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試圖用布勞的結構交換論對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描述的庫拉圈的形成過程進行分析,認為庫拉圈的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庫拉交換只是偶爾的少數人之間的簡單的交換,但在原始思維論的作用下,這種交換影響越來越大,并促成了與其相關的共享價值觀的形成,從而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共享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第三階段,由于第二階段的影響,庫拉交換在當地發揮了重要作用,于是,在土著人及當地政治力量的作用下,庫拉交換就進入了制度化階段,形成庫拉圈。
關鍵詞:庫拉圈;共享價值觀;制度化
中圖分類號:F01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13-02
一、庫拉交易
庫拉圈是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描述的一種有趣迷人的伴隨著土著人眾多巫術、神話與傳說的交易體系。這種交換圍繞著兩種寶物,即紅貝殼項圈稱為Soulava,由紅色的貝殼連綴而成;白色貝殼加工成的臂鐲稱為Mwali。
從空間的結構來看,這兩種寶物必須按照相反的方向運轉。既然每個人都是在遵守地理方位的規定和伙伴的穩定的前提下參與交換,也就是說,一個人面向圓圈站著,在右手方向接受項圈,下次傳遞給左手方向的交易伙伴,在左手方向接受臂鐲,下次再與伙伴交換相應的項圈,那么,我們把他們交換的連線想象成一個時鐘,我們就看到,在庫拉圈區域的各個島嶼和社區形成的時鐘上,項圈以順時針方向被傳遞,而臂鐲以逆時針方向被傳遞。
這兩種寶物就像是庫拉圈這個系統內的人們的共同財富,它們總是落在個人手上,但并不屬于私人所有,個人也不應該長期占有其中的任何一件。他們其實也喜歡擁有而不喜歡放棄,但社會觀念凌駕于他們的內心取向,使他們不得不將寶物傳遞出去。
庫拉寶物的交換遵循互惠的原則,一定價值的項圈換一件價值相當的臂鐲。交換互惠機制的完成必須有一個時間差,增予與收取不能同時進行。參與庫拉的人要以具有一定分量的東西作為預備禮品送給他的伙伴,以此要對方的項圈或臂鐲。在直接的禮品交換外,庫拉航程中也會發生大量的實用物品的貿易。實際上,島與島之間在自然資源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相互之間必須有實用物品的交換,不過,對交易者來說,這種交易不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實際行為上都與庫拉交換區分得很清楚。庫拉是與整個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的。
二、庫拉交換的理論解釋
庫拉圈理論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心理學的解釋。如他認為,提出建立和維持交換關系的力量并非只有經濟需求,還有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至于交易的經濟機制,則表現為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著高度的相互信賴和商業聲譽。”[1]馬氏由此將交換分為物質交換與非物質交換,對交換研究擺脫功利主義的束縛起到了巨大作用,對后世的交換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影響。第二種是功能主義的解釋。馬氏是功能主義的創始人,當然不會忘了對庫拉交換進行功能解釋。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他認為,庫拉交換是激發羨慕并賦予人民以社會特性和聲譽的手段,是土著人生活的頭等大事,成為他們文化內涵的一個主要項目。由此可知庫拉圈在當地人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具體說來,它主要發揮經濟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心理炫耀功能等。
莫斯用“全面給予”的概念分析交換行為,認為饋贈是整個社會再生產的一種機制和一道基本環節。他認為,庫拉交換實際上是一種集體性交換,這種交換不僅具有經濟學的意義,而且還包括社會的、宗教的、巫術的、功利的、情感的、法和道德的意義在內,因而這種現象被他稱為“全面給予”[2]。
但不管是馬氏的心理學解釋及功能解釋還是莫斯的整體性解釋都缺乏對庫拉圈形成過程的分析,然而布勞的交換理論從微觀到宏觀系統地追溯了社會交換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形態和影響,把原來只適用于小群體范圍的霍曼斯的交換理論推廣和應用于復雜的社會結構領域中,因而是分析庫拉交換由微觀到宏觀的一個絕佳的工具[3]。
三、結構交換論視野下的庫拉交換
下面我將用吸引與競爭、共享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制度化這三個概念工具來具體分析庫拉圈的形成過程。
(一)第一階段:吸引與競爭
布勞認為,社會交換始于社會吸引,當行動者互相發現對方擁有自己所需要的社會資源,而又確信對方愿意提供這種資源時,他們之間就有了社會吸引,社會吸引是刺激人們交往的前提條件。然后社會交換通過競爭實現,在交換關系中各方都盡力顯示自己的報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換。
在馬林諾夫斯基所發現的庫拉交換中,誰有上好的庫拉禮物,必然會廣為人知引起轟動,因為所有一流的項圈與臂鐲都有自己的專名和歷史。自然,所有者的庫拉伙伴,不論本區的還是外區的,都想得到這些珍品。那些特別渴望的人便送來贈予禮和索要禮。按規則,前者包括豬玀、上好的香蕉和甘薯或芋頭;后者價值較高,或者是貴重的大斧頭或鯨魚骨制成的石灰勺具。
在這個例子中,涉及到兩個基本的交換過程。首先是人際吸引,即庫拉伙伴間因各自有了對方所擁有的社會資源而相互吸引,具體說來,一方擁有一流的庫拉寶物,另一方則有較好的索要禮或贈予禮,雙方的余缺引發了人際交換的開端。其次是競爭,這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誰能送更好的索要禮,誰擁有更好的庫拉寶物,誰才能獲得一流的項圈或臂鐲;另一方面,人們總是想方設法獲得有名的庫拉寶物,通過寶物的獲得而享有巨大的榮譽與聲望。
(二)第二階段:共享價值觀的形成
所謂共享價值觀是一套為參與交換各方共同接受的統一的社會標準,它使得各方能夠以同樣的情景定義進入交換關系。根據這套情景定義,人們可以預先掌握各種交換關系中社會公認的報酬期待、互惠標準、回報價值以及公平準則。
當庫拉交換的神秘性逐漸被大家所認同時,人們便開始創造各種神話傳說與巫術儀式附著于庫拉交換之上。在前邏輯思維的獨特作用下,神話傳說越傳越遠,庫拉交換越來越神秘化。因而庫拉交換最終被范圍很廣的各島人堅定地認為是神秘的,通過庫拉交換可以獲得榮譽與聲望。這個時候,有關庫拉交換的共享價值觀就形成了。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來:
“為了庫拉,土著人制定各種活動日期,進行準備工作,安排遠程航行,決定人手編配。所有這些都是以庫拉而不是以貿易為參照對象。起航時的大型儀式是為了庫拉,最后進行的盤點儀式也是以庫拉物品,而不是以普通貿易計算。最后,在所有活動中都甚為重要的是巫術也是為庫拉而設,甚至有些被施于獨木舟上的巫術也是為庫拉而設。”[1]
庫拉交換如此受到重視,就是因為它是土著人價值觀念與社會生活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第三階段:制度化
制度化是在共享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個交換關系的穩定和普遍的規范。盡管共享價值觀為宏觀交換關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要真正使這一關系結構化,即維持一種穩定的宏觀交換關系模式,就需要制度化過程。
當所有人都卷入了庫拉交換后,就需要一整套制度性規定來規范庫拉伙伴的行為以保證庫拉交換的正常進行了。雖然共享價值觀形成后對規范庫拉伙伴的行為有了一定作用,但到底它只是一種規范,并不能強有力地保障庫拉交換的順利進行。因而,當庫拉交易越來越盛行,越來越廣泛時,它的各種規范也建立了起來,如互惠的規定,交易物品是項圈與臂鐲的規定,庫拉寶物交換方向的規定,并且,這些規定的制定都是在各島酋長甚至全島土著人共同完成的。最終,庫拉形成了“龐雜的制度”。我們從下面這段話中更可以看出,庫拉已發展成為一種制度性規定了。
“庫拉不是一種偷偷摸摸、不穩定的交換形式,相反,它有神話的背景,有傳統法規的支持,有巫術儀式的伴隨。所有庫拉交易都是公開的、伴有儀式的,并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它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事先定好的經常性活動。它有指定的路線把人們帶到約定的地方。從社會學層面看,雖然交易在語言、文化甚至部落都不同的地方進行,但卻基于固定和永久的身份,把數千個人組合成伙伴關系。這種關系是終身關系,有著種種的相互的責任和義務,并延伸成大規模的部落關系。至于交易的經濟機制,則表現為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著高度的相互信賴和商業聲譽。”[1]
四、結論
以上嘗試采用布勞的結構交換論對庫拉交換的形成過程進行了解釋。筆者認為,庫拉圈形成一種制度經歷了以下三個步驟:吸引與競爭、共享價值觀的形成、制度化。在吸引與競爭階段,庫拉交換只是少數人的偶爾的、不常見的行為,但在前邏輯思維的作用下,沒有使用價值的庫拉交換被神秘化,并被附著了許多神話傳說與巫術儀式,從而越傳越廣,越來越在各島間盛行。廣泛流傳致使有關庫拉交換的價值觀念逐漸被島民所接受,進而進入了庫拉圈形成的第二階段,即共享價值觀的形成。在這一階段,有關庫拉交換的各種細節都被大家所熟知,甚至有關規范都已形成。庫拉規則再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日臻完善時,就到了制度化階段,在該階段,各島包括酋長與長老在內的正式力量與民眾等非正式力量共同認同了庫拉交換為一種全體島民都要予以極度重視的頭等大事與制度性規定,并通過嚴肅的庫拉儀式及造獨木舟等活動在實踐上對其進行強化。這一系列的活動最終確立了庫拉交換在土著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參考文獻:
[1]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80-90.
[2]莫斯.論饋贈[M].盧匯,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0.
[3]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03.