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大學生成才的前提條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關系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重要一環。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應做到以下四點:把握社會主流,引導大學生樹立最高理想;凈化傳媒陣地,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完善教育制度,強化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堅持“治病救人”,規范大學生社會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43-03
一、內涵:三個邏輯推定
1.責任的概念界定。“我們對家人、朋友、客戶、同事等都負有特殊責任,這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良知之一。”[1]《現代漢語詞典》關于“責任”的解釋則是:(1)分內應做的事:盡責;(2)沒有做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追究責任[2]。
筆者認為,責任由兩個方面構成,包括職責和任務,即個體或群體處于某種社會角色時所應當完成的本角色賦予的職責和任務,一旦未履行相應的職責并完成相應的任務即可認為沒能承擔責任。
2.責任感的概念界定。責任感屬于情感,情感是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復雜而穩定的態度體驗,它是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產生的,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分為三類:一類是道德感,一類是理智感,一類是審美感。具體來說,責任感是道德感的一部分內容,是個體對自身在人類社會和自我發展中所承擔的一種責任的一種意識,對自己在道德活動中完成道德任務的情況是否滿足道德需要的一種體驗。人有了責任感,會將有關道德任務的完成情況與對自己的道德評價聯系起來。
3.社會責任感的概念界定。對于社會責任感,眾多學者都深有研究,現列舉以下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個享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的態度?!盵3]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它分為群體社會責任感和個人社會責任感。個人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自我意識,它反映一個人的人格素質是否健全?!盵4]
筆者認為,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體在一定的正常的社會狀態中為了維系這種正常的社會狀態而做出努力的一種情緒體驗。它是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不管是群體還是個體,都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
二、必要性:“三個維度”
調查研究表明,責任感的教育是為全球人所重視的重要的品質教育,但在中國重視責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點,處在世界各國墊底的位置?!盵5]因而,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乃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大學生成才的前提條件。(1)大學生的特殊身份要求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大學生是用理論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是連接理論思想與社會實踐的排頭兵。這一群體的思想中包含著使社會思想發生變化的最活躍因素。依靠學校所提供的環境和資源,大學生把他們認同的價值觀、思想、理論形成嚴密的論證體系,而形成體系的、經過論證的信息再經過輿論的工具向社會傳遞時,對社會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同時,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與社會實踐的方方面面的接觸,尤其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接觸,形成了認識專業、認識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真實地成為對社會作貢獻的人?!斑@時候,大學生群體在實質上成為了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之前在大學期間形成的包含對社會責任認識的思想觀念,肯定會對實際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6](2)大學生的順利成才要求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品質。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應當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有心憂天下的歷史使命感。眾所周知,大學生應該是一個復合型人才,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的理論素養,要有優良的心理品質。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責任,并且不能回避和擺脫責任。大學生正處于掌握知識、培養德行、健全人格的人生重要轉折階段。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已經是成年人,是有明確的認知和理智行為的責任主體,已經有能力全面承擔人生的責任。在這個階段,他們學習、了解和明確自身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學習承擔責任、履行義務、行使權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學生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學會做人的準則。
2.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1)社會責任感是維系社會安定有序的紐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的安定有序不僅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為基礎,更需要社會每個公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來維護。個人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承擔自己的職責,既是個人得以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社會賴以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維系個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7]。每個社會成員都是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一員,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系著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成果。社會成員普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維系社會安定有序的基本紐帶。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一員,更應該具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2)社會責任感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處理好、保持好的人際關系。事實上,每個人都具有社會責任感,更多的為社會、為別人著想,從別人的利益出發,群體之間就會達成一種利益的折中狀態,人與人之間就多了更多表達和溝通的機會,自然就會增進相互的理解,化解各種矛盾,理順各種關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他們之間的人際關系才能和諧,也才能帶動整個社會成員間的人際關系的和諧。最終,社會才能和諧。
3.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關系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重要一環。(1)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是傳承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中流砥柱。大學生,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一個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群體,更是一個富有創新膽識的群體,他們當之無愧是傳承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中流砥柱。但是,他們擁有的這些寶貴的知識和優秀品質是不夠的,社會責任感是其傳承社會主義事業的必備品格之一。只有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才會想到要傳承先賢留給我們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反之,一個沒有理想信念,沒有抱負的大學生,肯定也不會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也不會有要傳承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心。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是傳承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脊梁,只要脊梁不倒,社會主義事業就能得以薪火相傳。(2)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是發展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基石。我們先輩取得的社會主義偉業不僅需要被繼承,更需要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沒有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停滯不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發展,我們會成為歷史的罪人,我們的先輩不會原諒我們,我們的后代更不會原諒我們,我們應該有責任感去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美好明天,不辜負前輩用血肉之軀贏得的和平環境。誠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是要13億中華兒女共同完成的。但是,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雖然沒有社會各行業精英分子那樣卓越的成就,也沒有農民、工人的特殊技能。但是,他們擁有知識,擁有青春,擁有奉獻精神,他們是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基石。
三、路徑:“四個選擇”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十分重要,應做到理性科學,系統全面,體現時代性。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培育路徑:
路徑一:把握社會主流,引導大學生樹立最高理想。社會主流是指在社會上被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并以之引導和規范社會成員思想、心理、行為等的存在,它具有大眾性、動態性和可引導性。在中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以及仁、義、禮、智、信等都是被弘揚的,是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是值得每個公民去追求的,而資本主義社會所崇尚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等都應該是被我們所唾棄和批判的。不管社會怎樣轉型,國家怎樣發展,觀念怎么更新,我們心中始終都要有一個標桿,要緊緊圍繞它所思、所想、所為。同時,大學生也應該樹立最高理想,并且要為黨的最高理想而努力。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有沒有最高理想是一個人是否有社會責任感的間接體現。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最高理想,堅定他們共產主義必將實現的信心,在引導的過程中,通過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情景感染法等各種途徑強化其責任意識,培育其社會責任感。
路徑二:凈化傳媒陣地,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大眾傳媒作為人們獲取日常信息的有效載體,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人們的責任感、是非觀等精神觀念的形成有著指導性意義。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政府應完善行政服務體系,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堅決查處違法違規的傳媒行為,嚴厲處分相關責任人。針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傳媒,政府還應制定相應的政策,規范網絡運營秩序,關閉傳播非法內容或不良內容的網站,宣揚紅色經典網站,鼓勵大學生多進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網站,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從大學生自身來講,要做到自覺遠離傳播低俗內容的媒介,大學生做到“潔身自好”對凈化傳媒陣地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自覺遠離低俗信息這一行為體現了其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這一行為凈化了傳媒陣地,反過來又有利于其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路徑三:完善教育制度,強化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要靠學校教育。大學以前的教育要完善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制度要從變革考試制度開始。由于考試制度的緣故,很多學校的課程設置緊緊圍繞考試內容進行。因此,要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把學生的德育納入到考查鑒定范圍,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學生文化成績的考查。在大學,要改進教學方法。教育方式要變灌輸式為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注意挖掘他們思想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幫助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育過程中還應強化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調控直接影響他們的包括責任感在內的各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培養。責任感反映個體的內在傾向,正是個體的情感與責任感的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樣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5]。一般而言,良好的、豐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會有與之相適應的積極責任感。
路徑四:堅持“治病救人”,規范大學生社會行為。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一文中“找到了一個公式:團結—批評—團結?;蛘哒f,懲前毖后,治病救人。”[8]去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因為大學生自身同社會責任感異化與社會要求大學生自身同社會責任感同化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是可調和可解決的,所以在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堅持用“治病救人”的方針去解決“問題”大學生。堅持“治病救人”,是為了規范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從而旁敲側擊,從側面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思想支配行為,行為反映思想,行為對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反作用。”[9]大學生的社會行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其思想的反映。在大學生中,也存在著一些失范行為,有些是受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有些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影響,原因很多,但是要明確一點,這些失范行為通過教育是可以得到有效的糾正的,我們應該有信心把他們教育好,通過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使他們自覺地把教育內容外化為社會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
參考文獻:
[1][澳]羅伯特·E.古丁Robert E.goodin.保護弱勢,社會責任的再分析[M].李茂森,譯.A Reanalysis Of Ou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1.
[2]現代漢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57.
[3]蔣國勇,應小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原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3):33-35.
[4]趙志毅.文本與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5]張秋山.大學生社會角色時代變遷[M].北京:人民出版社,007:127-132
[6]郭春蕾.淺談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性[J].甘肅科技,2008,(7).
[7]嚴萍昌,梁燕雯,莫錫坤.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2)).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4重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