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以及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等原因,造成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直面危機,改革教學與培養模式是當務之急。打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學、實習實踐各環節重新找到平衡點,是會計教育的出路。根據學生畢業后的不同去向安排教學、實習實踐做到各有側重,實踐環節是學生適應就業市場關鍵點,增加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會計教學;改革;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18-02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所需要高素質人才。教學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環節,決定學校培養人才質量高低。會計專業是為社會各行業培養管理人才的專業學科,會計教學改革首要目的是滿足和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需要。如何更好滿足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如何規劃和設計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高度統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教育現狀
會計學專業作為經濟管理類重點專業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視。招生數量不斷擴大,在全國兩千三百多所具有高等學歷教育的院校中,超過六成的高校設有會計專業,近五年來每年都有50萬以上的會計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就業成為社會普遍關注問題。調查表明,會計專業畢業生總量供大于求,再加上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理論知識過剩、實際動手能力差,對專業缺乏規劃等因素,就業難度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具體表現在:
1.重數量輕質量。擴招是這幾年高等教育的時髦名詞,隨著高等教育平民化思想的確立,高校入口不斷擴大,在校生數量急劇增加。雖然給一些高校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給教學質量、學生素質培養埋下隱患。就會計專業而言一些高校在設置會計專業和招生過程中盲目性非常強,特別是一些理工類、綜合類學校,雖然專業設置的條件不成熟,還是上馬會計專業,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教學環節漏洞時有出現。師資、實踐環節跟不上,學生質量、綜合素質很難保障。
2.重視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環節。會計理論教學在高校普遍受到重視,不管是在師資上還是教材上和世界接軌比較成功。教師可以和名校交流、教材可以用名校教材,總之理論高精尖。再看看實踐課安排,只有很少的模擬實習,主要練習編制記賬憑證、報表等。在教學時間安排上理論教學占絕大部分時間,有的課程持續一學期或更多,而實踐教學一般安排二三周就不錯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生的應用技能得不到保障。
3.課程設置不適應經濟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目前一些學校會計課程設置與經濟發展差距很大。有的課程設置超前,有的課程設置滯后。一些學校按照培養注冊會計師、稅務師設置課程;有的學校按照培養國際會計師設置課程,這與國情難適應。證券投資、企業清算、破產重組課程設置有難、偏之嫌。現在大多數會計專業畢業生去向有兩種一是就業,二是讀研究生,兩種選擇對專業素質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考研側重綜合理論水平,就業突出綜合工作能力。發展方向不同,對專業就有選擇。目前許多學校的課程設計上沒有滿足學生最基本個性化需要,學生自主選擇空間很小。
二、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強化實踐環節教學
滿足需求是人才培養的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開展教學活動。會計教學改革的現實要求——畢業生的供需矛盾世界經濟一體化使中國的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會計教學應該著眼于社會需求,立足于培養目標的需要。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是人才市場的供需現狀不容樂觀,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會計研究領域和內容不斷拓展(與管理、與技術、與計算機等相結合),對于會計學本科畢業生來講,有著非常廣闊的就業前景,會計學科的畢業生應該是不愁找到“飯碗”的。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數越來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發展尤為迅速。據統計,200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280萬,2005年很可能突破340萬人。而早在1997年全國高校在校生共590萬,讀會計專業的達58萬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會計專業學習。從供給角度來看,會計學科本科畢業生的大量擴招好像是滿足了社會需求,但是近年來會計人才市場上出現了奇怪的“兩缺”現象——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的會計人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則找不到理想的崗位。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1.需方。需方講究成本效益原則。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往往關注所需人才的自身價值和增值潛力的發揮,比如能否很快進入角色、勝任會計崗位(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堅守崗位、維護單位利益(降低企事業的人才流失成本)等專業素質;是否具備誠實穩重的品質,能否具備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
2.供方。在現有教育過程中沒有從應有的高度審視和重視需方的要求。(1)教育培養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缺乏有效的監管體制;(2)有些學校建設和發展機制的定位不太明確,對市場需求研究不夠,學校內部管理尚屬“粗放型”;(3)不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維度和綜合能力,學生所學知識與應用能力深度不夠、廣度不足,(4)實踐教學環節薄弱,不重視對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等等。
3.本科生培養目標亟待明確。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曾對會計教育目標的構建提出了三個與掌握專業知識相關的原則:一是與專業有關的知識掌握程度;二是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的能力;三是從事專業工作的態度與方法。隨著教育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作為國際商業語言的會計發展的趨同化,中國高等會計教育目標應該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職業道德、專業及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經過一兩年的實踐檢驗即能夠成為會計師的專門人才。
(1)明確培養目標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對會計教育目標提出三原則:一是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二是所學知識運用實際工作的能力,三是從事專業工作的態度與方法。隨著教育國際化,作為國際商業語言的會計發展的趨同化,中國會計教育目標應該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具有開拓精神、創新意識、良好職業道德、以及后續學習能力強、實際操作技能強,經過幾年磨煉即能成為會計師的專門人才。會計學的內涵必須適應經濟環境做到與時俱進,瞄準市場,適時調整會計學教學計劃。現階段應該增加選修課,減少必修課,縮小必修課學分比例,適應學生職業個性需求。圍繞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擴大選修課范圍增加選修課學分比例,使學生能根據未來職業發展需要自主選擇課程。例如,考研的可多選擇一些專業理論性學科和外語,準備就業的可多選擇一些培養工作能力的實踐性學科,使專業課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2)優化實踐環節強調動手能力。實踐可以夯實理論教學成果,理論教學是為了實際應用,實踐是學校“產品”價值得到社會認可的關鍵環節,重視實踐環節使教學工作得到價值最大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強化實踐教學可以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就是讓學生走進社會各行各業,不管是認識實習還是頂崗實習都會讓學生有非常大的收獲,這也給企業挑選合適的人才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在實習中檢驗學生的素質比起雙方到人才招聘會上談能力要強很多。實踐教學形式多樣,為了使學生對財務分析課程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和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和企業保持合作關系,建立實習基地。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證券公司和相關單位進行參觀、調查和實習,并與財務分析人員進行座談,以便發現理論知識與業務實踐間的差異。在條件允許時,為學生創造機會直接參與財務分析的實踐工作,讓學生獲得財務分析實踐的切身感受。本著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程結束期末,安排校內財務分析模擬實驗。同時,將財務分析列入學生的畢業實習計劃,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和企業分析人員面對面交流,親自動手進行分析,從而使財務分析真正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
還有請進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有必要請方方面面的會計人員走進課堂。例如,請注冊會計師講他們的工作、請生產型企業的會計人員講他們的工作,請流通型企業的會計人員講他們的工作等等,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使學生們增加對他們未來所從事職業的了解,增加感性認識,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益。會計工作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習基地的建設。過去大多數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向學校報告去向就可以,這種粗放型實習方式效果差。學生放出去了,具體實習什么、實習的效果如何學校都是不可控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學校應該轉變觀念,按照有償互惠的原則,有選擇與一些代表型企業簽訂實習協議,通過支付費用或者優先選擇畢業生的方式建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
培養高素質畢業生是高校辦學最終目的。改變目前的兩缺現象即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的會計人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崗位迫在眉睫。明確培養目標、適應市場需求、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是會計專業教育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滕紹娟.辦好會計專業提高就業率[J].商業經濟,2004,(2).
[2]崔國萍,李西文.從會計本科教育的層面論會計教學改革[J].會計之友,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