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已十分嚴重,它不但對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構成很大的威脅,也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分析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不僅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門調整政策,預防和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發生,同時對教師的健康成長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含義進行了解釋,探討了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并提出了教師職業倦怠癥的矯正策略。
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49-02
一、職業倦怠的概念
職業倦怠(burnout)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認為,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在體力、精力和能力上都無法應付外界要求而產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
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統研究助人行業的職業倦怠現象的學者之一。她認為,職業倦怠是那些任職于需要連續的、緊張的與他人互動的行業中的人們在經歷長期連續壓力下的一種行為反應,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而產生了情緒上的疲憊感,對顧客的消極心態,以及認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敗感。
皮特斯(Peters)在1981年將職業倦怠定義為:燃盡或耗竭個人的心智、生理、情緒資源,其主要特征為:疲乏、冷漠、理想幻滅、沮喪,顯示個人已耗盡其能源或適應的能量。
盡管上述有關職業倦怠的定義彼此不一,但我們仍可發現其共同之處,即職業倦怠是個體因不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地應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經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喪失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不是對某一特定時間的及時反應,而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工作中所遇到的壓力在情緒上產生的一種低強度遞進的反應過程。引發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對中國高校教師的工作特點、工作性質及工作環境的具體分析,發現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決定了教師所承受的社會期望較高,也決定了教師及其職業應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教師一般都有較高的成就動機,都希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們追求個人成功的價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應有的報酬。然而現實反差卻是巨大的,這不可能不挫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2.教師工作負擔重,工作時間長。教書育人是充滿智慧的創造性的工作,它不像工人造機器那么機械,更不是簡單的重復勞動。教師天天要備課,每天的工作內容是嶄新的,教師還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務,評職稱的壓力也非常大。教師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繁重、緊張的職業,較長的工作時間和追求完美的責任容易導致教師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此外,教師的工作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性和單調感,存在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專業技能的巨大壓力。這一切都極易使教師疲憊不堪,心力交瘁。
3.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欠科學。眾多的研究發現,較少參與決策的人具有較高的倦怠感。斯可瓦布與其他一些學者發現(Schwabetal,1986),在下述情況下,教師倦怠感會降低許多。其一,當教師個體感到在教學中有更大的自由度與更多的自主權時;其二,當教師確信他們能夠參與學校決策時;其三,當教師感到他們的學校組織有一套對教師教學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時。
縱觀中國高校,大多數教師很少參與學校針對教師的管理及考評制度。對學校出臺的各種內部管理制度,教師總是被動地去執行,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主觀能動性大大減弱,內在的積極性被削弱,倦怠感自然而然就產生。
研究發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教師都對缺乏組織上的關心與照顧抱怨頗多。學校對教師欠科學的管理和激勵制度,尤其是與教師密切相關的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過分強調數字量化,不僅加重了工作負擔,而且也干擾了教師的工作目標,導致學術腐敗現象的產生,使急功近利之風在校園盛行。教師間正常交往的減少,工作壓力的加大,同事間的相互猜忌,容易使教師個體產生壓抑、孤獨、焦慮的情緒,加大了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幾率。
4.教師個人素質的差異。如果將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學校的管理制度等因素視為外在因素,那么個人因素為內部因素,外因一般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教師的職業倦怠癥也不例外。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師的過高期望、過低的能力素質、過強的壓力感受力及完美主義的性格特征是產生教師職業倦怠最主要的誘因。在人際交往和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方式和能力方面,教師之間互不相同,每個人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方式也各有差異。內在的特點與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不同教師的職業倦怠情況就互有差別了。
三、教師職業倦怠癥的矯正策略
從教師職業倦怠癥歸因分析來看,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是主客觀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緩解和消除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必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共同努力,綜合矯正。
1.對教師職業建立合理的期望。教師是人,而非古書中的圣賢,教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預防職業倦怠不僅需要個人積極努力調整自己,也需要社會、組織和家庭共同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因此,校長、家長、學生及社會大眾應對教師抱有合理期望,以減少教師的壓力,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社會應該對教師抱以寬容的態度,既要給他們物質上的支持,也要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同時,作為教師個體,也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清醒的認識,而不要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特別是一些教師,由于在職前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當真正進入教學實踐,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各種差距時,就會產生壓力與倦怠感。
2.學校應建立良性支援機制。對學校來講,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民主建設,拓寬民主管理、民主參與、民主監督的渠道,建立起多層次的交流溝通網絡。首先,要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與更大的自由度,并且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學校決策的機會,這將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動力,從而使教師具有更強的責任感與歸屬感。其次,要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以區別教師的教學效果,體現競爭精神。建立起公正平等的評價體制,盡可能地為教師提供再教育和發展機會等。
另一方面,要全力推進各種身心健康工程,有必要展開對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還要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營造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環境。推行人性化管理,疏通溝通渠道,為教師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解決后顧之憂。此外校領導應采取支持和鼓勵參與的管理風格,主動關心普通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生活情況,有困難及時解決,有需要及時提供幫助,通過改善組織氛圍來改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引導教師正確認識職業倦怠。作為教師個體,當發現自己有職業倦怠的征兆時,應勇于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職業倦怠的癥狀,省思自己的壓力來源,主動尋求幫助,設法加以化解。
教師應認識到,自己在壓力之下所做出的反應并不是個人能力差的表現,而是人人都可能會體驗到的正常心理現象。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并認同教師職業的特點和教師工作的意義,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并將社會的角色期待自覺內化為自己的主觀要求、內化為自身素質。這樣,你就會情緒飽滿、充滿信心、樂于從教,再大的困難和壓力也就會迎刃而解。教師之所以感到有壓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身本領不過硬。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角色學習,及時補充新知識,不斷完善知識結構,練就過硬的教學本領,努力創造工作業績,這樣,就會永遠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教師并非圣賢,而是一個有喜怒哀樂的平凡人,不要過于責備自己,應善待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學會容納自己的全部,欣賞自己的優點,學會肯定自己。當遇到壓力時,不妨向家人或親友同事把心里的癥結說出來,不要悶在心中。在大家的幫助下確立更現實的目標,以及對壓力的情境進行重新審視。消極情感如憤怒、恐懼、挫折等也應及時傾吐,以得到某種發泄,這對舒緩壓力和緊張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善待別人,讓別人感受自己的真誠。放寬心態,積極樂觀,心胸開闊,善于溝通,別讓他人的誤解成為自己前進的阻力,別讓流言蜚語成為自己走向成功的絆腳石。不妨將自己的思想做一個大轉變,化消極回避為積極運用,相信壓力反而是勝利成功的特效藥。
四、結束語
高校是廣大知識型人才步入社會的最后一站,高校教師的職業素養將會影響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關注教師,也就是關注社會,關注未來。社會、學校及教師個人,只有認識到職業倦怠的嚴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癥才有望得到預防和緩解。
參考文獻:
[1]劉祥亞.職業倦怠自治手冊[K].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2]唐芳貴.國外教師職業倦怠研究述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7).
[3]湯金洪.教師職業倦怠癥及其歸因與矯正[J].心理專線,2004,(10).
[4]楊艷玲.教師職業倦怠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