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國內外理論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利用馬爾可夫鏈建立了山西省農村勞動力流動趨勢模型,希望可以尋找山西省進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借鑒的模式。然后,對山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馬爾可夫鏈;轉移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99-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GDP總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GDP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山西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然而山西省農業生產條件差,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弱,全省糧食生產年際間波動較大,目前全省有35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和317萬貧困人口,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不僅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而且進一步影響了山西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山西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提供了動力,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提高了農民收入和文化素質。而當前山西現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地區差異、農民較低的文化素質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才能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順利轉移,并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這些目標對于當前山西的實際情況而言,有很長的路要走。長期以來,山西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立足現實,尋找適合山西省情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對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章通過調查山西省晉南地區部分農村的外出務工人員,利用馬爾科夫鏈模型對山西省剩余勞動力2009年外出務工從事產業和外出務工從事地域做出了預測。對尋找適合山西省情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途徑,解決山西省三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參考價值。
一、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山西省農村勞動力就業主要以農業為主。2005—2007年,山西省農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數約為650萬人,約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5 %。雖然山西農村勞動力就業以農業為主,但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并呈持續減少狀態。
山西省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為主,大約占所有外出務工人員的75%。山西外出務工人員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是農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群,他們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農村文化程度高的勞動力明顯能夠較好地實現轉移。2005—2007年,農村低文化素質人員逐年下降,高素質人才逐年增長。山西省外出就業的勞動力以中青年為主,男性居多。到2008年底,山西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50歲以下的中青年勞動力所占比重達90%,其中77.1%在40歲以下。在轉移的勞動力中75.3%是男性勞動力。
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縣內和市內,只有接近1/3的外出務工人員會選擇離家較遠的省外,從全國勞動力轉移平均情況看,山西省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地域局限性比較大。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與全國相比,山西省剩余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比例要高于國家平均數,這與山西省是工業省份密切相關,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采礦業、制造業為主。其次為批零貿易業、社會服務業和交通運輸業,再次是建筑業。
三、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趨勢預測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和分析
文章數據來自2009年春節期間對山西省晉南地區抽樣調查問卷,樣本采集長治、臨汾、運城、晉城四個地級市的農村地區,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2份。其中涉及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問卷163份,問卷有效率為81.5%。問卷對剩余勞動力的基本狀況進行了調查,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支出等,根據本文需要,詳細調查了外出務工人員2007年和2008年外出打工從事的主要行業,2009年和2010年計劃外出打工從事的行業,2007年和2008年打工的地域,2009年和2010年計劃打工的地域。為下文的模型建立提供了數據基礎。
(二)馬爾科夫鏈模型介紹
馬爾科夫方法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一個運行系統的狀態和狀態的轉移。應用馬爾科夫方法計算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據某些變量的現在狀態及其變化趨向,來預測它在未來某一特定期間可能出現的狀態,從而提供某種決策的依據。它的基本方法是用轉移概率矩陣進行預測和決策[1]。
(三)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趨勢預測實證分析
1.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產業流動趨勢預測分析。按農民工產業流動的方向, 可以將其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三個類別。第一產業包括蔬菜種植、瓜果種植、糧食物種植以及其他農業類,第二產業包括建筑業、加工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工業技術等,第三產業包括美容美發、家政服務、酒店服務業、烹飪技術、傷病護理、商業經營銷售等[2]。通過對晉南地區農民工流動情況的調查,我獲得了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產業流動的一般傾向(見表1)。
我們可由表1 中數據得到農村勞動力產業流動的轉移矩陣:
()(式1)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0.04×0.07+0.66×0.06+0.30×0=0.0424
0.04×0.82+0.66×0.91+0.30×0.03=0.7054
0.04×0.11+0.66×0.03+0.30×0.76=0.2522
解得:(0.04240.70540.2522)
這個分布表明,經過一段時期后, 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流動的概率將會趨于穩定,各產業所占比例將分別為4.24%、70.54%、25.22%。
2.山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地域流動趨勢預測分析。按農民工地域流動的方向,可以大致分為流向村外縣內、縣外市內、市外省內、省外四種類型。通過調研,我們獲得了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地域流動的一般傾向(見表2)。
我們可由表2 中數據得到,農村勞動力地域流動的轉移矩陣:
()(式2)
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0.20×0.49+0.24×0.06+0.30×0.05+0.26×0.03=0.1352
0.20×0.27+0.24×0.61+0.30×0.03+0.26×0.10=0.2354
0.20×0.20+0.24×0.10+0.30×0.85+0.26×0.03=0.3268
0.20×0.04+0.24×0.23+0.30×0.07+0.26×0.84=0.3026
解得:(0.13520.23540.32680.3026)
這個分布表明,經過一段時間后,我省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向村外縣內、縣外市內、市外省內、省外流動的概率將會趨于穩定,概率分別為13.52%、23.54%、32.68%、30.26%。根據我們預測的結果,可以看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流動方向仍以省內工業發達城市和省外為主。
小結
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流動所占比例將分別為4.24%、70.54%、25.22%。我省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向村外縣內、縣外市內、市外省內、省外流動的概率將會趨于穩定,概率分別為13.52%、23.54%、32.68%、30.26%。通過建立模型所得出的結論基本上符合山西省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因為調查的片面性和數據的準確性,預測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但預測結果對政府制定政策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素玲,劉俊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分析[J].經濟觀察,2006,(6):78-81.
[2]鄧大孫,孟穎穎.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趨勢的預測[J].統計與決策,2008,(15):94-96.
Forecast on a Tendency of Surphus Rural Labor Force Shift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Markov-chain
TIAN Xin-cui, BAI Xian-she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on rural labor Force Shift, it establishes a model of labor force shifting trend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arkov chain. Furthermore,it conclud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shifting 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markov- chain;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