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實際情況分析,認為制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因素有認識不高、合作范圍偏小、法律地位不明確、扶持力度不夠和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根據上述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中圖分類號:F32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48-02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以從事生產經營的農民為主體,自愿以產品、資金、技術、信息、設備和管理為紐帶,為抵御自然風險,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增加其成員收入,實行互助合作的對外參與市場競爭、對內實行服務的一種組織形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并不斷涌現。據對湖南省益陽市的調查,該市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呈現出發展速度較快、組織形式增多和合作領域拓寬的趨勢。目前,該市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98個,入會(社)會(員)達16.1萬人,帶動農戶36.9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8%。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農民專業協會占61%,合作社占23.4%,股份合作組織占15.6%;這些組織中66.6%是由農民自己組建的,其余是由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領辦的。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擁有固定資產39.1億元,年經營服務總收入達46.9億元,合作已擴展到種養、加工、銷售、運輸、服務等多個領域。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雖然發展較快,但目前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認識不到位。目前,許多地方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種種疑慮和模糊認識。有的部門還沒有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有的領導片面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自己的事,政府不宜多管,忘記了政府對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組織、引導職能。有的人一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就想起過去的“一大二公”,心有余悸。有的農民習慣于在現有區域上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合作意識不強等。
二是合作規模和范圍偏小。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會員規模在50人以下的占了70%。由于規模小,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整體經濟勢力弱小,抗御風險能力不強。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管理不嚴,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合作范圍一般沒有超越村、組,大多處于如從事農產品銷售合作等初級水平。
三是法律地位不明確。由于國家還沒有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法律地位,合作組織無法獲得法人資格和機構代碼,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參與經濟活動中,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
四是扶持力度不夠。盡管部分地方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資金,但數量太少。據統計,平均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還不足1 000元,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很難得到銀行貸款,其生產經營、運轉困難。同時,政府承諾的稅收、用地、運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也難以落實。
五是內部管理不規范。據統計,有40%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沒有建立章程。有的即使有章程,也未按章辦事,民主管理沒有充分體現。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財務管理、利益分配、經營管理等制度沒有健全或執行不嚴,管理不規范。
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工作化程度。”當前,農產品供求關系和農業的國內外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們要適應新形勢,采取新對策,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真正辦成代表農民增收致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經濟組織。
1.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實踐證明,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引導農民走向市場和發展農村經濟上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較好地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的程度,增強了農民抗御風險的能力;較好地對農村資金、技術、人才等進行組合,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了農村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和農民收入;架起了政府與農民聯系的橋梁,增強了政府指導農村經濟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是對農村經濟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以研究,要列入工作目標加以考核,要加強宣傳因勢利導加以推進,要明確機構加以具體組織指導。
2.加強政策引導,因地制宜發展。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素質的差異較大,農業和農業內部結構也有區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指導的原則,積極扶持、典型帶動、逐步推廣。各地要用政策引導農民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技推廣機構等,牽頭帶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實行“民辦、民營、民受益”的方針,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自負盈虧”的原則,依法在章程的范圍內開展經營和服務。
3.加大扶持力度,優化外部環境。一是有關部門要加強立法調研,盡快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登記管理辦法》等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規,明確其法律地位,依法辦理注冊登記手續,規范管理行為。二是要加大資金支持,各級財政要把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培訓和指導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并統籌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農資金等專項資金,安排一部分用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銀信部門要降低門檻、簡化手續,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生產經營提供金融支持。三是農業、水利、計劃、民政、經管、宣傳、工商、稅務、國土、交通和科技等部門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在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稅收、用地、信息、運輸等方面采取優惠措施,提供優質服務,盡可能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四是要提供治安保障,堅決打擊農村地霸、行霸、市霸和車匪路霸,切實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合法利益。
4.完善內部管理,促進健康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要有明確的發起人和一定數量的成員,要有具體的合作內容和適宜的項目,要有比較規范的運作章程,要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要素。當前要特別注意建立健全三個機制。一是管理機制。有關部門要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制定完備的章程,定期召開成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并明確各自的權力和義務。二是利益分配機制。要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合作形式采取不同的分配辦法。三是監督機制。要充分發揮監事會和參加農民的監督作用,做到社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加強管理和指導,促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合法經營,守法經營,并取得較好地經濟效益。另外,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管理人員存在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淡薄和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我們還要對他們進行培訓和指導,以提高他們的素質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