中,需要政府發揮“破冰”作用,在國際間的區域旅游合作中更是如此,建立開放、務實的政策框架和共享的信息體系,是目前中日韓三國最需要開展的工作。其次選擇主體城市,旅游與城市發展相融合。三方的旅游合作不可能在空間上全面展開,只能在各個國家選擇有一定基礎的旅游城市,作為實質性推動三國區域旅游合作的主體,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廣。再次建立協調機制和跨國中介組織,制定旅游開發戰略當前,中日韓應成立東亞區域旅游合作中介組織,完善軟硬件設施,制訂統一的服務標準。最后拓展旅游種類,開展多方位旅游。推動中日韓多方位區域旅游合作,必須要拓寬旅游種類,開展多方位旅游。開展以三國農村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就是能吸引一大批旅游者的特色旅游。隨著三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術旅游就是以此為基礎開發的旅游項目,在旅游的同時進行學術的交流。隨著中日韓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的加速,商業會展的定期舉行,都為商務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參考文獻:
[1]高春姬.韓國觀光基本法的制定與改革及對中國的啟示[J].當代韓國,2008,(4):91-94
[2]林長榕.中國旅游法制建設的難點與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98-102
[3]馬波.旅游業的轉型與區域旅游合作——兼論中、日、韓旅游合作的推進[J].旅游學刊,2007,(5):24-28.
[4]吳昕春.東北亞國家意識形態差異對區域合作的影響[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3):25-28.
[5]慎麗華,森豪利,,郝艷萍.中日韓三國“綠色旅游”的理念與現狀[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0-34.
[6]王繼慶.中日韓旅游服務貿易合作發展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08,(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