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儲備業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同時又具有高風險的特征。土地儲備業務的風險是系統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其中包括政策風險、經濟風險、資源風險、組織風險、資金風險、制度風險等,對于土地儲備業務風險控制應掌握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從提高宏觀調控能力、建立預警制度、完善計劃管理、調整資金結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內控制度、落實信息手段、探索績效評價等方面加強風險控制。
關鍵詞:土地儲備;風險分類;控制原則;控制方法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29-03
土地儲備管理,是國土資源管理業務中最為重要的熱點、難點、焦點工作之一,為政府部門、國土管理部門、用地部門所高度關注。近年來,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07]277號文),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辦法》(財綜[2007]17號文)等,對土地儲備業務的涵蓋范圍、管理程序、規范要件、資金的籌措與使用、項目的預決算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為有效控制土地儲備業務中的風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實踐或者是學術中,人們對儲備業務風險認識還主要停留在財務風險的識別與控制上,而忽略了諸如政策風險、經濟風險、資源風險、組織風險、制度風險等其他風險的認識。由于以上風險是系統性的,從而僅僅控制財務風險則顯得力不從心,我們有必要及早地識別這些風險并加以控制。
一、風險識別
1.政策風險。眾所周知,土地和金融是我們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閥門”,因此,國家土地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土地儲備業務來講,當國家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時,需要增加土地供應,土地儲備總量必然加大;反之,當采取抑制經濟過度膨脹的政策時,就要收緊土地供應,土地儲備總量肯定會壓縮。調控政策的過渡轉換,在土地儲備業務的變化上會形成時間差,如果處理不好的話,會引起土地儲備周轉業務、資金供需的連鎖反映,其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2.經濟風險。經濟風險對土地儲備業務的作用體現在兩端:當經濟過熱時,企業和個人的消費能力高度膨脹,房地產行業持續火爆,土地供不應求,企業不計成本“搶地”,“地王”不斷涌現,由于土地資源及資金的雙重限制,土地儲備總量擴張跟不上需求,同時,也埋下了土地積壓、資金鏈斷裂的隱患;當經濟蕭條時,需求嚴重不足,房地產價格不斷下降,在“買漲不買跌”思想驅動下,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過程中的“流拍”現象則司空見慣,拖欠土地出讓價款現象大量發生,這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表現尤為突出,最終影響著土地儲備資金的正常周轉。
3.資源風險。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方面,國家從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了“18億畝紅線”的耕地保護戰略;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耕地“沙漠化”日益嚴重,使得城市化已不能走“外涵式”發展的道路,城市可利用土地資源面臨日趨枯竭的狀況,給土地儲備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課題,也成為土地儲備業務的“瓶頸”之一,這是一種目前看來還是“隱性”的風險。
4.組織風險。組織風險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體制風險。由于中國實行國土資源垂直管理體制,現有的土地儲備機構在人事與業務的管理上受著雙重領導,即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領導,兩者在指導思想、利益關系、工作重心等方面是有區別的,有時甚至是沖突的;二是領導風險。不同的領導成員在土地儲備業務及資金的運作上,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處理辦法,因此,對土地儲備業務風險認識與控制上是有差別的,如:領導的變動肯定會對儲備業務的連續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三是員工風險。員工風險主要表現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這些因素決定著土地儲備各項決策的執行力,影響著貫徹質量,也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風險結果。綜上所述,組織風險也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風險。
5.資金風險。土地儲備業務的資金風險是目前我們所最為關注的焦點,它的形成根源在于先天不足?,F行的資金籌措、投資模式決定了以下風險:首先,是資金結構風險。由于地方對土地儲備資本金的初始投入很少,即使后續新增資本金,一般也只能每年新增少量的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土地出讓收入的5%左右),絕大部分的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于是,形成了完全意義上的負債經營,土地儲備機構變成了銀行的長期“打工者”;其次,是籌資風險,包含資金貸款規模風險和資金貸款結構風險。一方面,雖然土地儲備貸款是以政府信用為保障的,但是銀行在審核貸款時必然要看財務狀況,有授信額度控制,因此,土地儲備的規模必然受到銀行貸款規模的制約;另一方面,資金貸款時間安排必須與土地收儲、出讓計劃一致,才能確保及時還貸,但實際工作中分寸是很難把握的。最后,是償債風險。在以下幾種主要情況發生時,就會出現償債風險。一是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時,如: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所形成的償債風險,我們應該記憶猶新;二是銀行信貸規模收緊之時,我們現有的土地儲備貸款模式是“借新債,還舊債”或者“拆東墻,補西墻”,這在銀行日子好過時還行得通,但在銀根緊縮時,風險就不言而喻了;三是土地儲備業務量大幅增加時,如:2009年房地產市場的復蘇,造成了絕大部分城市土地儲備資金貸款規模的大幅增長,甚至是成倍增長,土地儲備資金鏈高度緊張,其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
6.制度風險。制度風險也是較為“隱性”的風險。對于土地儲備工作來講,目前所存在的制度風險主要有以下表現:一是授權審批制度不健全,把特別審批事項混同為常規審批事項,沒有明確必要的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相應責任;二是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不到位,比如:土地儲備業務的談判與土地儲備事項的執行為同一人,儲備貸款的處理由同一人辦理,收儲合同的簽訂與執行為同一人等;三是預算控制較薄弱,土地儲備業務缺乏預算全面約束,“人治”痕跡明顯,土地收儲計劃形同虛設;四是績效考評制度還白紙一張,實際操作中“重資金來源,輕資金使用”、“重過程操作,輕結果考核”、“重日常核算,輕效益評估”等,這些現象都亟待改變。
二、各種風險間的相互關系
以上風險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能孤立地識別與評價各自的風險。相對于土地儲備機構來講,政策風險、經濟風險、資源風險是客觀的,不可避免的,對其風險預防是被動的;而組織風險、資金風險、制度風險是主觀的,對其風險預防是主動的。從上述各種風險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土地儲備中各種風險影響的焦點還是土地資源和資金問題,也就是土地資源與資金分配、利用的合理性,最終影響著土地儲備事業的可持續、正常、健康發展。
三、風險控制的原則
要系統性地控制土地儲備業務中的各種風險,筆者認為應貫徹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原則。風險管理必須全面覆蓋業務所涉及的所有部門和崗位,滲透各項業務過程和每一個操作環節。
2.重要性原則。考慮到成本效益關系,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應關注土地儲備中的銀行貸款、大額儲備支出等重點和高風險的業務的控制。
3.制衡性原則。應當在部門設置、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同時兼顧工作效率。
4.適應性原則。風險控制措施應當盡量符合國家的政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土地資源的存量水平相一致。
四、風險控制的對策
1.加強政策學習,努力提高參與經濟宏觀調控的能力。土地儲備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實際工作,它體現著政府的意志和戰略意圖。為此,我們應當加強對國家各項政策的學習,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出臺的各項調控措施,積極爭取工作的主動性、及時性、效率性,有效地應對國家政策調整給土地儲備工作帶來的影響。
2.建立預警制度,力爭做到超前籌劃土地儲備工作。要及時掌握經濟發展的新動向,加強與財政、銀行、統計、房管等部門的聯系,以更廣闊的視角,更敏銳的觸角,更超前的意識,探索建立土地儲備預警制度,使土地儲備各項決策的調整做在經濟變化趨勢的前面,努力將經濟形勢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
3.完善計劃管理,積極培育土地儲備后備資源。國家出臺的土地儲備管理各項規定中,對年度土地儲備計劃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涉及土地儲備中長期發展戰略方面則缺乏一定的指導意見。因此,地方儲備管理機構應加強土地儲備后備資源的調查摸底工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收儲總量,如:“城中村”的改造、收回淘汰落后產能用地、“退城進郊”企業用地的收購、城市規劃擴張征地、提高容積率等;改善收儲結構,建立科學、合理、可行的中長期土地儲備規劃,以滿足城市建設的發展需要。
4.調整資金結構,合理控制土地儲備資金貸款規模。必須將調整土地儲備資金結構作為當務之急來解決,要以創新的思維方式,實實在在地降低資金風險。建議采用超額累進制,大幅提高國有土地收益基金的提取比例,確?;鸺皶r撥付土地儲備機構;對劃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等項目的收儲用地,實行財政預撥制;精簡土地收儲環節,在中等城市改革市、區分離的城市管養體系,統一由土地儲備機構辦理土地收儲業務;采用招投標的方式,有限吸引民間投資參與土地一級開發,共擔風險,共享收益。通過以上措施,從根本上降低土地儲備資金貸款規模,使之達到可控、合理、經濟的程度。
5.健全組織機構,著力培育土地儲備決策執行能力。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建立聯絡協調小組,小組由當地政府部門、國土部門、儲備機構聯合組成,為重大決策、執行事項提供溝通、協調、解決的平臺。儲備機構內部也應完善組織結構,如:建立項目規劃設計、招投標、工程管理、資金預算、籌資、項目監督等專門辦公機構,明確分工,提高協同意識,加強業務學習,使得決策、執行能力有質的提高。
6.完善內控制度,根本消除土地儲備業務隱性風險。通過建立土地儲備決策程序、業務流程規范、重大項目聯簽制度、崗位分工職責、項目貸款控制制度、工程支出授權審批制度、項目預決算管理制度、項目績效考評制度等一系列規章,使得土地儲備工作走上規范有序,風險可控,高效有為的良性軌道,從根本上改變“三拍”現象,即:項目決策“拍腦袋”,項目實施“拍胸脯”;項目問題“拍屁股”。
7.落實信息手段,努力實現土地儲備業務實時監控。國土、財政、銀行等部門應加強協作,根據各自職責加強對土地儲備工作的監督管理。要在建立土地儲備計劃、抵押、貸款及收支信息共享制度的基礎上,確保土地儲備資金貸款的安全運作與及時歸還;確保財政資金的及時到位與合法使用;確保土地儲備計劃的有序執行與項目實施。
8.探索績效評價,積極創新土地儲備業務考核辦法??冃гu價是風險控制的考核手段之一。應建立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從項目定位、項目計劃、項目管理、項目結果等方面,分別評價績效情況。在風險控制方面,主要評價項目規劃是否存在重大缺陷、項目執行結果符合預算的程度、項目實施中偏差情況應對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內控制度的執行、財務管理的有效性等,以便決策者對土地儲備項目實施過程的風險控制有總體的了解,最終實現改進管理,防范風險,提高效率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土地儲備管理辦法》的通知[R].(國土資發[2007]277號).
[2]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土地儲備資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R].(財綜[2007]17號).
[3]財政部 證監會 審計署 銀監會.保監會關于印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通知[R].(財會[2008]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