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現代自然科學為基礎探索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性和實現途徑。集中協調,計劃經濟是基礎。市場經濟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不足時的代用方式。是在大系統無法最優時,分成各子系統自尋最優。大系統可以在全局和長遠以及多指標意義下實現最優,是子系統優化無法達到的。各類社會都在吸取相互的優點,都會沿自己的道路發展到共產主義。
關鍵詞:共產主義;控制論;仿生學;系統仿真;計劃經濟;能觀性;能控性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187-01
引子: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包括各種宗教,信仰,盡管名詞可能不同);馬恩是首先企圖用科學(不靠祈禱)來論證它的必然性; 好像他們最后又作了修正。對共產主義也沒有作出過確切的描述。本文則企圖用自然科學來探索它的必然性。蘇聯垮臺的原因不是計劃經濟。而是在條件不足的情形下人為的瞎指揮的結果。目前的爭論:兩種制度——民主與集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只不過是過度方式之爭。優越否就看對生產力(包括經濟與科技)水平的促進與否。事實上,它們都在吸取相互的優點。都會沿著自己的道路到達共產主義。
1.共產主義下的社會是可控制的。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根據控制理論,在實行控制時,必須討論系統的兩個基本特性。這些概念是美國控制理論學者貝爾曼提出的,能觀性(observable):本質上是個信息問題,即任一種狀態是可觀測到的,也就是社會的透明性;能控性(controllabl):本質上是能力問題,即具有將一種狀態轉化成另一種狀態的能力。
對于簡單的系統(其狀態空間可抽象成線性系統的數學模型)均有嚴格的數學理。
這兩種特性是系統本身具備的,不是靠外部政治力量強加的,忽略這兩個特性,實行控制就有盲目性。
2.共產主義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是要證明這個社會能否具備這兩個特性。由于沒有實踐證明, 可以用系統仿真來探索它的可能性。 人體就是一個復雜系統,它的復雜性絕不亞于一個社會, 人腦卻能控制得很好。從仿生學角度看,全身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就可以將任意狀態傳感到人腦,而全身的血管系統就可將必須的營養或白血球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當然并不能保證生命不滅。
3.實現共產主義所必須的三個物質基礎(不研究一般社會所必需的物質基礎):A.有相當于神經系統的信息系統,保證能觀性。B.有相當于血管系統的物流系統,保證能控性。C.有相當于人腦的超級電腦。
它包含:有能保證足夠的數據存儲空間和計算速度的硬件;有根據人類積累管理經驗所形成足夠的管理軟件。
所以,物質基礎與高度科學技術水平是分不開的。目前尚相差太遠。不能急于求成。
4.社會是一個大系統。在共產主義時代整個社會是自動運行的控制系統。與生物一樣,它具有自適應性。這些都是計算機控制中不難解決的問題。
5.實現共產主義必然是計劃經濟:當年蘇,中的錯不是計劃經濟的錯,而是人為的不按經濟規律瞎指揮的錯。(1)正是由于,計劃經濟的物質基礎不足才需要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將大系統分成子系統由各子系統對單一指標(即金錢)的自尋最優。個人也是一個子系統,大腦指揮個人去自尋最優。這就是現實。但子系統自尋最優不能達到大系統全局最優,長遠最優和多指標最優(因為理想社會不可能是單一指標,而是多指標的),市場經濟造成目前的環境污染,金融危機等等就是證明。(2)正是由于計劃經濟的物質基礎不足才需要人參與指揮。在人指揮的條件下就有集中制與民主制的差別。為避免個人瞎指揮,民主是比較好的方式。在沒有足夠的綜合民意的條件下,表決是相對的捷徑。但不能將民主制看成絕對好的,當社會處于被動狀態,例如天災,戰爭時就要強調集中制。(3)集中體制的缺點是容易產生腐敗,濫權。這已是眾所周知的。其優點是:可以在全局的,長遠的和多指標意義下設計最優。不能否認原蘇聯的“人為”計劃經濟為今天能夠成為世界強國打下的基礎。它的失敗也是瞎指揮的結果。它的后期衛星上天,買草紙排隊的怪現象就是明證。在少數人專權情況下,可能有違民意的。這也是過渡時期的特點,是否需要暴力革命,取決于統治者的政策。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傳感技術,互聯網,量化標準),促進系統的透明性最終能克服集中制的缺陷。
6.總之,計劃經濟是共產主義的必然形式。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無法阻擋的,各國宜權衡利弊進行選擇不同方式和不同體制,只要發展生產促進科學技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好。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體制終將被歷史所淘汰。不必為何種過渡方式爭論不休,不需要固定某種模式或某種道路,歷史的車輪是不可阻擋的。條條道路通向共產主義,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